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地理知识试题精选赏析

 华夏蛐蛐 2011-01-19

诗词地理知识试题精选赏析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c
     A
、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葛尔盆地

   解析:西岭雪山距成都95公里,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总面积482.8平方公里。区内大雪山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在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西岭雪山也因此得名。
2
、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 c
      A
、安徽黄山 B、江西庐山 C、山东泰山 D、四川峨眉山

   解析: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3
、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容的是:(d
    A
、四川九寨沟 B、长江三峡 C、海南天崖海角” D、桂林山水

  解析:写的是广西桂林的象鼻山和漓江.广西桂林是世界闻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颂桂林山水的美丽。
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b
     A
、东北平原 B、河套平原 C、华北平原 D、成都平原

   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 a
     A
、江西庐山 B、安徽黄山 C、青藏高原 D、桂林猫儿山

  解析: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6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c
     a
、冷锋 b、暧锋 c、准静止锋 d、对流雨

  解析: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
7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b
    a
、路南石林 b、桂林山水 c、杭州西湖 d、云南滇池

   解析:徐霞客把广西桂林的江上奇峰比做青莲出水”,称阳朔周围是碧莲玉笋世界”,对石灰岩形成的圆锥形山峰则描写为石峰离立、分行竟奋……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南直隶(今江苏省)江阴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8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a
    a
、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
、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解析: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9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c
   a
、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10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d
    a
、东风 b、西风 c、冬季风 d、夏季风

  解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发出的感叹,由此还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也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11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d
    a
、降水垂直变化 b、热量垂直变化 c、光照垂直变化 d、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解析:这句话说的是西南地区西部的地形对气候等影响情况,准确的说是说的横断山区的气候情况:横断山区属于低纬度地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度较大(从山顶到山脚的海拔差),具体些说:山脚的海拔很低,山顶海拔较高,根据海拔每上升1000,气温下降6度的情况,从山脚到山顶气温逐渐变化,而相应的植被和自然带也逐渐变化,就形成了"一山有四季"的情况,所以山脚是热带气候,而山顶可能是寒带气候,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形复杂,气流不稳定,天气变化快,"东边日出西边雨",就形成了"十里不同天"的情况!
1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d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解析:这种江南丘陵水乡景象众多人描摹过,例如柳宗元《袁家渴记》"舟行若穷,忽又无际";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卢伦《送吉中孚归楚州》"暗入无路山,心知有花处";耿湋《仙山行》"花落寻无径,鸡鸣知有村";周晖《清波杂志》卷中载强彦文诗:"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还有前面选的王安石《江上》。不过要到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胜义"。(钱钟书《宋诗选注》)   
1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a
    a
、长江中下游地区 b、江淮地区 c、南岭一带 d、华北平原

  解析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14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b
    a
、冷锋天气 b、暧锋天气 c、地形雨 d、对流雨

  解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15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c
    a
、食物链关系 b、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c、物质循环 d、能量流动

  解析: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这里从生态地理角度讲,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6
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何处过去交通的困难(d
    a
、四川 b、青藏高原 c、福建 d、云贵高原

   解析: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能反映过去云贵高原交通的困难.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云南高原位于哀牢山以东的云南省东部地区,因其在云岭以南,故称为云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如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为三级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峡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级是山原,以贵州西部最明显。高原面因长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态。在这个高原面下,分布着一些盆地(坝子),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耕地带。峡谷是河流长期下切形成的,如乌江河谷深达300—500米,在这里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瀑布,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云贵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个被溶蚀的高原,喀斯特地形显著。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云贵高原面上有一层固结的红色土层(又叫风化壳),表示地面是个久经风化的地面。当它被剥蚀去后,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发育得最好的一片。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笋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人们在望峰亭或狮子亭眺览,就可欣赏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17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b

   a、黄果树瀑布 b、庐山瀑布 c、壶口瀑布 d、吊水楼瀑布

  解析: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全诗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是: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真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这两句诗写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的气势。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色。
18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d

  解析: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韵钟声千载流传,寒山古刹因此名扬天下。寒山寺位于浙江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这首诗写了霜天、残月、栖鸦、枫树、渔火、旅客。意境优美,形象生动。千百年来人们吟唱不绝。日本还将此诗选为小学语文教材。
    a
、山西省 b、北京市 c、江苏省 d、浙江省

19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哪个城市的气候特征(d

a、台北 b、南宁 c、贵阳 d、昆明

  解析:民谣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春城昆明的气候特征

20、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应当指 d
     a
、地球的大气圈 b、地球的对流层 c、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解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这里奔流到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b
    a
、极地地区 b、赤道地区 c、回归线 d、极圈附近

  解析: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2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
    a
、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解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李白和崔颢所写到的黄鹤楼就在此。登上黄鹤楼,在这里观望长江大桥,原来又是另一种味道。喜欢站在黄鹤楼的高处来欣赏武汉这个城市。在这里武汉三区尽显眼帘中,长江之水淌淌穿过整个城市,长江大桥,长江二桥,月湖桥,晴川桥连通三区。武汉位于长江中游.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8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9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10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11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该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1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13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1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15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16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17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18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此诗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北方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结冰时,河水很少流动,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9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此诗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由此可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

2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潮》)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潮汐成因及涨落规律的领悟。当某海区正对月球或背向月球时就涨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该海区随着地球自转,一天中有一次正对着月球,有一次背对着月球。因此一天中有两次涨潮,据此计算,一个月有六十次涨潮,即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2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安市。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同样,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分寒冷。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以上两句既体现了生物循环的重要环节,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属性。落花等有机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绿色植物吸收,更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即更护花)。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万物土中生说明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万物土中灭指各种动物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变成无机物,回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诗中描写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沉积岩。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常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24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

此诗描绘了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25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张籍《塞下曲》)

胡风吹沙度陇飞表现北方冬季风强劲,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沙尘暴灾害严重。陇头林木无北枝表现生物对风向的指示作用(长时间地吹偏北风,使北面树枝受到损伤,南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天寒山路石断裂说明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26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由此诗可看出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27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白居易《浪淘沙》)

该诗将河流的侵蚀作用描写得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能表现出流水的沉积作用(会交山海一时平)。

2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此诗是植物风化作用的真实写照。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使岩石破裂。

2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学习长江各河段的河道特征时,可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描述在横断山区长江两岸高山耸立,山高水深的地形特色;三峡河段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的特征,用青山夹岸,碧水中流的形象化语言来比拟再合适不过,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突出此处河流的落差之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中游,可以用九曲回肠,水乡泽国的语言来描述河道弯曲、湖泊众多的特点;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荆江弯曲,船逆水而上,水急,暗礁也多,速度十分缓慢;长江下游,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形容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极为壮观的意境。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如今正在开发利用。

30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万里泥沙,浩浩荡荡从天边滚滚而来,道出黄河含沙量之大,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有一碗黄水半碗沙的说法。

3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此诗道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

32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罗隐《四顶山》)

此句说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文中的山地在安徽境内,湖泊为巢湖。湖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周围地区不热,这就是过夏僧无热的原因;冬季湖水降温慢,使得周围地区不冷,因而凌冬草不枯。当然,凌冬草不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位于亚热带,冬季不冷。

3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帮助我们引出长江的源头和入海口。长江源头是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在上海北部、江苏南面,长江注入东海。

34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使百泉流淌。而万壑树参天,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3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绿色水库

以上能说明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林区,地表植被比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减小地表径流量,同时森林能减缓地表的泥沙被冲入河谷,使清泉石上流

3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此诗反映了森林美化环境的功能。

3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杜牧《阿房宫赋》)

这句话揭示了秦始皇为修建宏大的阿房宫而大量消耗木材,使森林受到破坏的痛心场面。由此将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

38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

中晚唐烧之畬风愈来愈烈,山中树木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遭到大量破坏,以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最终长远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损失。

39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观浙江涛》)

本组诗说明钱塘江的大潮特别壮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此时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海水涨得最高,也落得最低,即大潮。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堆高。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0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苏轼《荆州十首(其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外》)

本组诗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是巫山,长江切断了巫山,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因此游人顺长江而下,出了长江三峡,就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即平川),这里没有很多大的山地,即山随平野尽

41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该诗形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毁林毁草开荒;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42江南江北雪漫漫(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南方也有降雪天。冬季,冷空气南下时,与南面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使我国南、北方普遍大幅度降温,并产生雨雪天气。由此可见,江南江北雪漫漫是寒潮影响的结果。

4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此诗说明草场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4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以上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

4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46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此诗反映了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道出了卖者要注意商品的运输成本,以免亏本的生意经。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运输成本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减小。同时此诗还能体现商业网点的效益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商业网点靠近商品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之,则降低经济效益。

47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诗中的指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处于长江流域庞大水运网的枢纽地位,历史上汉口早有九省通衢之称。

4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如今的四川,特别是四川盆地,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的铁路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川黔线、内昆线、襄渝线等。此外,航空线四通八达,还有长江便利的水运。

49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

本组名句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等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持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5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51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天马是指西域来的马,需用苜蓿来饲养,引进天马,同时还要引进苜蓿,所以,汉武帝在宫外好几千亩地里种了苜蓿。因此这种文化扩散为迁移扩散。

52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这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作的极高的评价。

5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54、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55、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白居易的《海潮赋》,白浪茫茫与海边,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则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5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