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生落魄已成翁,纵横青藤自有神

 琴兒 2011-01-19

平生落魄已成翁,纵横青藤自有神

 

读画有感

 

下午的冬阳悄悄地透过明窗爬进来, 把房间映照得刺眼。 我蜷缩在竹藤摇椅里,把自己裹得紧紧的, 只让温和的阳光柔柔地抚慰我文弱的病躯。 身旁的小桌上,放着一壶淡茶和几本闲书。足以了,下午的时光会很惬意了。

翻书的手停住了, 眼睛紧紧盯住了一幅画, 许久,许久。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呢? 远观之,画的题诗, 留白和泼墨都恰到好处地呈现出萧疏淡雅的韵致,疏密相间, 浓淡相融, 黑白相宜。 着墨处,迷迷蒙蒙, 层层叠染。在大片留白的映衬下,萧疏的叶子飘逸灵动, 浓墨的葡萄更显圆润鲜活。 近观之,浓墨莹润, 清墨飘妩,竟细分不出叶和果。再细观之,竟是叶非叶, 果非果,无形无相,但又见葡萄叶深浅有序,葡萄粒粒珠玑,叶果相叠,密不插针。画中一枝扭曲百结的枯藤老蔓,苍老横斜地探出朽臂,而朽臂下的串串葡萄鲜活欲滴,那低垂的寥寥数叶正随风摇弋。忍不住轻轻地拨动他们, 裹着的雨水就飞溅到脸上。这葡萄说不定有多甜呢。 真想摘下一枝尝尝。

整幅画气韵流动,神采灵秀。一股内在的神气从枝藤叶果里流泄出来,如江河长流,如镜川走沙,如溪水潺潺。 这神气涓涓细长,汩汩缠绵。这哪里是串串葡萄呀, 这分明是自然界的生命的流泻, 是自然界的生命的神气,是自然界的生命的心性呈现。  这串串葡萄就这样鲜润活泼地跳跃出来了。 而那生动的气韵,流淌的神气,从画中走来,直逼眼前。看得我心惊,看得我震撼。 还有那画龙点睛之笔的题诗,字字悲凉 句句凄苦,直让我心碎,心酸。想来,这葡萄已经历了暴风骤雨, 一定是 酸苦的了。

这是一幅水墨酣畅的《葡萄图》, 这是一幅泼墨大写意的《葡萄图》, 这是一幅明代大画家徐渭的《葡萄图》。这大片的留白和点染润墨有着鲜明的黑白对衬, 强烈地拨动人心。 画家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完成了这幅《葡萄图》呢? 这大片的留白又述说着怎样的情怀呢?

三尺画幅的正中处的留白,在眼前缓缓地延展开来,越来越宽广, 充满空间,延伸到窗外, 与天地融合。 疏可走马啊,疏可容下人生啊。徐渭, 号青藤居士, 其一生坎坷多难 出生不久父亲离世,早年丧妻, 屡屡科举失第, 多次官场失意,最终不过是一个平民文人。 多次的打击,终使他精神崩溃,发狂发颠, 以至多次用利斧砍头, 用钉子钉耳, 九次 自杀未成 一生清寒贫饥 ,孤苦无倚,晚年靠卖画充饥。

虽然徐渭无缘科举和官场, 但在当时却是集书法,诗词,文学 和绘画于一身的出类拔萃的文人。尤其是他的草书自有一股纵横腾跃的狂气,整体气势夺魄摄人。 他把自己写草书的修养,功力,卓识,盛气和意致融入了写意画的创作。 他的梅花潇洒豪放,曾题诗曰:“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 东风吹着便成春。” 实是豪气冲天, 坦荡在胸。 他的墨竹斥风呵雨, 逸势绰约   他曾题诗曰:“嫩筱捎空碧,高枝梗太清;总看奔逸势,犹带早雷春。”。 真是气盛纵横, 风韵犹存。

而这幅《葡萄图》,更如他自己所说的,追求的是“不求形似求生韵”, “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 密如无地为上”的墨韵。舍形而悦影 ,从于心,得与气,以一气驰骋挥洒,以求超凡不羁。他的画真是泼墨儒润,意蕴生动,神气自胸臆间生来。徐渭用墨淋漓尽致, 极大的丰富了墨韵的表现,呈现出“元气淋漓障犹湿”的绘画境界, 在晚明画坛上独放异彩。

突然想起画中的题诗,细细读来:“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如此凄凉的口吻, 如此悲哀的情调,诉说着他的不幸与潦倒, 讲诉着他的无奈与不甘。然, 一个“独”和一个“啸”字, 又切切实实地表现着他的傲骨与神气。 坎坷的人生, 窘迫的生活,仍然精神不倒, 还有年轻时的豪气狂气。谁说徐渭贫穷? 他的铮铮傲骨, 一腔豪气,金不换, 玉不换。世间何为富贵?才气,骨气,神气, 与生俱在,与命同行。金银财富转眼散尽,唯有精气神与天地共存。 我看,徐渭是大富家。 一切都是空,唯有这精气神让徐渭在贫寒中挣扎, 坚守, 几度大难不死, 活到古稀。唯有这精气神, 让徐渭在绘画中纵横驰疆  恣意狂放,率性而为,以气呵成,赋予了画的生命。唯有这精气神,足以让徐渭独立于世,长啸天地。

为什末世界上的奇才怪杰,大都有相似的经历?  人生多难,生活贫穷, 才艺不被世人认可, 精神崩溃,最终自杀。 海明葳举枪饮弹, 梵高自虐自杀,徐渭亦如此。但是徐渭比他们更坚强,与命运抗争到死。叹息, 一声三叹。

“啪”的一声, 一颗泪珠重重地砸在画上。 不觉中, 我已泪流满面了。 用舌尖舔舔腮边的泪水, 竟是酸苦的, 和那葡萄一样酸苦。 心也是酸苦的了。

读过他的一首诗, “世间无一事不可求,无一事不可舍, 闲打混也是快乐;人情有万样当如此, 有万样当如彼,要称心便难洒脱。”。 可见晚年的徐渭, 已看破尘世,悟得人生之道了。以往的张扬狂气已看不到了。 他收敛了, 向内收了。 他把世间沧桑,人生感悟,来自内在的精气神都收 紧了, 都收到这三尺画幅里, 都收到这大片留白里。这大片的留白,涵盖了他的一生, 无言可述, 无语须说。 他的画平和了, 散淡了,没有了人间烟火。唯见粒粒葡萄闪着幽幽的潆光,那是他的生命之光。这幅绝妙的《黑葡萄图》,应该就是这时候的作品,是他晚年在贫穷饥饿的环境下所作的。这幅凄美的《黑葡萄图》,是他的生命之魂, 心灵之魄,是他人生的写照。

一代名家,一代开创大写意画新境界的贫苦画家,就这样淡泊地走完了一生。画家沉寂了,生命 消失了。 但是,画家的画作, 画家的精气神韵,随着时代的进程, 如猎猎长风, 永远地飞扬着, 与世共存,永恒而旷远。

记得当时的一位画坛领军人物袁洪道,偶尔看到了徐渭的画, 立刻急着要拜访。 可他还不知,当代的奇才文人画家,已在五六年前,饥寒交迫地倒在稻草上溘然离世了。 以至当晚袁洪道一手举着他的画, 一手捧着他的诗, 长噎短叹,声声司号,如狂如痴,情绪激动,神志失控。

历史的长河流淌了60 年, 明末清初的朱耷- 八大山人看到了徐渭的画,震惊不已。从此改变画风,探寻写意画的神韵。难怪,我看八大山人的画, 在三尺画卷里 唯见一条小鱼, 却感到满纸的碧波荡漾,游鱼灵动。 从中似乎扑捉到了徐老前辈画风的气韵神风。八大山人已是悟到写意画的真谛了。

历史的长河又流转了150年, 郑燮- 板桥老人亦被徐渭的画所折服,五体投地的自诩为“青藤门下一狗”,甘拜为师。 板桥老人的竹子, 清瘦挺秀,萧疏淡雅,气韵生动。 正如徐老前辈的冷瘦寒枯,矍清萧竹一样,也是萧萧意无穷, 疏疏神自扬。 板桥老人真正领悟了大写意画的精辟之道。

时间飞越了400年,一个相识相知的粉丝-我, 也加入了对徐老前辈膜拜追崇的行列。我喜爱涂鸦, 却不懂绘画。 如此这般的说画,并不是在作画论, 而是观至情浓,感至心动,心性使然, 欲罢不能。 穿越历史隧道, 跨过漫漫亘古, 我和徐老前辈心神交流,品茗谈画,领悟画境,探讨神韵,感悟人生,学习做人。他的画风的精髓, 开启了我的干枯的灵感, 浇灌了我的枯萎的心神。他的画,是永远读不完的。

真想抚琴, 为徐老前辈弹一首《忆故人》, 以抒发我这满腔情怀。这柔肠百转缱绻缠绵的旋律已在心臆间徘徊许久了。那末,就请让我为您老的《葡萄图》, 为您老的坎坷人生,为您老的画神气韵,敬上我的知心之音吧。 一切尽在琴音里了。 这琴音绵长,清疏而邈远。

 徐老前辈, 您是否听到了那哀叹,凄婉的琴音?徐老前辈, 您现在不会再清孤, 冷寂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