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起点,首先就是得有一辆合适自身的自行车。这里,“合适”非常重要!因为这里的自行车是作为运动器材,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不得马虎。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适的运动是健康,不合适的运动是找死,就是这个道理。把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的人可能没这意识,确实,想想自己小时候,照样能骑父亲的28大扛,但这里的自行车不是代步工具,所以是不同的。 另外,我们大部分是业余运动,不是专业运动,所以,我们可以参考专业运动员的一些做法,但不可完全照搬,否则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在一般人眼里,运动员的身体够好了吧,但是你是否又知道,运动员中有心脏病的人多了去了,这年头运动员因病早早去世的新闻还少吗? 买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购买品牌整车,一种是自己组装,就是俗称的DIY。现在能买到的品牌,国内的如捷安特,美丽达,而国际的品牌就更多了。自己组装,则有更大的灵活性,当然对自身的要求也更高。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好坏之说,请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img][/img]有关山地车架尺寸,有人看重水平上管长度(TT值),如上图的D。也有人着眼立管的CC值或CT值(上图A)。没错,这些数据都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要考虑的因素。
实际上不一定要达到这么严格,尤其对于一些个头较小的车友来说,要找那么小的车架有时是很难的。而且同一个车架,使用不同行程的避震前叉,不同宽度的轮胎,都会影响到这个值。我个人认为,保持个6cm左右的下限是可以接受的,虽然不那么完美。必要时,可能需要牺牲大行程前叉和肥胎的选择,不过对于标准的XC而言,对前叉行程和轮胎的宽度要求本来就不是很大。 按上述标准选择的车架,你可能会觉得小,其实是很正常的,你觉得小那是因为以前的大了。有人说山地车架要比一般的车架小两三号,就是同一个道理。 这个时候,你再来考虑车架的TT值、CT值和CC值,你会发现它们都在合理的范围内,至少不会大。有人说,按这个标准的架子太小了,需要把座杆拔得老高,担心会不会断裂。其实,由于山地车架基本都是压缩架,座杆都需要较长,市面上35cm、41cm长度的座杆很多就是这个原因,长度增加意味重量增加,在对重量克克计较的自行车上,可以缩短的话,决没人愿意加长的,厂家不是傻瓜。只要不超过它的安全线,体重不超过设计规格,那就不应该有问题,当然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不在讨论之列。 立管同尺寸的车架,上管尺寸是不完全相同的,也就是TT值不同,那么该选择多大的TT值呢?这个跟把立的长度有关,需要接合下面关于把立选择部分进行。 尺寸是选择车架的第一步,接下来才应该涉及车架材料、车架品牌、车架价格、硬尾软尾等方面。有关这些方面,可接合自己的喜好和承受能力进行选择。切忌本末倒置,要知道,无论多贵多漂亮的车架,如果尺寸于你不合适,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买它是拿来运动的,给我们带来健康的。当然,买来收藏那是另一回事。 把立和车架搭配起来,一起构成了总上管长度。注意该长度不一定等于“车架上管TT值+把立长度”,因为把立有角度的存在,而且正反装会导致不同的高度,从而影响整个上管长度,实际还需要测量来获得。 首先不能太短,要保证上半身可以完美的伸展,没有缩成一团的感觉;要保证车把和你的膝盖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即使在站立踩踏时,膝盖也不会撞到车把。这算是一个底线吧。 其次,看使用方式。总上管越长,上身就越伸展,越容易发力,但带来的问题就是重心前移,操控性能下降。相反,上管较短时,你就能够挺直上身,获得良好的操控性和视野,当然发力就没那么自如了。除了水平方面的长度,在垂直方面,把立和座垫的高度差同样有影响。座垫高度相对是容易确定的(后面会涉及),把立可以通过使用前叉垫环,甚至反装来调整和座垫的高度差。把立越低,越容易发力,操控性也越差,对脖子和手臂的压力也越大;反过来则刚好相反。 综上,确定上管长度,依赖于很多因素。也许你觉得很抽象,仍然不知如何下手,没错,事实确实如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计算公式,但从来没有哪个公式能适用于所有人,只相信公式纯粹是机械和教条。那怎么办呢?不少老手都习惯用一个词:舒服。凭感觉,怎么舒服怎么来!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对初学者来说毫无意义!我们知道,人是一种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开始不舒服的姿势,适应后也会舒服的;开始很舒服的姿势,不一定就是尺寸合适的姿势。所以,跟初学者谈舒服,说了等于没说,这是需要在一定的骑行经验基础上才谈得上的。
很明显,这个公式是有缺陷的,主要就是那个数字8。该公式根据人的上身长度、手臂长度和一个调整值(数字8)来获得上管总长度,思路本没错,但显然,不同身材所需的调整值应该是不同的,一个简单的固定值8当然没有说服力。 同样与骑行方式有关。长把立短车架的组合,使得重心相对前移,有利于爬坡,尤其爬陡坡时有助于压住车头,防止前轮翘起,但同时降低了下坡性能。短把立长车架的组合则刚好相反。 不过,就XC而言,胜败的关键在爬坡,而不是平路冲刺及下坡技巧,所以使用长把立还是大有人在。对于业余人士而言,我们需要一个能兼顾上坡和下坡的折中点。这个长度是多少呢?引用一个数据:100-125mm左右,把立长度在这个范围比较合适。 至于把立角度,则根据你需要的座垫把立高度差来选择。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先把座垫和把立调到同一高度,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身体柔韧程度慢慢调整。不要立马像专业车手那样把车把调得很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吧! 在通过垫环已经无法调低把立时,可以将把立反装,这样还能降低点距离,当然,前提是这个把立的角度不是零,而且可以反装! 这些问题确定后,车架的TT值范围也就可以定了。车架、把立,两者要接合起来一起挑选。 虽然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挑选,但不能因此放松对座垫的要求。由于座垫的特殊性,长久以来,一直是自行车反对者们的矛头所在,虽然有些混淆视听,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合适座垫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车把都有长度。一般来说,窄的车把容易发力,但操控不佳;宽的刚好相反。别看欧美专业车手人高马大的,往往还嫌标准车把太宽,截短不说,两边还装上副把,这跟XC爬坡为主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么说,不是要初学者跟风去截把,我们需要折中,同时也说明标准宽度的车把是足够使用了,没必要刻意去找更长的车把。 另外,可以的话,尽量装上副把,它可以在爬坡的时候给你巨大的帮助,摔车的时候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没必要在重量上太计较。 各个品牌车架的角度基本是一致的,因为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不是厂商自个随意捏造的,比如立管角度73,头管角度71等,不同尺寸的车架会有一定的上下浮动。为了维持车架这个角度,前叉的长度就不能太长和太短。但由于避震前叉的长度是可变化的,加上sag(预压)的存在(即摆放时和人坐在上面时前叉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不同体重的人影响的长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前叉的长度不容易获得一个定值,不过范围应该在44-46cm之间,上浮不会太大。对应到具体的XC叉,基本上是那些行程80左右的产品,如Rockshox的sid,Fox的80系列等。 不少人偏爱大行程的前叉,确实,长行程可以提高我们的通过能力,下坡也更有乐趣。但大行程前叉带来的问题是车架角度的变化和车首高度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爬坡性能。这也是为什么在爬坡为主的XC比赛中,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短行程前叉的缘故。当然我们业余人士不一定就要按这个标准去做,可以适当的使用稍长的产品,只是不要太离谱就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