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裕光治疗乙肝经验

 爱在世间 2011-01-18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HBsAg阳性者已逾一亿,其中慢性乙肝检出率达40-78%,而且,乙肝以青壮年发病率高,男性多,起病缓,多数隐匿,易反复,转为肝硬化较多为特点。因此,寻求实用且有效的治疗本病的方法和药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科教授、国医名师戴裕光在治疗乙肝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正虚邪实是乙肝发病的病理机制

    乙肝的基本病理为正虚邪实。正虚指肝、脾、肾之阴阳气血的亏损,其本质与免疫功能失调(因细胞免疫力功能低下、缺陷致体液免疫亢进)、血浆白蛋白减少等因素有关。《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正气的强弱与疾病的产生、转归息息相关。临床常见到同一家人,虽然生活密切相关,但仍有不被感染的例子。临床观察到HBsAg阳性者,多有肾虚症。邪实是指湿邪疫毒及其引起肝脾失调的病理产物,其本质与乙肝病毒、免疫复合物、肝的微循环障碍及细胞结构病理变化等因素有关。

    扶正祛邪是治疗乙肝的理论依据

    扶正主要是指补益肝、脾、肾之气血阴阳之不足,其本质是调整免疫功能。祛邪是指清热解毒、活血化湿,其本质是抑制、杀灭乙肝病毒,清除免疫复合物,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

    中西医结合为最佳治疗方法

    从长期临床观察中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用药可明显缩短病程,提高转阴率及防止复发。其多采用中药辨证给药,西药给予乙肝疫苗或干扰素或转移因子等。中西药联合运用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中药治疗或单纯西药治疗。

    辨证运用中药

    中药治疗本病主要从疫邪(湿、热、毒)、肝、脾、肾四方面着手。

    1、祛邪法

    主要用于乙肝急性期,慢迁肝活动期,谷丙转氨酶增高者。

    清热化湿解毒

    用于湿热中阻型。症见:胁痛、口干苦或口臭、胃脘灼热感、小便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数等。常用药为:公英、蚕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苡仁、陈皮、厚朴、茵陈、金钱草、败酱草、连翘、苍术、龙胆草、黄芩、黄柏等。

    .清热解毒活血

    用于血热毒盛型。症见:胁肋刺痛、口苦心烦、小便黄、面黄、身黄、舌质红或暗红、脉弦数等。常用药为:紫草、龙胆草、槟榔、板兰根、生蒲黄、丹皮、桃仁、银花、黄芩、丹参、生地等。

    2、扶正法

    多用于慢迁肝稳定期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肝脾同调

    经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也"。即治肝要治脾,脾气旺盛,从而阻断邪气传变之途,抗邪却病。有研究表明:健脾药确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调整、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助于自身稳定和终止一些有害免疫反应的发生。常用方:柴胡疏肝汤、六君子汤、逍遥散、一贯煎等。常用药:柴胡、白芍、茯苓、白术、郁金、黄精、当归、天寸冬、苡仁、太子参、沙参等。

    肝肾同治

    肝肾同源,邪气入肝,必损肾阴,而致肝肾虚损。常用方为滋水清肝饮。常用药:生熟地、杞子、鳖甲、女贞子、桑寄生、山药、柴胡、白芍等。

    脾肾同医

    脾为先天,肾为后天,脾肾旺则正气充实而不病。乙肝邪毒入体,邪居日久,穷必及肾。因此,在湿热邪毒留恋,肝脾失调的同时,多有肾虚之症,从而致病迁延难愈。常用方:二仙汤、二至丸、四君子汤等。常用药为:党参、黄芪、苍白术、女贞子、桑寄生、兔丝子、仙灵脾、巴戟天、菌灵芝、黄精、茯苓、山药等。

    注意生活调理

    为了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禁食鱼、鸡、虾、蟹及辛燥之品,多食水果、蔬菜及高精蛋白。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再次感染。

    临床病例:

    喻××, 男, 51岁,初诊日期:99年3月21日

    主诉:乙肝10年,腹胀乏力6年。

    病史:10年前发现"乙型肝炎",常服"ATP"、"肌苷"等保肝药。6年前自感乏力、精神差、腹胀、纳食减少、厌油腻,经保肝治疗,病情尚稳定。96年因"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在"西南医院"行"脾切除术",自此则腹胀、神疲渐加重,虽经西药保肝治疗,效不显,遂请中医治疗,刻诊症见:腹胀、乏力、双下肢轻度水肿、时有胁痛、纳差、大便日行一次。

    舌脉:舌质淡,苔根腻,脉沉。

    检查:腹软,肝胁下1.1cm,剑下2.5cm,质中等有压痛,未见蜘蛛痣,但有明显肝掌。白球蛋白比为3.4/3.3。

    西医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术后。

    中医诊断:臌胀。

    辨证:气虚血滞,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益气,活血化痰,补肝益肾,软坚散结。

    方药:黄芪15g,党参24g,牡蛎30g,桃仁9g,丹参15g,赤芍15g,土鳖虫9g,山甲9g,桑寄生15g,天花粉12g,女贞子12g,补骨脂15g,仙灵脾15g,丹皮9g,郁金9g,柴胡4g,甘草4g。

    治疗经过:自此后以上方为底方,湿重水肿佐加茯苓、苡仁等,阳虚便溏加干姜、附片,热重加桅子、青蒿等,随证加减治疗近一年,病情稳定,能胜任日常工作。

    按语:臌胀属中医内科"风、痨、臌、膈"四大难治痼疾之一。本虚标实、症情复杂,治疗需扶正、祛邪并施,但宜参明病因,结合症情、病程以及体质之迥异而有所侧重,该案患者,正虚邪实,故以黄芪、党参、桑寄生、补骨脂、仙灵脾益气健脾补肝肾以扶正,牡蛎、天花粉、郁金以化痰,桃仁、丹参、丹皮、赤芍、土鳖虫、山甲以活瘀软坚散结,柴胡则引药入肝,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养血柔肝、活血化痰、滋补肝肾。本着慢病缓图之旨,经一年余加减治疗,使病情稳定且暂时缓解。此患者尚须修身养性,注意生活宜忌,则可带病延年。(整理:张荣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