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玩市场:打眼,那一分钟是怎么回事(二)

 华夏董氏大全 2011-01-18
古玩市场:打眼,那一分钟是怎么回事(二)
文章来源:杭州收藏网
 

  到底什么人才打眼

  白 明:打眼谁都免不了。

  首先说什么人不打眼,我的看法是,只有一种人不打眼,那就是从来不动收藏念头的人。只要进入收藏圈,免不了打眼。不过不同水平的人情况也有不同。

  比如说专家,一辈子就在某个领域研究,有学识有水平,但由于工作与年龄等原因,对市场的了解没有对学术了解得那么多,尤其是不了解市场造假,因此他们用学术上的造诣来与造假者交锋也会败下阵来,而且,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多被造假者利用,反过来欺骗研究者。而对于初学者,由于水平以及市场经验都不足,往往就是不懂,一个故事就给忽悠了,很容易打眼。对于有一定市场经验的收藏者来说,他们觉得自己不含糊,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卖家一察言观色,就势一忽悠,他就把假的当真的给买回去了。这里面的关键是两条,一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千万要客观地看东西,不能太主观了,一旦主观了,那离打眼就不远了。

   秦 杰:不懂装懂的人是一支大军。

  在我们的收藏市场里,最容易被打眼的人有两种,第一种是外国人。他们不了解我们收藏市场的情况,也不知道行情,他们习惯把国内的市场和国外比,觉得东西便宜,从出发点上来说,他们也不是为了投资,主要是自己的兴趣,花3000块钱买双三寸金莲鞋就觉得很高兴。

  第二种容易打眼的人就是不懂装懂的人。他们往往会学到一点收藏中的术语以及概念,强调文物文献中某一些特征,靠着这些特征和术语概念买东西。他们就不想想,你知道玉器里有“开口笑”,那造假者就不明白吗?这些收藏者满嘴术语行话,比如,说瓷器内壁没黑点就说“没飞着灰”,听起来好像很懂行,但实际上这些只是概念,是空的,收藏是实打实的,真正做收藏的人对于一些细节观察得很具体,描述也实在,是不玩这些术语概念的。

  不懂装懂也就罢了,还买东西,尤其是自作聪明地侃价。我就见过一位老兄,他看中一件紫砂壶,卖家开价1万块,这老兄就开始侃,侃到了80块——1万都能侃到80了你还买啊?老兄觉得自己挺有本事,80块买下了,等到隔壁一看,15块钱一把。我们以前有过一个分析,认为平均每20个收藏者中间就有一个好为人师者,全国7000万收藏者,大量似是而非的理论充斥市场,使市场越发不透明,打眼打得一塌糊涂。

  收藏者往往喜欢把自己和专家比,想弄明白专家打不打眼,实际上,普通收藏者与专家的区别不是水平的问题,而是所处位置的问题。专家高高在上,占据着有利地形,征集到假东西的可能性极低。与专家比,民间收藏者容易打眼,但这也是他的优势,他打过眼,交过学费,生存了下来,藏品流动了起来,他会比专家更了解市场。

  梁秀伟:最忌讳伤筋动骨的打眼。

  作为初学者与一般收藏者来说,在收藏市场里花点钱,买点东西,其实质也就是娱乐,眼力再差、再打眼也伤害不大。像我的邻居有喜欢收藏的,说买了点东西要我过去看看。我一看一问,有几十块钱的,有百十块钱的,最贵的不超过500块钱,一大堆东西,算算加起来也不超过1000块钱,以他的收入水平,这些东西全是假的,那也就是娱乐了。

  真正收藏所最害怕的是伤筋动骨的打眼。能够发生这样的打眼,往往是有一定水平的,甚至往往就是专家,所以我们说,“眼力好”也容易出毛病。目前,收藏群体中有一个打眼最大人群,就是成功人士,各种新富阶层,他们资金雄厚,出手很猛。这些成功人士起初往往还单干,自己认识几个圈里的商人就敢买东西,又把古玩艺术品作为投资途径,往往用上千万元的投入换一屋子假东西。

  后来这些人学精了,开始找“拐棍”,让一些有名的专家或者经纪人帮他们买,而由于这些专家、经纪人的水平本身就参差不齐,有的专家徒有虚名,有名气没知识,有的有知识没经验,有的是某门类的专家不了解跨行门类,有的就是和商人互相串通,凡是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发生重大案件的,往往就出现在这一领域中。所以,作为一般的收藏,主要以闲钱为主,要指这生活或想着赚大钱,很容易出问题。

  打完眼的东西哪儿去了

  白 明:相当部分的人不承认打眼。

  一般来说,收藏者打完眼把东西弄明白以后也就一扔一放,有的人可能从此就不玩了,有的就会坚持下来,通过打眼也长进了,把打眼的东西当作一个标本、一个参照物放起来。还有一部分人看中的是经济效益,也就是想办法把打眼的东西推入社会,进入市场,又去考验别人的心态、学识……打眼还有后来人,一棒一棒传下去。有的就此开店,有的去摆摊,懂行的人一看什么都不是,不懂的就又跟着凑热闹。

  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承认打眼的,尽管他们对于这些东西也是将信将疑,介于信与不信之间,但是毕竟为之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他们就把东西当作宝贝供着,希望有那么一天有“神人”一样的专家出现,全部认同他的东西。你说他的东西不错,他给你端茶倒水,对你特热情,你要是说他的东西有问题,那他立马冷言冷语……这部分人的心态已经出现了问题,他们还会继续按照他们的方式买东西,继续打眼。

  秦 杰:打眼的东西也呈地域性扩散。

  不同的地域可能处理方式不同,以北京人来说,其传统就是把收藏当作一种爱好,而不是买卖,他们交流藏品,也转让藏品,但这些都是为了收藏,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因此,传统的北京收藏者如果打了眼往往就扔床底下,不言不语,自己不愿看,也不愿给藏友看并说自己花了多少钱,更不愿拿到市场上,觉得丢脸。

  实际上,识假辨假是收藏者必须要迈过的第一个门槛,你要正视它才能跨越它。有的收藏者很有身份,也买了半辈子东西,但没一件真东西,他就是一辈子没有跨过这个槛,带着这样执迷不悟的脑袋去买东西,上当打眼在所难免。北京而外,某些也算是收藏重地的地方,收藏者进入收藏市场的主要目的就是投资赚钱,一旦发现有假,就会立即在3小时之内快速出手,转给别的收藏者,甚至再赚一把,这些出手的假东西会以这个地域中心为源头迅速渗透至周边,而周边又会向下扩散。

  梁秀伟:砸了的比较少。

  这些打眼的东西,很多人就始终收藏了,不进入市场,也不卖,实际上也卖不掉,一直留着成为家里的陈列品,几屋子几屋子都是打眼的东西,然后有时间就看着。有一部分人收藏积攒到一定年头之后也退休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更充裕了,就进入古玩界,也练个小摊,手里打眼的东西也就周转出去了。这些收藏者虽然东西属于打眼的,都不对,但是往往审美还不错,东西也能卖出去。

  还有的,就是内部消化了,把东西分给儿女啊,亲戚啊。再有,有的东西就是收藏者用来互相交换了。你自己觉得别扭,别的藏家还觉得东西稀罕呢,同时你也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也就相互换了,彼此都高兴。还有在一种就是“王刚式”的处理方式——砸了,这样的事有,但比较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