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爱好者寻找突破的路径

 车 水 2011-01-20
    摄影爱好者寻找突破的路径

    我是物业管理工作者,因搞社区文化与社区绿化环境的创意,而爱上了艺术摄影。我拍荷花题材四年多,拍竹子题材不到一个月,但在中国摄影报、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岁末南国大拜年摄影擂台赛”中很荣幸地获得了四个奖项。其中“荷韵”组照获得湛江赛区优秀奖,是我从几年来拍摄的数万张荷花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竹韵”组照获得珠海赛区第一名和总决赛优胜奖是我始料未及的,“竹韵”组照的创作得益于两届金像奖获得者石广智老师获奖秘诀的公开。     
   拍了四年多的荷花题材得奖名次不如刚拍了一个月的竹子题材。深究原因,应追溯到去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朱宪民副主席深圳讲座中所得到的感悟。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取了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任国恩副会长对全国摄影比赛评选情况的介绍,了解到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人们精神与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摄影发烧友的行列,中国摄影水平的迅速提高已令世界瞩目,一次摄影比赛最多竟可征集到七万多张作品,对每一位希望在比赛中胜出的摄影爱好者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交流、学习和创新已是摄影爱好者寻找突破的路径。
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我很有感触,对自己的摄影路子也做了调整,从注重器材的研究与使用,单一的摄影手法转为大量购置摄影书籍,大量看阅图片,积极参观摄影展览,特别是对各种比赛获奖的作品进行认真的学习与研究。此时,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上的两组金奖作品——《魅发四重曲》和《构成》对我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波。《魅发四重曲》并不是在创作上有很大的费用投入或使用复杂的技巧,而是以不同的蔬菜造型表现不同的发型,再结合上相应的眼神,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构成》取材于深圳地王大厦,使用的是非名贵的美能达相机和一般的摄影技巧,但摄影思路与众不同,将主体抽象成各种形体结构,运用物体的光影与形、色彩与形之间的构成作为表象,通过精心构图,将主体多方面的立体结构空间拍成这组平面的构成作品。两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创新”二字。从2001年开始投入艺术摄影以来,我一直注重传统摄影技巧的学习,缺少创新,与不少摄影发烧友的思维、手法雷同。比如,同样是拍日日擦身而过的地王大厦,摄影者常以广角拍摄全景,这已成为深圳约定俗成的一大景观。但是《构成》作者杨晓蔚另辟蹊径,运用各种不同焦距的镜头、不同的拍摄影角度和光影效果,不拍全景拍局部,反而出彩,令我茅塞顿开。
    由于我的摄影题材与石广智老师拍摄的主要题材相近,我对其作品进行了大量的学习研究,他的摄影作品《花非花》融传统技巧与绘画艺术于一体,深深打动了我,这种简约艺术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令我折服。在《竹影清风》拍摄中,石广智老师利用反转片在竹林中一底多次曝光中,运用镜头变换焦点、虚与实对比、晃动相机等多种技巧进行拍摄,把传统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用传统技巧达到了常人以为只有用电脑才能做出的效果,再次显示出令人折服的大师风范。通过朱宪民副主席的介绍,我主动电话与石老师联系,没想到两届金像奖的获得者对我这个在艺术摄影界籍籍无名的发烧友坦诚相待,热心指导,给我寄来了《石广智摄影作品集》、《金奖之路-石广智获奖摄影作品解读》两本书,书中无私公开了他所有获奖秘诀。我用心阅读后,不禁佩服他的豁达,公开秘诀既有利于推动影坛进步,也是对他自己的新挑战,他不断创新的创作态度可见一斑。如果有经验的摄影人都像石老师一样,公开自己悉心创造的摄影秘诀,开设讲座辅导众人,那么我国的摄影水平将会有更迅猛的提高。
   “没有创意,就没有摄影”,著名摄影家阿诺德-纽曼曾这样说过。英文中,创意(Creativity)源于拉丁文(Creatus),是生长的意思,也是古罗马五谷女神Cereris的名字。创造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恩物,而是源自于地上,植根于泥土,发扬于生活。 艺术摄影中的创意更是来源于生活。它包含摄影者个人素养、阅历、审美情趣、风格取向,甚至包含对相机的机种、机型偏爱,以及后期制作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我们的艺术摄影至今仍有不少人仅仅停留在名贵器材的竞争、用光考究、构图均衡、画面清晰方面,缺少在创意方面、后期肌理表现与着色上进行浓度的探讨,这样就使艺术摄影这一美的造型缺少多样化。
   有位摄影家说,“自然景观一旦进入摄影家的镜头,它就不再是自然的了,它就必定要被赋予一定的思想,从而变成人化的自然。”这里所说的思想,就是创造性。我学石广智拍竹子,就是学他的“胸有成竹”。艺术摄影出新,就要思维在先,你有了新的想法,才能有新的作品,技术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观察与构思是关键,拍摄前就要预知作品效果如何。掌握了胶片一底多次曝光过程中并能运用镜头变换焦点、虚与实对比、晃动相机、借天取色等多种技巧进行拍摄,我们就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题材中创出更有艺术冲击力的作品。
    现在国内摄影大赛上“好看”的作品有余,可“独特”的作品不足。历数中外摄影大师,不难看出,这些大师在表现手法形式上,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这就是我们寻求的突破点——拍出你自己。石广智继《花非花》将绘画艺术融入摄影艺术之后,在《清风竹影》又以“清翠独言奇” 的全新摄影方式表现千年题材四君子之一的——竹子,杨晓蔚采用西方绘画中的结构主义革新摄影,《魅发四重曲》作者赵冉的创作手法颇似广告设计……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观性很浓的东西,技术完美而没有内涵做支撑,只能算是称职的工匠;只有把灵魂灌注于作品中的才称得上是艺术家。我们是否把太多的目光投向于技术、技巧本身以及名贵器材的选择,而忽略了摄影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不同之处只是以视觉化语言代替我们的语音与文字来感知世界。三位摄影家的创新之根本,应在于对画面形式之下灵魂和思想表达的不倦探索。艺术需要不懈的追求、不断的创新才有生命力。器材、摄影技术及技巧是为创作内容服务的,创新才是关键。这是我个人的感悟,但愿与部分摄影爱好者也能产生一些共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