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汗与养生

 仙人掌艾灸养生 2011-01-22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按照西医现代生理学的解说,人体全身皮肤布满了汗腺,其总量相当于一个肾脏。当人体体温升高时,可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人体体温未有升高,因精神性因素出汗俗称“出冷汗”,对情绪紧张有缓解作用。

中医学从其独特的阴阳五行学说出发,认为人体出汗同“阳气”和“津液”相关: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是谓汗。“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决气篇》)。这里,负责腠理开合的“阳气”具体说就是“卫气”(人体内流动于血管外的气),常与“营气”(人体内流动于血管内的气)并举。人体正常条件下,腠理开合受温度调控。“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卫气”功能失常腠理开合无序,或津液失常,都会引起人体出汗的异常。

关于汗液的成分,西医现代生理学分析大体等同于尿液。因此,运动时或平时出现大汗淋漓并不忌讳,至多补充一些水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因此,失汗过多必然会造成血虚。此也即是医家常说的“夺汗者无血”之意。以上二种说法相去甚远,细究之下,中医传统主张还是符合实情的。应该说,人体出汗其汗液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某天的初次出汗或少量出汗其汗液成分或许是接近于尿液,然而,如果接二连三的过度出汗,其最后的出汗汗液成分必然会发生变化,人体津液中的精华成分会流失的更多,进而影响血液。古语“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或能用来解释这一人体出汗汗液成分的变化过程。过度出汗伤“阳气”耗“津液”,常致人气虚津亏。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增多,故夏季养生尤应注重补气生津。

较之于西医学,从科学发展历程的角度来审视,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是属于整体论阶段的医学。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主要内容。对人体的内外表里关系,中医学不仅注重其相互间的区别,也注重其相互间的联系。因此,中医可以“一叶知秋”,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异常出汗,常提示人体内部功能上和器质上的病变。中医历来讲究对汗症的辨析。中医诊断四诊望闻问切,关于主要症状的问诊部分就有“一问寒热二问汗”之说(见明代张景岳编、清代陈修园补充的《十问歌》),可见汗之如何已是人体健康如何的晴雨表之一。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继《黄帝内经》之后,中医学发展史上又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中,对各类病症的辨证非常严谨,其中,“汗”症是张仲景用来辨证论治各类病症的重要根据之一。398条原文中论及“汗”的有148条之多!至今对临床诊治各类病症仍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常见异常出汗及其养生(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