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煤炭江湖:县委书记参股办矿 争夺煤矿枪杀对手2011年01月21日 22:42

 圣疆大爱 2011-01-22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温淑萍

大庆的油,大同的煤,两样“黑色黄金”支撑起上世纪后期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缺煤少油的大背景下,山西靠着源源不断的煤炭资源一路高歌。

30年间煤炭价格从几十元,逐渐攀高到300元、500元,甚至800元,而开采的成本却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数十上百倍的利润驱使着人们群雄逐鹿般赶赴山西,买煤矿,挖煤,用麻袋装钞票。

山西的煤矿数量到2000年后,一下子飙升到50000个,各种私人老板无证件、乡县领导占山为王、公检人士参股开设的小煤窑泛滥成灾。

由于众多煤矿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一时间,煤矿事故、争夺资源惨案充斥在山西煤城的上空,萦绕出一个嘈杂的煤炭江湖。

灭火将军们

30年前,山西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宝藏”,这注定山西将闻名全国。

当改革开放的第一滴雨露洒向东部沿海地区时,山西凭借地理优势和黑色的煤炭“宝藏”成为一并要求快速发展产业的城市——开采的煤炭辅助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

当时,有位德国的地质学家到山西考察,发现山西煤质好,储量非常大,“如果把山西的煤开采出来,够世界用一千年。”

而且,山西地处扇形辐射岛,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都可直接调运煤炭。事后发展中证明,这些地方70%的煤炭运量都来自山西。

此时,新疆地处偏远,内蒙古还在沉睡中。山西成了希望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眼中唯一的救命城市。时任中央领导考察山西时提出,“有水快流”,大力开展煤炭产业。

山西开始大兴国有、参股、私人办煤矿之风。上世纪90年代,山西的小煤窑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当时管理粗放,设备投入少,人刚下火车就被拉去挖煤,一点经验技术都没有,大量的煤矿事故开始爆发。”曾任山西煤博馆的徐馆长介绍。

进入2000年,煤矿事故仍在增多,煤矿整体数量亦达到50000多处。为了减少事故,当地政府相关领导几乎成了“灭火将军”,奔波在各个煤矿和事故现场。

山西流传下来一句顺口溜,“白天倒树,晚上点火。”即检查的领导来了,把特意栽好的小树推倒作为信号,众多私挖滥采的小煤窑紧急停工。晚上,火堆点起时,证明煤监部门的人来突击检查。

“领导们最后想了一招,把不合法的煤矿给炸了,但这帮煤老板们还可以到别处继续挖,反正山西到处都是煤。”徐馆长介绍,伴随着游击战术,部分小煤窑逐渐发展成了年产30万吨、70万吨有规模的煤矿。

虽然当时已有一部分煤矿走上正轨,但整个环境还是无序的。由于利益的驱动,县、镇、市的公安、税务、检察院,甚至县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等等都开始参股办矿,充当保护伞。

山西形成了一个黑暗的煤炭江湖,争夺资源的惨案也屡见不鲜。据称在山西晋中市榆次地区,两方为了争夺煤矿,情急之下,一方用猎枪将另一方打死。而煤矿事故亦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在2001年11月15日到月底,连发5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当时的省领导天天提心吊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