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武汉市城区的二环与三环之间,景区面积81.6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中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地,还是毛泽东同志在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东湖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50万人次(2011年),1999年还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到2020年,年旅游人次将达到700万人。 东湖主要游览点为寓言园、音乐喷泉、行吟阁、屈原纪念馆、水云乡、长天楼、九女墩、湖光阁、磨山景区、疑海沙滩、武汉植物园,梅园、樱园、海光农圃(苍柏园)、赵氏花园、放鹰台、北洋桥(武汉最古老的桥)、东湖生态园、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马鞍山森林公园等。周边的著名大学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这些学校风景优美。著名的寺庙有古卓刀泉寺。 寓言园是全国第一座以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题材的雕塑园,位于东湖听涛区的南端,占地4.4公顷,已建成“狐假虎威”,“愚公移山”,“自相矛盾”等十一组寓言雕塑。 行吟阁位于东湖西北岸中部的小岛上,1955年修建,它四面环水,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陆路相连。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阁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高22.5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古色古香。行吟阁雄健俏丽,颇富民族风韵。阁前立屈原全身塑像,像高3.6米,基座高3.2米,造型端庄凝重,屈原翘首向天,款款欲步。 长天楼,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宫殿式建筑,1956年修建,为砖木水泥结构,翠瓦飞檐,分上下两层,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全楼可容纳千人同时就餐品茗,游人凭窗远眺,碧波万顷,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 九女墩,位于东湖西北小山丘上,相传太平天国占领武昌时不少妇女参军,后清军攻陷城池大肆屠杀,有女兵九人,壮烈牺牲。乡人仰慕她们的英烈,将其遗骨合葬于此,因避清廷迫害,故不称坟而称墩。1956年,湖北省将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光阁建于湖心小岛上,由十里长堤与陆地相连,原名“中正亭”,1931年为纪念 蒋介石五十寿辰而建,后改称“湖光阁”。阁为三层六面,飞檐绿瓦,登阁四顾,游船轻移,景象万千。雾日,水天一色,湖光高阁,似蓬莱仙境,无不令人向往。 磨山位于东湖东岸,三面环水,六峰相连,山水相依,素有“十里长湖,八里磨山”之称。山北有以楚文化为内涵的楚文化游鉴区;山南有以湖水地区植物为主的十三个植物专类园;西部山头有纪念朱德为东湖题词的朱碑亭。磨山景区从北开始,依次建有楚天极目、天台晨曦、常春花苑、朱碑耸萃等四景。是武汉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东湖湖山秀美、岸线曲折,岛渚星罗,磨山、枫多山、吹笛山,共34座山峰紧紧环绕东湖碧水。据统计,这里有雪松、水杉、樟树共396种、300余万株,被人们称为绿色宝库,这里更是鲜花的海洋,奇花异卉比比皆是,一年四季香飘不断,最具东湖特色的花卉有梅花、荷花、桂花等十几种,其中梅花建有专门观赏园林,面积800余亩,园内培育种植了301个品种的近万株梅树,是中国第一大梅园。世界梅花品种进行了3次登录,共登录200个品种,其中东湖梅园就占了142个。东湖在梅花、荷花的品种、科研成果、观赏价值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故中国花卉协会将“中国梅花研究中心”与“中国荷花研究中心”都设在东湖。东湖还建有世界三大樱花园之一的东湖樱花园、全国第一座寓言雕塑园、以及鸟类的乐园——鸟语林等多种景园100多处。 东湖一年四季风情万种,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其春来山明水秀、鸟语花香;夏来万人湖滨戏水,南国海滨风光;秋来枫叶满山红遍,桂花十里飘香;冬来万千候鸟,满湖觅食欢唱。 近年,东湖又新建成了楚风园、疑海沙滩浴场、亲水平台、东湖新三景、刘备郊天坛等多处新景观,其中疑海沙滩浴场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海沙泳场。还改善了风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构成了景区内游、行、吃、住、娱、购一条龙的完善体系,在发展大东湖景区的同时,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听涛水上娱乐游览区、磨山楚文化游览区、落雁生态休闲游览区,以及环东湖文化景观群等。 1982年,东湖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9年4月17日上午,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修)召开专家评审会,未来东湖将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白马、渔光、后湖、喻家山8大景区组成,涉及白马行洲、雁滩秋月等82个景点,形成比较完备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 生态特征 东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并向严重富营养化发展,超标参数是总磷、凯氏氮和生化需氧量。湖中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及水生植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大,为渔业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湖区年渔获量在千吨以上,此外,湖滨浅水带还有莲藕、菱角及其他经济作物生长,是武汉市鱼类等的副食品基地之一。东湖鱼产量的水平在1972年以前是相当低的,72年以后采取合理放作、提高捕捞效率等措施,渔获物逐年上升,80年代后鱼产量达1000t以上,东湖的渔获物中绝大部分是人工放养的鱼类,湖里自然繁殖或从长江经青山港进入湖区的非放养鱼类仅占很少。 形态描述 东湖形似众多湖叉的倒“U”,包括东湖、沙湖和青山港所构成的东湖水系的主体,它由多个子湖组成,全湖岬湾交错、湖岸曲折,大小岬湾120余个;面积33 km2,容积1.24亿立米,平均深度2.48米,最大深度4.66m,湖泊直线长度11.5km,最大宽度8.1km,平均宽度2.9km,岸线全长11.5km;南部主要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砂质细粒砂岩及细砾砂岩组成,湖东西岗状平原由棕黄色或黄褐色粘土、砂质粘土组成,西北部冲积、淤积平原由砂、亚粘土及淤积泥质粘土组成;东湖原为敞水湖,通过青山港与长江连接,其水位变化受涨落的制约。 交通 东湖风景区地处武汉市城区,机场、车站、码头与景区毗邻,交通便捷,距武昌火车站8公里,距长江武汉关码头12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30公里。 市内交通:有10多路公交车通达东湖风景区,其中直达东湖磨山景区的公交车有515、402、401、413路;直达东湖听涛景区的公交车有8路电车、14、537、578、605、701、712、411、108;景区内配有索道、电瓶车等特色交通工具。 听涛景区
落雁景区 落雁景区自然湿地 ![]() ![]() ![]() 落雁景区是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三大景区之一,其规划面积10.2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6.17平方公里,水域4.07平方公里,景区内水陆相连,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既有陆地植物群落,又有原始水生和湿地植物景观,众多的半岛向南延伸入湖且岬湾曲折迂回交错,素有“九十九湾咀”之说,正日渐显现出婀娜多姿的自然景观特色。 90年代末,东湖风景区为贯彻落实武汉市人民政府开发和建设东湖落雁景区的有关文件精神,以《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依据,开始着手筹备落雁景区的规划建设。在筹备期间,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旅游国债的投资和贷款,于本世纪初,正式实施了落雁景区的规划和建设。2001-2003年,东湖局连续申请了三期旅游国债资金用于景区自然生态园(目前已开放)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专设了园林绿化标段对该园区(包括湿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此外,为配合工程实施,东湖局结合专家学者意见编制了落雁景区一系列的控规、修规文件及《环评报告》,为落雁景区湿地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制定了可靠依据。 通过国债工程的建设和后续不断引种栽培养护,落雁景区自然生态园湿地水生植物资源得到了调整和充实,水里已有了沉水,挺水、浮水植物群落结构,湖水变得清澈碧蓝,水生植物网络成了鱼类嬉戏繁衍的乐园;成了候鸟栖息的天然保护伞。园区形成了荷花、睡莲、芦苇、香蒲以及沿湖湿地生态林(池杉)等植物群落结构。随着东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还将进一步新建湿地工程和走人棋鸟岛保护工程,这将对提升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充实景区植物品种,保护景区水生鸟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磨山景区
相关诗歌 《游武昌东湖》 宋 袁说友 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 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鸥千百雏。 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 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 《沙湖志》 清 任桐 东湖景物之美,不减西湖,而天然韵致有过之而无不及”、“山水秀丽,迥无伦比,绝未粉饰,一任天然,殆始村姑之乱发粗服,别饶风致也。” 《李必达书法艺术集》 李必达 收录了毛泽东和曾思玉的一段谈话。毛泽东说:“东湖比西湖好,这里有长江,夏天还可以游泳。东湖的樟树、桂花树、竹子……风景真好。四周的柳树、水杉树甚多,对岸是老虎尾,远处中山亭,那边是珞珈山,茂密的树林里是武汉大学校址。东湖真好!” <浅吟东湖> (一) 东湖春曲> ——扬 眉 是神奇的力量在召唤, 还是迷人的情愫在牵连, 我来到了江上三镇。 是美丽的倩影在浮现, 还是熠熠的目光在凝视, 我来到了江边东湖。 早春的风尚有些凉意, 鹅黄的嫩柳就飘曳起柔柔的丝, 似乎是女儿撩人的绒发, 痒着男孩的脖颈。 那轻巧的燕子呢喃着柔柔的细语, 倾诉着相依的恋情, 在柳帘珠幔间穿梭着乌木的梳子, 整理着被风吹散的长发。 清色的湖水涌着玉润的波, 载着衫木的小舟拍打着赫色的条石。 白色的雾霭漫着棉絮的绒, 夹着花草的气味笼罩着竹林间的路。 挽着伊人信步在樱花树下, 那粉色的樱花怒放在枝桠, 似争春的蝶吮吸着树上的汁液, 将遒劲的杆压弯。 挽着伊人小心地走在青石板桥, 那清晰的水面才有尖尖的荷角, 探出墨绿的头迷惑着望着四周, 痴呆着仰着头。 挽着伊人漫步在山丘林岗, 那铁色的梅树弯曲着苍老的枝杆, 吐出嫩绿的叶芽恬淡在水雾中, 静静的享受着暖阳。 哦,东湖, 春光中的东湖, 恬恬淡淡的东湖。 (二) <东湖夏歌> ——心儿 是黄鹤飞入寻常家的召唤, 是磨山角下樱花红的牵连, 我降生在江上三镇。 是浅浅波纹微笑着呢喃细语, 是纤纤素影轻歌曼舞, 我徜徉在江边东湖。 盛夏的风拂面吹来凉意, 摇曳的柳丝舞动起婀娜的身姿, 仿佛是女人飘逸的长发, 掠过男人的落腮胡。 那清脆的燕呢唱着欢快的歌语, 互诉着相依的衷情, 在行云流水间跳跃着绿色的五线谱。 氤氲着云雾下袅袅升腾的心曲, 荡漾的湖水泛着涟漪的波, 由远而近的小舟摇动着檀香的木橹。 纷飞的细雨轻扬洒落, 携着清新的气味弥漫着林间的路。 伊人信步桂树下, 那桂花的笑魇绽放在枝尖, 似不小心倾倒而溢出的酒液, 散发着幽雅浓郁的香息。 伊人小心地走上九曲桥, 荷塘曼语的莲为婷婷之日醉成花瓣, 小小的荷蕾中间, 收拢最初那双清香四溢的翅膀, 可否亭立千年。 伊人漫步在山丘林岗, 那坚韧的竹笔直着不屈的枝杆, 昂首远望的叶儿葱郁在阳光下, 静静的撑起一片绿荫。 哦,东湖, 夏日里的东湖, 清清爽爽的东湖。 (三) <东湖秋韵> ——扬眉 初秋我来到了武汉, 是为了了却心中的宿愿, 还是为了寻找血脉里的情思, 我夜思昼想的东湖, 这楚韵悠扬的圣地。 千倾水域波光浩淼, 百座岛渚星罗棋布, 十多湖泊散落明珠, 远处峰峦绵延跌宕, 近处的山林色彩斑斓, 给三镇矗起了金色的彩屏。 清晨我踏上青石板铺就的山路, 走在蜿蜒曲折的廊桥, 将一湖的残荷凝视: 夏日亭亭玉立的莲花, 只剩下了残败的花蕊, 稀疏地挂在肥硕的莲蓬旁; 往日肥硕团圆的荷叶, 已弯下挺直的叶柄, 倾覆在荡漾的湖面。 沿着起伏的东湖路前行, 来到枫多山的山麓, 山丘上生长着繁茂的枫香树, 散落着的底矮的乌臼树, 分裂的五指叶片泛着朱砂的红晕, 将整个山岗涂抹的鲜艳斑斓, 那微微翕动的叶子, 恬淡的享受着灿烂的阳光, 似乎在回忆着美妙的往事, 感悟着生活的沉淀, 无奈着岁月将至的轮回。 走在磨山的南麓是那桂花的园地, 绵延起伏的山坡曲径通幽, 高大繁茂的树冠郁郁葱葱, 散发着幽雅浓郁的气息: 金桂厚实的叶片间是深黄色的花蕾, 飘逸着雍容华贵的气度; 银桂修长的叶面旁是杏黄色的花束, 散逸着恬淡娴静的风姿; 丹桂的橙红色的英姿闲散在绿叶间, 似画家用朱砂点染而成; 四季桂飘散在枝桠间如天上的星星, 将娇小玲珑的身躯隐藏。 晨曦的霞光抹着一腮红晕, 在远处的山凹间抬起了头, 将灿烂的笑脸凝视在天边, 给烟气朦胧的荆水镀上了金箔。 晨曦的清风带着凉爽的秋韵, 拨动着绚丽多彩的山林, 奏出飒飒爽利的音符, 回响在楚山琴台之间。 晨曦的薄雾曳着稀疏的丝绦, 笼罩在东湖金光荡漾的水面, 迟迟不肯移动婀娜的脚步, 挥手相依已久的恋人。 晨曦的露珠含着幽怨的伤情, 挂在憔悴苍老的叶片尖, 述说着将要离别的话语, 泪珠间闪烁五色的光芒。 哦,东湖, 你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 现在就要失去你的光泽; 哦,东湖, 你走过了花团锦蔟的夏, 现在就要暗淡你的色彩; 哦,东湖, 你即将送别丰富多彩的秋, 现在就要走入冷默的世界。 啊, 一切都是静谧的, 静谧地享受着最后温暖的阳光; 啊, 一切都是安祥的, 安祥地展示着最后绚丽的色彩; 啊, 一切都是浓重的, 浓重地释放着最后幽雅的气息。 (四) <东湖冬致> ——心儿 深冬我仍在武汉, 是为了盈袖的暗香, 是为了雪舞苍穹的轻灵, 我日夜相伴的东湖, 这心底澄明的出生地。 千里水泊白雪轻拂, 百座小岛银装素裹, 星罗湖泊冰封间投射一缕暖阳, 龟蛇披上白须微笑, 古台飞扬高山流水之琴瑟, 三镇絮起了洁白的温暖与柔和。 清晨我踏上白雪铺就的松软山路, 走在沙沙作响的廊桥, 忆起绿绿荷叶砚,点点朱笔红, 昔日亭亭玉立的荷儿, 花落莲成, 微苦却坚韧的芯埋在深处; 往日簇拥团圆的荷叶, 已日渐枯萎的柄, 依旧撑团团绒花幻化那心中的雪莲。 沿着起伏的东湖路前行, 来到依山环水的落雁岛, 山麓生长着挺拔的青松, 苍郁的松针上, 缀着一簇簇洁白的花骨朵, 恰似缥缈的云朵凝聚在枝桠上, 找到家似的,安详地睡下, 稳稳地不曾移动。 这是一树的雪呢?还是一棵雪树? 在这圣洁的世界里, 找到了归属。 顺着磨山南麓走进梅园, 劲松修竹掩映, 岁寒三友惜惜相伴, 满园繁花似锦, 暗香四溢, 散逸着幽雅浓郁的气息。 依傍在绿叶间的蓓蕾, 悄悄诉说着各自别样的情怀: 双花嵌合,错落别致; 淡丰之后,粉韵宜人; 红千如焰,展翅欲飞。 那调皮的雪儿放肆的舞动在枝头, 她却依然吐露芬芳, 逊雪三分白,赢来一段香。 晨曦的霞光抹着一腮红晕, 在远处的山凹间抬起了头, 将灿烂的笑魇凝视在天边, 给烟气朦胧的荆水镀上了金箔。 晨曦的清风带着轻盈的冬致, 拨动着粉妆玉砌的山林, 奏出空灵而柔和的音符, 回响在楚山琴台之间。 晨曦的薄雾拽着飞舞的雪花, 轻扬在东湖波光粼粼的水面, 那道耀眼的阳光, 慢慢融化冰封的湖心。 晨曦的露珠含着羞涩的倾情, 挂在即将吐绿的叶片尖, 述说着彼此铭记的话语, 泪珠间闪烁纯洁的光芒。 东湖, 你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 没有失去你的光泽; 哦,东湖, 你走过了花团锦蔟的夏, 没有暗淡你的色彩; 哦,东湖, 你送别丰富多彩的秋, 正走在剔透的冬季。 啊, 一切都是静谧的, 静谧地享受着冬日格外温暖的阳光; 啊, 一切都是安祥的, 安祥地展示着晶莹世界里澄静的色彩; 啊, 一切都是崭新的, 崭新地昭示着又一轮春的气息。 “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这是朱德同志1954年来游东湖后所题诗篇中的两句。他预言东湖风景区的发展远景将会胜过杭州西湖。 东湖边的古迹主要有: 楚王墓 在渔光村西北凤麟嘴,原有一座楚墓,墓主为春秋时楚王熊渠之子熊红。熊红于公元前885年被封为鄂王,熊渠死后继为楚君。相传死后葬此,故称楚王墓。路旁原有一座断碑,为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所立,碑上刻有“本处禁地,不许人埋葬”,说明当时已有保护古墓的措施。在马王庙侧,有饮马池,相传为熊红饮马处。 彤云阁 相传曹操赤壁之战时路过此处,曾寄宿阁中,故又称作曹操庙。此阁在武汉大学左侧,后移建周家岭。阁内旧有“鼎足三分”匾。 郊天台 位于磨山主峰山顶,相传汉昭烈帝曾祭天于此。台已倾圮,遗址尚存。 吴主庙 在白马洲对岸的雁嘴,旧有吴主庙,纪念孙权。 白马洲 在东湖西北角上,有一小洲。相传赤壁之战时,吴国赞军校尉鲁肃助周瑜大破曹军之后,转回夏口,骑马过此小洲,马陷泥中而死,故称白马洲或陷马洲,洲西边有一冢,传为鲁肃白马之冢,1958年被铲平。 卓刀泉 东湖南有伏虎山,山麓卓刀泉庙供汉寿亭侯关羽像。相传关公行军于此,以刀卓地得泉,泉深约3丈,水清而味甘,井口围以古石,上刻“卓刀泉”三字。庙左有桃园阁,曾供桃园结义之刘、关、张像。卓刀泉东北一里许的湖滨,有关公桥,是卓刀泉通磨山的要道。 鄂公窑 在饮马池附近,有个村庄名“四十八窑湾”。627(唐贞观元年)尉迟敬德被封鄂国公,传说他大修鄂州(今武昌)城,在此建砖窑48座。50年代时尚存窑址4座。 放鹰台 在东湖西岸(今中共湖北省委大院内)。它的得名,一说是李白在此观看放鹰,一说是李白访李邕故居后,在湖边发现一只小鹰被套住,便解开套子,放飞小鹰。从此自己亦学习冲天飞去的雄鹰,云游四海,长吟狂歌,无意仕进了。人们把李白放鹰之处称为放鹰台,原来也是东湖一景。 九女墩 在渔光村北约一里远处有小山岗,岗上葬有太平军英勇牺牲的9位女战士(详见“天国故实”条)。 珞珈山 按乾隆《江夏县志》,此山原名“逻迦山”,俗称“罗家山”。1929年武汉大学在此建设新校舍,经著名教授闻一多提议,校长王世杰同意,将山名改为“珞珈”,以坚硬玉饰之意来象征武汉大学是当时两湖地区的最高学府。武汉大学的校舍建筑别具风格,亦是游览的好去处。 东湖周围新建的景点,亦从再现历史,保存古迹的角度立意,丰富了东湖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如行吟阁与屈原像、磨山上的朱碑亭和楚天台、湖边的寓言公园等等,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这些都为东湖将来赶超西湖奠定了基础。 刘备与郊天坛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少年丧父,与母亲靠卖草鞋织苇席为生。从小刘备就与众不同,长相奇特,双手过膝,大耳垂肩,回头能看到自己的耳轮。后来他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在东汉末年乱世之际驰骋中原。刘备胸存大志,待人宽厚,被汉献帝尊为刘皇叔,密授“衣带诏”,欲除枭雄曹操。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也以为“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刘备几经辗转,最后投奔荆州刘表,在襄阳隆中三顾茅庐,求得旷世奇才诸葛亮,如虎添翼。 关于刘备在东湖磨山设坛祭天,三朝史志均有记载。《大明一统志》(卷五十九)中记载:“郊天台在府城东一十里,今名磨儿山,世传汉昭烈帝祭天于此。”嘉庆年间重修的《大清一统志》记载:“郊天坛在江夏县东十五里磨耳山,相传汉昭烈帝祭天於此。”《江夏县志》记载:“郊天台旧址在磨儿山,相传汉昭烈祭天处。”《湖北通志》 (卷十五)也记载,“郊天坛,在县东十五里磨儿山,相传汉昭烈帝祭天于此。”汉昭烈帝即刘备。 在民间,也流传着刘备在磨山祭天祈福的故事。相传,赤壁之战,刘备攻取荆州。孙权和周瑜想伺机夺回。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夫人(甘夫人)亡故,孙权许诺以其妹为嫁,想把刘备诱到南许(今镇江)围困。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将计就计,乘船南下。船至武昌,心情不安。赵云等人劝道:“主公,沿途江南美景甚好,我们上岸骑马散散心吧。”于是刘备一行人骑马来到了今天的东湖,沿途观花赏景。只见岛屿星罗,湖泊纵横,风光旖旎。湖边拂动的芦苇丛中,不时飞出野鸭、野雁。刘备心旷神怡,不觉来到一座山下。不料,忽然一阵怪风,吹得刘备马失前蹄、帽子失踪。刘备大惊,攀上山顶,在东山头搭台祭天。仪式过后,天空转晴。刘备继续东行,到达东吴。吴国太后看中他的英雄长相,逼迫孙权将妹妹真的嫁给他。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周郎巧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刘备后来常称道,多亏在东湖磨山设台祭天,回蜀时还特地和新娶的孙夫人弯道来磨山拜谢神灵。 鲁肃与白马洲 白马洲位于东湖风景区北部,毗邻武钢及洪山区和平乡,它四面环水,与小龟山、飞峨山隔岸相对。此处为何叫白马洲?原来白马洲得名与三国时期的鲁肃有关。 相传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三万人马直扑江南,妄想攻占江南地区,进而灭掉孙权及刘备的势力。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在大敌压进前的关键时刻,舌战群儒,成功说服了东吴的孙权及其将领与刘备的蜀军组成联军,联合抗击曹操的百万大军。但当诸葛亮乘船离开后,东吴谋士鲁肃对这个联合抗曹的协议放心不下,怕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消息之前,慑于曹操的威力而投降。于是,他在取得孙权的同意后,跳上一匹白马就沿江岸西奔,准备快马加鞭赶到刘备驻军处,表明东吴联蜀抗曹决心。 白马驮着主人跋山涉水,整整跑了一天,来到今武昌东湖边,肚子饿瘪了,铁打的马掌也磨穿了,都渗出血来。鲁肃看见白马累得气喘吁吁,快要死了,就想歇息一下。忽然鲁肃看见前面的一座山上忽隐忽现地飘着刘备大军的旗帜,于是他重提缰绳,再抽鞭子,又向前飞奔而去。谁知前方有湖水隔断了去路,白马深知主人急切心情,不顾一切地冲进湖里,准备继续赶路,哪知自己陷在了湖滩的沼泽里,再也不能动了。鲁肃见自己心爱的白马陷入泥滩死去,不禁黯然神伤,泪流满面,吟诗歌泣白马。 刘备正在对岸的山头上,见远处一团白影飞奔过来,又陷入湖中,忙命人前去查看。探子回报,此乃东吴谋士鲁肃及其白马。刘备忙请鲁肃上山。鲁肃与刘备会面后,再次重申了孙权联蜀抗曹的决心,这使刘备更坚定了与东吴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的信心。 后来的赤壁大战,孙刘联军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曹军死伤无数,曹操惨败,大伤元气,从而暂时放弃攻打江南的计划。赤壁大战后,孙权和刘备都说,此次联合抗曹并取得重大胜利,白马的功劳不可磨灭,于是厚葬了白马,并把其坟地周边取名为白马洲。 关羽与卓刀泉 东湖南岸,伏虎山山峦起伏。伏虎山南麓有一破旧古庙,古庙残存一井,井石上刻着“卓刀泉”三个字,似乎记载了卓刀泉自东汉以来的1700多年的沧桑历史。 据湖北通志记载:“关公行军于此(卓刀泉),以刀卓地得泉。” 相传,当年张飞大闹长坂坡后,关羽迎接刘备一行从当阳来夏口(今武汉)驻军伏虎山一带,时值当年夏口一带大旱,浩瀚的东湖与附近的南湖也近干涸,刘备、关羽数万大军饮水问题成为燃眉之急,关羽外派寻找水源的几队人马均失败而回,刘备这只“太极虎”眼看就被困死在伏虎山上,将军急得脸更红了,他亲自带人去寻找水源,三天过去了,他看中了东湖边的一低洼地,便在那里烧香沐浴更衣,然后许愿企求神灵:如果上天不灭刘备、关羽,就让关羽今天找到水源,以解救数万大军之渴,如得所愿,关羽愿修庙建井,以谢神灵相助。许愿完毕,关羽气运丹田,卓刀于地,寥寥数下,一股清泉就从卓刀处喷薄而出,长流不止,这一下子滋润了刘备、关羽数万大军的心田。关羽大喜,他也没失言,即刻在该处建庙造井,据说该泉水也十分神奇,不多不少每天溢出的水刚刚够刘备、关羽大军之需,让人称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