曾宏根认为,蓝田县内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分布点密度之大,举世罕见。充分反映出,这块地方自百万年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此繁衍生息,现代考古与远古传说浑然一体,高度贴切,所以应该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原始文明社会———华胥氏族团,中华民族也应该有一个远古的祖先———华胥氏族团,首领华胥氏,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陕西华胥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魏朝鹏先生的结论是华胥氏应该是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了延续氏族生存的重担,为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贡献。所以被后世大量载于史册,流传数千年而不中断。他说:“古代胥、雅、夏等字相通,所以华胥应该就是华夏”。据了解,持有华胥即华夏的观点并非只有魏朝鹏一人。不少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可以成立。 ![]() 魏朝鹏先生认为,按照历史的记载和传说,华胥文化包括《洛书》《河图》《归藏》等十方面的内容。 对于魏朝鹏先生多年来的研究,有人持不同意见。但是更多人认为,目前对华胥文化的研究尚处于很初步的阶段。一些结论可以是很好的研究方向,所以魏朝鹏先生的研究也很有价值。 据了解,随着人们对华胥文化、华胥陵、华胥历史的研究逐渐深入,专家们又提出了另一个研究话题:为什么在《太平御览》《轩辕本纪》《补史记·三皇本纪》等历史著作中,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华胥文化、华胥国、华胥氏的内容。但就算华胥氏真有其人,那么她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专家给出了我们一种可能的解释: 《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娲“以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智慧无穷,力大无穷。“烧芦灰而止淫水,斩黑龙而降水妖”。成为早期人类崇拜的女首领。 而大禹治水,后世对其极为称颂。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这是对两人治水能力的一种认同。但是在远古的时代,在人们的心智并不成熟的时代,人们只能信仰“神”的力量,只能相信“神”的力量。所以极有可能,人们将治水这种运用人类的力量,而战胜自然的行为“神”化,等同于本身所拥有的“神力”。同样也可以这样认为,华胥氏之所以为古代人称道,也是因为她曾经和她的子孙们做出过对氏族贡献很大的事情,于是,她自然而然成为了早期人类最为理想的、超自然而存在的英雄。 此外,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水与人类息息相关,早期人类大多依河而居,但洪水又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灾难。女娲、大禹等等在历史的记载中,都是因治水而成名。由此推断,华胥氏对人类的贡献极有可能也是因为治水有功,因而受人祭拜。 为了印证这种观点的可能性,蓝田县档案局副局长、文史专家曾宏根先生特地研究了蓝田地区的地质情况。他认为,蓝田地区南靠秦岭,北依骊山。在地质学上处于汾渭湖盆的南部边缘。上古之时关中地区曾经是两个封闭的短陷湖盆,早期是一片WY。 第三纪末期,由于秦岭和骊山断层急剧抬升,不断隆起。到了第四纪,由于造山运动的结果,秦岭向北延伸,带动骊山再度隆起与蓝田横岭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峻而干燥的地区。此时,汹涌的灞河无法直接向北入渭,改为向西数十公里北折而注入渭河。由于地质变化,使蓝田地区与汾渭湖盆分开,成为一个南、东、北三面环山的盆形谷地。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当然同时也要面对一定的洪水威胁。所以,当时的蓝田是早期人类比较适宜居住,但是需要与洪水斗争才能生存下去的一块“宝地”。所以,面对洪灾时,完全可能涌现出诸多被“神话”了的氏族首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