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火青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动物与昆虫学系) 导师:胡福良 教授 南非蜂业和市场概况 南非蜂农总数在3000人左右,包括饲养数箱以供消遣或自产蜂蜜的业余养蜂者和饲养数千箱的职业养蜂者。而其中只有1000人左右加入了有组织的养蜂协会。据当地养蜂协会估计,全国饲养蜂群数量在75000箱左右(FAO记录52000箱,蜂蜜产量1500吨,2006年),几乎全部使用郎氏蜂箱。虽然南非生态保护极好,蜜粉源丰富,但由于南非蜂蜜生产方式与国内不同,几乎所有蜂农都使用浅继箱生产封盖蜜,且仅在完全封盖后才取蜜,所以生产周期较长、产量较低,而且大多难以根据蜜源分类。在生产季节,一般仅每半个月至1个月产蜜一次。每箱蜜蜂年产蜂蜜平均在30公斤左右,市售蜂蜜价格50-60兰特(目前约等于等值的人民币)每公斤。相比于国内和南非的物价(是国内的1-3倍),和上乘的蜂蜜质量,这一售价并不算高。 从1988年以来,南非蜂蜜总产量一直在1500—2000吨之间,91年曾达到了2250吨,但随后受“海角蜂灾难”的影响,92年产量迅速下降至1560吨,至93年则只有1092吨,进口量则上升到887吨。随后由于政府、研究机构、养蜂业均采取了防治措施,产量逐渐回升,但仍未超过1700吨。 南非蜂蜜基本自给自足,极少部分出口欧盟。国内每年蜂蜜需求量在1700到2000吨之间。为保护当地养蜂业,尤其是杜绝美洲幼虫病等疾病,1989年政府颁布了蜂蜜、蜂蜡和其它蜂产品进口的禁令。目前尽管这一禁令仍然在实施,但已经允许在严格的控制下进口这些产品。在每年从澳大利亚、中国、美国进口数百吨蜂蜜的同时,南非也向其北部的一些非洲国家出口50吨左右的蜂蜜。如南非东北角的莫桑比克,市售蜂蜜基本来自于南非和葡萄牙。 由于生态保护完善、气候适宜,以及当地具有一定消费水平的居民过的生活都很休闲,保健品需求并不大。当地人根本没有“亚健康”的概念。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子等其它蜂产品在南非需求甚少。据了解,有个别公司生产简包装的蜂胶溶液,但其消费者也多是南非华人。 3 凶悍的非洲蜜蜂 非洲的蜜蜂属于西方蜜蜂种。南非境内有两个蜜蜂亚种。非洲蜂 ( 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 分布于南非夏季雨季区,是“杀人蜂”的祖先;海角蜂( Apis mellifera capensis ) 则仅分布于南非的东、南、西部开普海岸。 提到非洲蜜蜂(尤其是非洲蜂,Scutellata),首要的特征是“凶悍”,没有蜜蜂防护服和熏烟器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操作。没有熏烟器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治服这些凶猛的蜜蜂,而不穿防护服进行操作无异于自杀。本人在初到南非时也难以相信当地研究人员的描述,第一次去学校实验蜂场时忘记了带打火机,因而“初生牛犊不怕虎”似地在没用熏烟器的情况下试图打开蜂箱查王(穿着防护服)。打开箱盖后,顿时有半箱蜜蜂蜂拥而起,犹似烟雾一样迎面扑来。不得已只能盖上箱盖,返回50米之外的蜂场实验室,但此时仍有大量的蜜蜂跟随,根本无法脱掉防护服,最终只能穿着防护服逃离蜂场,直至数百米之外才没有蜜蜂追赶。当地养蜂人习惯于在开箱前从巢门口即给予熏烟,开箱后直接对着框梁熏烟以抑制工蜂飞起。而这在没有育种体系的情况下,长期的这种外界刺激无疑将使得这些蜜蜂越来越凶。但也有些人认为由于绝大多数非洲的蜂群处于野生状态,没有受到人类的影响,这一熏烟刺激对其进化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其二,非洲蜜蜂采胶性能非常好,框梁缝隙间、巢门口遍处是蜂胶,在不用副盖的情况下,箱盖被蜂胶紧紧地粘住,没有启刮刀根本无法开箱和提脾,所以启刮刀是开箱时除防护服和熏烟器之外的另一必备之物。 其三,这些蜜蜂非常急躁,附脾性极差,提脾后工蜂已簇成一团或已基本离脾,轻抖后就能抖尽蜜蜂,因此蜂刷并不常用到。蜂王和工蜂一样也非常急躁,开箱后蜂王受惊而一直在巢脾间或箱壁上快速移动,所以使得查王很费力。若从蜂箱一侧开始提脾查王,十之八九最终会在箱壁上找到蜂王。
其四,蜂群极易飞逃。在蜂场转地或发生盗蜂后,常有蜂群弃巢逃离。 以上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非洲蜜蜂的野性,但目前南非还没有专业的育种蜂场,蜂王基本来自人工分群后的自然王台,也有部分蜂场人工培育蜂王。丰富的野生蜂群是蜂农补充蜂群的重要手段。在面临“海角蜂灾难”之后,有不少蜂农和研究人员提出国家应该出资建立育种基地,以培育温顺、高产的蜂种或可抗寄生蜂的非洲蜂。 4 双重养蜂模式 南非被称为“非洲的欧洲”,尤其在其南部靠近开普海角的城市,颇具欧洲特色;同时它也被公认为非洲的发达国家。而它的养蜂业的状况和这近乎相似,是非洲蜂业的领头羊,同时由于授粉业需求旺盛,兼具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养蜂模式。 南非水果产业举世闻名,葡萄、苹果、柑橘等各色水果远销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发达的水果产业带来了旺盛的授粉需求。授粉是南非养蜂业的重要支柱,授粉季节,每箱蜜蜂每月的租金可达500兰特以上(花期短的则计300-400兰特),而每箱蜜蜂每年平均可授粉2-4种作物,收益非常可观。这也就使得蜂群售价在授粉季节可达到1000兰特。南非有40多种作物依赖蜜蜂授粉,每年在夏季雨季区有超过20000箱蜜蜂用于向日葵商业授粉,而在开普海角则有约18000箱用于苹果和梨的授粉。 由于养蜂习惯和蜜蜂种质的原因,南非蜂农仅生产蜂蜜和蜂蜡,极少生产其它蜂产品。部分蜂农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蜂胶的价值,偶尔会收集蜂胶。但目前还没有建立除蜂蜜和蜂蜡之外的收购和销售网络,蜂胶的生产数量极其有限。而根据对比研究,非洲蜜蜂的产浆性能非常低,加上劳动力较贵,没有蜂场生产蜂王浆。养蜂业为南非GDP贡献约25亿兰特,而其中仅有约6000万来自于蜂产品。南非土地私有化,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农场归于白人,黑人几乎都无田无地,目前职业蜂农多是拥有数百甚至数千公顷农场的白人。如今,政府正积极鼓励农村人口发展养蜂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南非养蜂日常管理粗放,查蜂频率低,一般巢箱中都被放满巢脾(或巢框),而不计是否蜂脾相称,而在加继箱时则同样在继箱中放满巢脾(或巢框)。 5 特色蜂蜜 19世纪时,南非南部的南开普和东开普的林区曾遭到过度的开垦,之后这片林区被种上了生长迅速的松树和桉树。而目前,在南非广泛分布的桉树则成了养蜂业首要的蜜粉源。据估计,南非半数商业蜂蜜源于桉树。槐树在南非也广泛分布,算是南非第二大蜜粉源。南非最具特色的蜜粉源应属芦荟。 南非是很多重要芦荟的原产地,生长有芦荟属下的125个种。尽管南非芦荟产业无法与芦荟大国美国及后起的澳大利亚相比,但其境内不仅有不少农场种植栽培翠绿芦荟,还有大面积的自然生长芦荟,而且受到政府的大力保护。 芦荟是南非养蜂业冬季主要的蜜粉源,每逢冬季,就有大量的蜂群转地进入芦荟产区。由于芦荟丰富的花粉和花蜜及被认为合适的粉蜜比例,蜂王产卵非常旺盛,蜂群生长迅速,因此蜂农常在此时分群。尽管芦荟分泌大量的花蜜,但由于 萼筒 长而纤细使得蜜蜂很难采集,因此除去蜂群生长所需要的量,每群产量只有6-10公斤左右,极少数可达到20或30公斤以上。芦荟蜜色白,味道醇美,极易结晶,甚至时常因为冷冬,而在蜂箱中就已结晶。但是,这一阶段蜂农主要为了培育群势和通过分群补充蜂群,较少产蜜,所以商品化的芦荟蜜并不多见。少部分芦荟在夏天开花,是蜂群生长繁殖的辅助蜜粉源。 蜂病防治
历史上南非曾分别在1918-21、1954-56、1994-95年暴发过严重的欧洲幼虫病,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发生过其它严重的疾病。源于非洲的蜂箱甲虫在南非蜂群中非常常见,而且种类繁多,但这一令世界养蜂业恐惧的问题对南非养蜂业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一般蜂农并不特意防治蜂箱甲虫,而是任由滋生。在蜂群群势较强的情况下,箱内甲虫数量自然能够得到控制。 1997年8月Allsopp 首次报道在南非发现蜂螨,紧随其后的调查表明,蜂螨已经大面积的流行,甚至已传入野生蜂群。当时,鉴于蜂螨给世界其它地区养蜂业造成的巨大影响,被认为是南非养蜂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及已有报道表明蜂螨是某些地区西方蜜蜂在野外不能生存的主要原因,而且南非蜂农几乎对蜂螨一无所知,业界普遍认为蜂螨的传入将给南非及其周边国家养蜂业甚至整个非洲的饲养蜂群和野生蜂群带来又一灾难(Allsopp,2004)。但出乎意料的是,数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养蜂业世界范围的首要病害并没有给南非养蜂业和野生蜂群造成太大的影响,非洲的蜜蜂对蜂螨表现出了极高的容忍性。在不治螨的情况下,虽然非洲蜂群呈现一些和欧洲亚种蜂群螨害相同的病症,但仅有极少数蜂群最终因螨害而崩溃,绝大多数仍能存活。所以,目前南非尽管几乎每群蜜蜂都有感染蜂螨,但多数蜂农并不采取任何治螨措施。据报道,这一容忍性的发展,Capensis 花了3-5年,而scutellata花了6-7年。这一容忍性的发展,有人认为是源于非洲蜜蜂对受蜂螨寄生的幼虫的高清除率和较短的封盖期。 7 海角蜂灾难 南非境内两个蜜蜂亚种 历史上由于地貌的影响,地理隔绝,在其分布区之间存在杂交带。但是1990年,海角蜂意外地被引入非洲蜂区域,而引发了当地养蜂业至今仍面临的“海角蜂灾难”。海角蜂工蜂侵入非洲蜂蜂群后,在不受非洲蜂蜂王信息素的控制的情况下,卵巢高度发育,并分泌类似蜂王信息素,而成为假蜂王。不同于一般的工蜂产下的是单倍体卵,海角蜂工蜂行孤雌产雌生殖,产下的是二倍体卵,能发育成工蜂甚至是蜂王。但这些工蜂在在非洲蜂蜂群中极少参与群体除产卵之外的职能,而成为非洲蜂蜂群的“寄生蜂”。非洲蜂蜂群被寄生后,通常在数星期后失王,最终随着寄生蜂增加,宿主工蜂的减少,蜂群走向衰亡。该问题对南非养蜂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海角蜂灾难”,在最初的两年内已有超过6万箱蜜蜂毁于这一问题。尽管之后南非政府采取了强制措施限制海角蜂和非洲蜂转地到对方的自然领地,规定受感染蜂群必须在发现后72小时内销毁,而且各国科学家对该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得到了养蜂界的大力支持,但至今这仍是南非养蜂业面临的严峻的挑战。 “海角蜂灾难”引发于南非境内的南北转地养蜂行为,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海角蜂本身具备不同于普通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具有侵染其它亚种蜜蜂的能力。可以说,海角蜂是蜜蜂生物学中的特例。例如,海角蜂群中有数量较多的工蜂具有发育的卵巢,这些工蜂通过孤雌产雌生殖能与蜂王分享生殖权力,使得蜂群中有部分工蜂是产卵工蜂的克隆体;海角工蜂在蜂群失王后信息素和卵巢能较快地蜂王化,在失王6天后就可出现产卵工蜂;海角蜂群中有一定比例的工蜂具有一般只有蜂王才具有的受精囊。“海角蜂灾难”在对南非养蜂业造成巨大影响的同时,将海角蜂的特殊性再次呈现在了科学家的面前,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一灾难也被认为是生物入侵的典型,与肆虐美洲的“杀人蜂”问题一起使得非洲的蜜蜂成为了研究和舆论的焦点。如今,海角蜂、海角蜂灾难、杀人蜂问题已成为了蜜蜂学研究中独特的领域。 南非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植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发展养蜂业。发达的水果产业的商业授粉需求也促使着养蜂业的发展,但至今仍面临的“海角蜂灾难”是其发展的不利因素,部分地区蜂场饲养的东非蜂群每年仍有半数要被感染。利弊相克,南非蜂业正步履艰难地前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