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丞相名称变迁

 孤帆阅读 2011-01-21

  ◇商朝时期的丞相:

·商朝以太宰、冢宰、阿衡为丞相

 

◇西周时期的丞相:

·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冢宰、小宰(即副宰相)

·附注:太宰或冢宰,一般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此二职。

 

◇东周时期的丞相:

·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春秋时期的丞相:

·齐:上卿、左、右相    晋:正卿    秦:左、右庶长

·楚:令尹   越:大夫    宋:左、右师

 

◇战国时期的丞相:

·有大良造、相国、左、右丞相(秦)、令尹(楚)

 

◇秦朝丞相制度:

·丞相一般由一人或二人组成,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

·秦二世胡亥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李斯字通古,师侍荀况为师)

·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西汉丞相制度:

·起初承秦制

·相国、左、右丞相、中书令、宰衡、大司马(即后来的太尉,掌兵权)、大将军、

·大司徒(即后来的司徒,掌民事)、大司空(即后来的司空,掌水利工程)、御史大夫(即副宰相)

·西汉孝武帝刘彻起,设中书令分丞相职权。

·西汉孝昭帝刘弗陵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

·如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县侯——霍光/子孟

·西汉孝成帝刘骜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行宰相职权。

·西汉孝哀帝刘欣时,将三公改为大司马、大司徒与大司空

 

◇东汉丞相制度:

·相国、丞相、尚书令、御史大夫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将三公改称太尉、司徒、司空。

·尚书令: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

·东汉末期的荀彧曾任此职。

·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曾任此职。

 

◇三国时期丞相制度:

·魏国丞相制度:

·魏国起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

·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中书监比中书令的职位略高一点。

·魏国的丞相: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丞相

·蜀国丞相制度:

·诸葛亮曾任丞相之职

·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

·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吴国丞相制度:

·孙邵、顾雍、陆逊都曾任过丞相之职

 

◇西晋的丞相制度:

·丞相、相国、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

·附注:西晋时以太宰、太傅、太保为上公,为虚衔;

·大司马、大将军为荣誉官衔,在地方上充任都督;

·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为荣誉官衔;但尚保留着一些宰相的权力

·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合称八公。

 

◇东晋的丞相制度:

·东晋的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

·附注:录尚书事与尚书令的职权一样大,但录尚书事的官职比尚书令的略大。

 

◇十六国的丞相制度:

·前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冉魏、前秦、后秦、后梁

·大都以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丞相、司徒为宰相;

·后赵、南凉、西凉、北凉大都以尚书左、右丞、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为宰相;

·北燕、西秦、大夏都是先后以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

·尚书、左辅、右弼为宰相。

 

◇南北朝丞相制度:

·南朝丞相: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

·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副宰相。

·南朝的三公、八公为尊宠之衔,不是实际宰相;

·录尚书事偶尔设置,中书监和中书令多数情况为荣誉官衔。

 

◇北朝

·北魏的三公、八公为名誉官衔,但在北魏初期具有一些实权,

·北魏丞相:尚书令、录尚书事、尚书左、右仆射,其中以尚书令为首相。

·北魏自尔朱荣之乱后,分成东、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篡,西魏被北周所篡;

·东、西魏、北齐的丞相职称与北魏的相同,但有少数权臣以丞相、大丞相的名义行使相权。

·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名誉官衔;

·北周以大冢宰、大司徒为宰相,大冢宰为首相。

·附注: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

 

◇隋朝丞相制度:

·隋朝以内史令、纳言、尚书令同为宰相。

·隋文帝杨坚将中书监改为内史令,侍中改为纳言与尚书令三者同为宰相,职权与南北朝同。

·以别职加上‘参掌政事’、‘参掌朝政’之衔,也可视为宰相;

·而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既无实权,

·又无属官,为荣誉官衔。

 

◇唐朝丞相制度:

·唐初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为宰相,因李世民曾为尚书令,而百官亦无人敢担任此职,

·后由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 

·唐初丞相制沿袭隋制,恢复中书令、侍中之名。

·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为实际上的宰相,

·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名义上的宰相。

·唐太宗李世民时,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等人曾任尚书左、右仆射、侍中及中书令。

·唐高宗李治时又增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将尚书省改为‘中台’,中书省改为‘东台,门下省改为‘西台’;

·门下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武则天时,将尚书省改为文昌台,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

·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文昌左、右相,中书令改为内史令,侍中改为纳言;

·又将吏部尚书改为天官尚书、户部尚书改为地官尚书、礼部尚书改为春官尚书、

·兵部尚书改为夏官尚书、刑部尚书改为秋官尚书、工部尚书改为冬官尚书;

·又将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

·左台监察京师百官及军队调动,右台负责监察地方各州,

·对于全国的掌控空前加强;其它如省、寺、监的名称也全更改。

·唐中宗李哲复辟后,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唐玄宗李隆基时将尚书省改为紫微省,门下省改为黄门省、尚书省改为文昌台,

·以紫微令、黄门令、文昌左、右丞相为宰相。不久又恢复中宗复辟后的官称,

·一直沿用到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的丞相制度:

五代时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为宰相。

 

◇北宋的丞相制度:

·北宋初,赵匡胤实行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参知政事’分别为首相和副相;

·正副宰相和枢密院的正副枢密使合称为宰执,或宰辅。

·宋神宗赵顼改革官制后,以‘尚书做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分别为首相和次相;另设副相四员,依次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沿书右丞。

·宋徽宗赵佶再度改官制,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太宰、少宰;

·以太宰为首相,少宰为次相,副相四员的官名依旧。

 

◇南宋的丞相制度:

·宋高宗赵构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宋孝宗赵昚时,在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各置左、右丞相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

·一直用至南宋灭亡为止。

 

◇辽国丞相制度:

·辽国设左、右宰相,并设总知军国事、知军国事为副宰相。

 

◇金国丞相制度:

·金国开国初,设‘勃极烈(类似于宰相一职的官职)’,四人为宰相;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攻占燕云十六州后,在这十六州中设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金太宗完颜晟在汉地建尚书省,设尚书左、右仆射,作为汉地的宰相;

·金熙宗完颜亶时,统一了内陆和汉地的官制,废除了‘勃极烈’制度,以尚书令、左、右丞相为宰相,并设左、右丞为副相;另设平章事、参知政事作为正副宰相的助手。

·此时的尚书令为荣誉职衔,以左、右丞相为实际宰相;

·海令王完颜亮时,再改官制,以尚书令为宰相,而不设左、右丞相、参知政事,并废除平章政事;金世宗时,又再改官制,设左、右丞相、平章事为宰相官,又以左、右丞、参知政事为执政官。

 

◇元朝丞相制度:

元太祖铁木真时的丞相一职称为‘大必阇赤’;

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后,以中书令、左、右丞相为宰相,由大臣担任;

元世祖忽必烈时,仿照汉制官爵,以中书令为宰相,常以皇储兼领,但形同虚设,

而实际上的宰相为左、右宰相,又设平章政事为次相,而以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

 

◇明朝丞相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基业后,沿袭元朝制度,以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为宰相,

·以平章政事为次相。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一职,改设内阁,置学士协办,

·皇帝亲理国政,六部(即吏、礼、户、兵、工、刑部)掌中枢大权;但此时的内阁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地位不高。

·明成祖朱棣时,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开始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

·明仁宗朱高炽时,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侍郎等高官担任,地位明显提高,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明宣宗朱瞻时,大学士有权批答各处上的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然后皇帝裁决。大学士从此掌握大权,地位尊荣,内阁也成为要害的部位。

·明世宗朱厚熜以后,内阁成为独立的、凌驾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内阁在明朝称阁老,或阁臣、宰辅;宰辅少则一人,多则八、九人,为首的称首辅或元辅,权利最大、地位最高;

·大学士都有以殿名、阁名入衔,如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谨身殿;

·附注:南明小朝廷先后在南方建立过六个小政权,都沿用明朝的宰相制度,以内阁大学士为宰辅。

 

◇清朝丞相制度: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只设立了五个大臣作为辅佐;

·清太宗皇太极时,设立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合称三院(后称三馆),

·内三院各以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其之长官,是为清朝宰相的前身。

·清世祖福临时(即顺治十五年),仿照明制,将内三院改称为内阁,

·设置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其之正副长官。

·清世宗胤禛时(即雍正七年),内阁正式成为朝廷中枢机构,

·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也正式成为正副宰相。

·雍正八年,,成立军机房。后改称为办理机处,简称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要政,总揽军国大计。军机处设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为宰相。军机大臣任命时,按其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设领班一人,以满族大臣担任,总揽军政,是为首度军机大臣,即首辅。从此,军机大臣就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大学士则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军机大臣常挂以大学士的名衔。

·清宣统(即溥仪的年号)三年,,军机处撤消,先后成立过皇家内阁和责任内阁,设内阁总理大臣,即宰相。庄密亲王奕劻人此职,后改任袁世凯,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崩溃。

·附注:清朝以皇太极朝至胤禛朝的大学士、弘历朝至清朝末年的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为宰相,而以弘历至清朝末年的大学士作为名誉宰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