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 掌握管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传统文化网站 2011-01-19

1. 掌握管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原文】凡有地牧1民者,务在四时,守2在仓廪3。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45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67则六亲固,四维89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10民之经,在明鬼神,祗11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12旷则民乃荒,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13,不障14两原15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16,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右国颂17

【译文】大凡拥有封地统治人民的,必须致力于四季农事,把职责放在粮仓上。国家财富多那么远民就会来,土地开辟兴起那么人民就会滞留安居;粮仓充实人民就会知道礼节制度,衣食充裕人民就会知道荣辱;君上顺从法度那么六亲关系巩固,礼义廉耻部署那么君令就能推行。所以精简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文饰机巧;巩固国家的原则,在于修整礼义廉耻;训导人民的要旨,在于弄明白鬼神的作用,在于恭敬对待山川,崇敬宗庙,尊重祖先旧制。不致力于天时那么财富就不会产生,不致力于土地那么粮仓就不会充裕。田野荒芜那么人民就会荒废,君上不衡量那么人民就会妄作,文饰机巧不禁止那么人民就会奸邪,不堵塞两种源头那么刑法就会繁多。不明白鬼神的作用那么愚笨的人民就不会醒悟,不恭敬山川那么威令就不会播扬,不崇敬宗庙那么人民就会与君上对抗,不尊重祖先旧制那么孝悌就不会完备。礼义廉耻不设置,国家就会灭亡。

以上是“国颂”。

【说明】“颂”,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管子这是向齐桓公说明国家的重要性。掌握管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管子认为,首先是农业生产。也就是说,让人民能吃得饱穿得暖,否则,建立、掌握、管理一个国家也就没有意义了。吃饱穿暖了,人民才会知道礼节、荣辱。否则,饥寒起盗心,那么国家、社会永远是混乱的。这与孔子的意见一致,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为政者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人民的繁荣富庶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古到今,古今中外,为政者大都是忙于使民安居乐业,但很少有统治者真正能做到使民“安居乐业”的。战争、犯罪迭迭频起,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民众的文化知识过于贫乏,人民的文化素质过低所致。所以孔子要提出“教之”,就是想要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移风易俗,进行文明教化。实际上,经济基础是由文化决定的,文化素养越高,经济就会越发达。因为知识会启动人们的智慧,会打开人们的眼界,生产力就会得到提高。所以现在各国政府也在努力普及教育。如果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普及,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就会逐渐端正了。但我们现代的教育却走上了技能教育的弯路,只重视技能教育而缺乏社会教育,人之不懂得做人,再学什么技能也是冤枉的。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受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导的。孔子提出进行教化的是“仁义礼智信”,管子提出进行教化的是“四维”。“四维”是什么呢?即“礼义廉耻”。礼,即是社会行为规范,义是最佳行为方式,廉是指正直、刚直、品行方正之意,耻是指内心羞愧之意。连起来讲,就是要人懂得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要正直,要懂得内心羞愧。一个人如果懂得社会行为规范,懂得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但又没有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就会内心羞愧。内心羞愧就会改正错误,如果内心不羞愧,就会肆无忌惮地继续作恶,就会违法犯法。违法犯法的人多了,国家也就混乱了。国家混乱了,那么农民就不会安心耕种,工人就不会安心做工,因为安全没有保障。正常工作的人都不安心了,那么就会出现各种饥荒、物品短缺;饥荒加上物品短缺,就会使社会更混乱。所以,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不设置,国家就会灭亡。

——————————————————

【注释】1.牧:(mù幕)《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书·立政》:“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诗·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周礼·大宰》:“而建其牧。”《周礼·大宗伯》:“八命作牧。”《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明主之牧臣也,说在畜乌。”《韩非子·说疑》:“此圣王之所以牧臣下也。”《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这里用为统治、主管之意。

2.守:(shǒu)《书·舜典》:“五载一巡守。”《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周礼·均人》:“均地守。”《周礼·内宰》:“纠其守。”《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荀子·王制》:“虽守者益。”《说文》:“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这里用为官吏的职责、职守之意。

3.廪:(lin凛)《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这里用为米仓之意。

4.辟:(bì毕)《书·太甲中》:“后非民,罔以辟四方。”《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诗·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诸侯辟疆。”《商君书·弱民》:“农辟地。”《盐铁论·地广》:“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这里用为开辟、开拓之意。

5.举:(jǔ沮)《管子·幼官》:“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荀子·致士》:“无君子,则道不举。”《荀子·议兵》:“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吕氏春秋·察今》:“举事必循法。”《史记·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并举而争起。”这里用为兴起之意。

6.服:(fú扶)《诗·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墨子·尚贤》:“授之政,西土服。”《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吕氏春秋·论威》:“敌已服矣。”这里用为服从,顺服之意。

7.度:(dù杜)《书·微子》:“卿士师师非度。”《书·吕刑》:“度作刑以诘四方。”《周礼·大司徒》:“九曰以度教节。”《左传·昭公三年》:“公室无度。”《左传·昭公四年》:“度不可改。”这里用为法制、法度之意。

8.四维:指礼、义、廉、耻。

9.张:(zhāng)《诗·大雅·韩奕》:“四牡奕奕,孔修且张。”《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张军数十百万。”《战国策·秦策一》:“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广雅·释诂三》:“张,施也。”这里用为张设、部署、设置之意。

10顺:(shùn)通“训”。《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礼记·中庸》:“父母其顺矣乎。”《庄子·天运》:“民有心而兵有顺。”《荀子·宥坐》:“予维曰未有顺事。’言先教也。”《史记·宋世家》:“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这里用为教诲之意。

11.祗:(zhī支)《书·大禹谟》:“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书·皋陶谟》:“日严祗敬六德。”《诗·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诗·小雅·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祗自尘兮。”《诗·商颂·长发》:“上帝是祗。”《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左传》:“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鲠固慎完。”《说文》:“祗,敬也。”《广雅》:“祗,祗敬也。”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12.芜:(wú无)《老子·五十三章》:“田甚芜,仓甚虚。”《楚辞·招魂》:“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说文·草部》:“芜,秽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里用为田地荒芜之意。

13.淫:(yín)《书·洪范》:“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书·毕命》:“骄淫矜侉,将由恶终。”《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左传·襄公二九年》:“迁而不淫,复而不厌。”这里用为邪恶、奸邪之意。

14.障:(zhàng)《管子·立政》:“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障水不安其藏。”《左传·昭公元年》:“障大泽。”《国语·周语》:“陂障九泽。”《吕氏春秋》:“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说文》:“障,隔也。”《通俗文》:“蕃隔曰障。”这里用为阻塞、阻隔之意。

15.原:(yuán) 同“源”。《易·比·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荀子·荣辱》:“孝弟原悫,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韩非子·主道》:“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礼记·孔子闲居》:“必达於礼乐之原。”郑玄注:“原,犹本也。”《吕氏春秋·异用》:“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也。”高鸿缙《中国字例》:“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这里用为根本、本原、根源之意。

16.校:(jiào)《管子·兵法》:“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史记·春申君列传》:“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扬雄《长杨赋》:“校武票禽。”李延寿《北史》:“不与诸弟校竞。”这里用为对抗、抗衡之意。

17.颂:(sòng)歌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