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传统文化网站 2011-01-18

8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原文】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是以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故一举而能服诸侯。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圄緤绁缠索之中,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

【译文】明的君王和明白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们选拔人材对内不回避亲属,对外不排斥仇人。只要有正确的言行,他们就推举;只要有不正确的言行,他们就处罚。因此贤良的人能进用而奸邪的人被斥退,所以一行动就能使诸侯顺服。这种事在史籍上记载有:尧斥退的有儿子丹朱,而舜排除的有儿子商均,启流放的有儿子五观,商汤王的孙子太甲被流放,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被流放。这五个帝王所惩处的,都是父兄子弟关系的亲属,而杀死流放他们破坏他们的家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都是祸国殃民破坏国法的败类。再看这些帝王所提拔推举的人,他们有的是身处深山老林岩石洞穴里,有的是身处监狱与绳索捆绑中,有的是在干屠宰烹调养羊放马的事情。但是明白的君主不嫌弃他们的卑贱,认为他们有才能,可以用来彰明法制,能利国利民,所以就选拔推举他们,从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安定名声得到尊重。

【说明】本节是关于辨别选拔使用人才的论述,其重点落在统治者身上,也就是说,首先要看统治者本身是否贤良、是否明白,如果不贤良、不明白,那么就会溺爱自己的亲属,而且轻视低贱的人材;如果贤良、明白,就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了。也就是说,只要是人材,不论内外,不论高贵与卑贱,都可以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