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零售业发展综述及发展趋势 -- 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张有机 2011-01-20


    (一)2008年发展回顾
    2008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之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增长较快、价格回落、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受益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向好,我国零售业虽然在后半年出现了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但纵观全年,依然呈现出整体平稳的增长态势。具体表现在:
    1.行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2008年,以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为分界线,我国经济走势明显地分成两段。危机之前,经济延续前几年的走势,各方面的经济运行都比较平稳,危机之后,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了增速降低甚至负增长的状况。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远高于2008年世界经济3.7%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由此可见,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宏观经济的较快发展也为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达到了108488亿元,绝对增长接近2万亿,达到1.9万亿元,增长规模为历年来最高。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涨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均创出了近10年来的新高,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标志着我国消费品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市场运行轨迹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
    从运行态势看,2008年消费品零售市场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抛物线运行特点。与上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6%,二季度增长22.2%,三季度增长23.2%,四季度滑落到20.6%,季度间增幅高低落差为2.6个百分点。从月度数据看,7月份零售总额增速创下新高(23.3%)后,9月份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出现降温,10月份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出现回落(22%),环比降低1.3个百分点;11月份继续减缓为20.8%,低于上月1.2个百分点,12月份进一步回落到19%,低于上月1.8个百分点,创10个月来的新低。
    3.城乡市场发展差距趋于稳定
    2008年,我国零售额分城乡看,城市消费者零售额73735亿元,增长22.1%,加快4.9个百分点;农村消费者零售额34753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91199亿元,增长21.5%,呈现出国内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城乡消费旺盛的良好发展势头。
    从近年来我国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来看,我国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4年以来,农村消费市场表现出逐年加快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与城市差距逐年缩小,2004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低于城市4.0个百分点,2006年差距为1.7个百分点,在2007年仅低于1.4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继续维持在1.4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趋于稳定。
    4.消费价格水平不断上扬
    2008年,在供求大致平衡的市场格局下,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5%。食品、居住等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4.0%(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7%,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0%,油脂上涨25.9%),居住上涨8.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3.2%,烟酒及用品上涨2.6%。其余商品价格也大多上涨,仅有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略有下降。
    5.居民消费倾向有所下滑
    边际消费倾向指的是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消费意愿。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1,意味着全国范围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平均将有0.71元用于消费。纵观近几年的数据,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0.71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近年来最低,这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及近期国内经济疲软对城镇居民收入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消费预期和消费意愿有所下降,居民的消费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受挫。
    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继续增加
    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4140.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同比增长14.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3785.81元增加到2008年的15780.68元,同比增长14.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353亿元。在城镇居民的收入当中,经营和财产性的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成为城镇居民收入新的亮点,这也表明,我国居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在不断增强,为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7.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仍然偏低,尚未形成可持续的消费能力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在于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居民消费能力差距的拉大。在消费差距拉大的情况下,不同的消费群体容易相互掩盖,难以对当前的消费市场做出清晰准确的判断,往往会在奢侈品销售火爆的同时,出现内需不足的情况。从我国居民购买力状况看,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消费群体,是产生可持续消费需求的重要基础。事实也证明,国内庞大消费市场最终要靠中等收入阶层来支撑、来体现,而目前这一群体所占的比重仍然偏小。
    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等消费群体是组成大众消费社会的基础,是具有强劲购买力的主体。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阶层占社会家庭总数的比重都在70%以上,这个群体是市场消费的主体,是产生可持续消费需求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消费群体虽然有所扩大,但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方面的差距仍较大。一方面,中等收入阶层家庭占家庭总数的比重不高。据统计,目前年人均收入大体上在8000~30000元的家庭仅占到城镇家庭的总数的61%左右;另一方面,近年来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出现下降,平均消费倾向由1999年的80.4%降至2008年的70%。尤其是近几年房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不少居民紧缩开支,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消费能力。
    8.消费品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
    目前,国内消费品生产行业没有较好地把握消费升级的契机,及时生产出消费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产品,有时即使生产出了这种产品,由于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如电脑、手机、汽车,居民所认同的大多是合资或外国品牌,而能与其抗衡的国内同类产品并不多。
    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协调,在城乡市场均有不同表现。在农村,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也追求个性化、实用性的消费品,但面向整个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供给结构并没有实现多样化、多层次化;加之由于面向农村的商品利润低,农民购买力不强,相对城市而言,获利较少,不少生产厂家都将眼光放在城市,而放弃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在城市,供需之间也出现了断层。以住房为例,开发商注重高档及其他外在追求,忽视了大多数的中低消费群体,加之住房价格居高不下,面向少数高收入者的数量多,经济适用房数量少,布局位置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因而,市场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变化,成为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一大难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