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持续加息,少提存款准备金-倪金节-搜狐博客

 文海睿得 2011-01-17

请持续加息,少提存款准备金 该日志已被收录

分享
标签: 加息  分类: 国内财经 2011-01-16 23:00

     

请持续加息,少提存款准备金

 /倪金节

 

新年刚刚过去两周,央行再度重拳出击,12个月内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达到19%的超高水平,十分逼近该比率执行以来的最高水平。部分被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则要执行20%的标准。不过,提供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已经越来越逼近理论极限,且收效甚差。

 

我们先来回顾下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史。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当时就按存款性质规定法定了准备金率,储蓄存款40%,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到1985年,央行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给予银行系统更多的放贷空间。至今已经调整了38次,如今再次达到了接近20%的高水平。

 

由于当前货币信贷环境依然十分宽松,1月上半月信贷投放又一次井喷,因此可以预期年内存款准备率达到20%以上已经成为必然,不排除达到23%以上的极高水平。超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固然能够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银行系统的流动性泛滥,但是随着这一比例达到理论上限,再向上的空间不大。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过高的准备金率会让银行运营开始困难,加上这两年信贷投放过大,如果广义货币增速不能跟上,那么银行调控也就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现今,银监会对银行存贷比的要求是不得超过75%,即贷款比存款不得高于75%,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论上限是25%,否则银行将没有足够的存款支付贷款,进而制约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近期,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银行没法开门”的言论,也反映出超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让银行的整体经营发生变化。虽然广义货币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快速增长,但是银行存贷比的压力依然十分巨大,这就是存款准备金持续提升的作用所致。问题的核心是,如果为了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并且还控制不住信贷海量的格局,那这样的货币调控成本就十分高昂。货币当局不可不评估政策的成本和收益。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数量型调控永远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海量货币的汪洋格局。现实也说明存款准备金的效果并不好。过去一年的六次上调,恰恰伴随的却是新增贷款的飙升和广义货币的暴涨,带来的唯一效果是银行存贷比紧张,并未能达到调控的初始目标——遏制信贷飙升,控制流动性。

 

在存款准备金负面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流动性泛滥格局难消之际,动用价格型手段就必须提上日程。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是助涨过去两年信贷井喷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与银行系统行政化特征亦有紧密关联。随着CPI的不断高企,负利率持续恶化,借贷成本过于低廉,进一步提升基准利率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不加息,就难以逆转通胀预期,更不能阻遏资产泡沫的继续膨胀。

 

时至今日,过去十年堆积起来的高通胀和资产泡沫已经十分麻烦,如果依然企图依赖宽松货币政策支撑,那将是十分幼稚的。而结束宽松货币政策,绝不是依赖数量型货币政策能够完成的。价格型货币政策才是宏观调控的最有效工具,不动用加息和升值等价格型政策,就不可能控制住通胀和泡沫。尤其是在数量型工具作用式微的当下,货币紧缩继续就更应该加大价格型工具的频次。

 

不加息、不升值虽然短期内能继续维持资产泡沫,但是却只能导致泡沫最终走向失控的边缘。中国经济已经“放纵”了两年,现在是到了吃“止泻药”的时候了。(本文作者倪金节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最近一本书是《好泡沫还是坏泡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