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聚力量 高位求进 加快发展

 乐山老杨 2011-01-24

凝聚力量 高位求进 加快发展

——借势“十一五”,成德绵绘就“十二五”发展蓝图(三)
都江堰:现代产业助推跨越发展
书记感言
□都江堰市委书记 刘俊林
“十一五”是都江堰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期间,我们经受了“5·12”特大地震、“8·13”、“8·18”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极端考验,也肩负起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艰巨重任。尤其是“5·12”之后,都江堰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新型城乡形态粗具雏形,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如今,统筹城乡的发展成果、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实践,已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全省打造西部经济高地的深入实施、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全面加快,正为都江堰带来宝贵机遇。
站在“十二五”的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沸腾的激情,去开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
数字盘点
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2.6%、197.2%、335%、50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期初增长了5.4倍、6.68倍。
五年累计引进项目301个、引资到位138亿元,完成出口创汇2.57亿美元。工业集中发展区面积由6.67平方公里增加到13平方公里。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较2005年增长46%。
亮点扫描
关键词:五个翻番
“十二五”期间,都江堰提出建设“生态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佳、人民幸福感最强的世界遗产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实现“五个翻番”,经济发展速度力争实现“两个超越”,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两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经济发展速度要超越“十一五”期间本市发展的平均速度,超越 “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的平均发展速度;到2012年率先建成新型城乡形态,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新跨越;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城市,实现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跨越。
为实现这一目标,都江堰提出以国际化的标准和理念引领新型城乡形态的规划建设,以旅游经济为主导,加快构建三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本底推进绿色增长,以市场化的取向深化改革开放,以民主化的方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努力推进市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成都金牛区:努力提升城市品质
书记感言
□成都金牛区委书记 杨林兴
“十二五”时期是金牛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与转机同在的重要时期。全区将按照省委确立的“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坚定不移走成都科学发展之路,推动金牛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型、在加速转型中促发展,努力建设城乡形态更佳、经济实力更强、人居环境更优、和谐程度更高的现代城区。
当前,全区上下正以“团结一心谋发展、直面困难善破难”的决心和行动,以提升城市品质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以提升产业品质为核心,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提升“三化”水平为取向,着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提升民生质量为根本,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提升执行能力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古蜀名都蕴养千年文明,时代金牛更显蓬勃生机,我们相信,苦干实干创新干、求实务实抓落实,金牛的发展和变化必将成为我们交出的真实答卷。
数字盘点
“十一五”期间,金牛区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5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43美元。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7.13亿元,是2005年的2.95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83元,是2005年的1.7倍;涉农社区居民人均收入达12661元,是2005年的2.1倍。
金牛区现已拥有纳税超百万的重点企业643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和大批省、市著名商标、品牌产品,在金牛投资的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有10家。
亮点扫描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金牛将按照“全域成都”总体功能分区,以沙西线(西华大道)和北新干道两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以及成都国际商贸城等示范点建设为先导,协调推进全区现代城市功能聚集提升和向涉农社区延伸覆盖,形成现代城市和现代涉农社区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重点发展对资源依赖度低、环境污染小和附加值高,代表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金牛将加快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涉农地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自治组织自治管理、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展平台的新型治理机制。
成都青羊区:锁定现代化目标
书记感言
□成都青羊区委书记 屈建宏
“十一五”时期,是青羊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速“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进程、努力把青羊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
我们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宝贵经验不动摇,坚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定位和总体部署不动摇,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巩固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坚持“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工作取向,在全区上下形成积极进取、创先争优的价值观念和目标体系,努力担当起中心城区带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正确把握青羊统筹城乡发展阶段性特征,更全面、更深入推动城市化进程,更高水平、更快速度推动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与中心城区地位和责任相匹配的发展路径。
我们将脚踏实地加快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向着目标奋力追赶跨越。
数字盘点
2010年,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43亿元,比 2005年增长10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比2005年增长416%。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4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0.6%、107.3%。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青羊区获得市以上表彰奖励20多项,获得了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十强区、世博中国年最具投资价值品牌区、中国金融生态区、中国商业名区等称号。
亮点扫描
关键词:四大方向
“十二五”期间,青羊区目标瞄准“四大方向”:城市功能国际化的世界级城市核心区、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导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都市文化旅游引领区、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安居乐业首善区。
坚实的经济支柱、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青羊区将实施“优二强三”战略,发展金融商务、文博旅游、研发设计、商贸流通 “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中央金融商务区、天府金沙文博商务区、西部新城商业副中心、“198”现代生态商务区、工业总部与航空高新技术园区 “五大产业功能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1%的年均增速,到2015年达到8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形成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在青羊,功能完善、产业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居民幸福、魅力独具的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正待崛起!
本版撰稿/摄影 夏丽莎 颜婧

凝聚力量 高位求进 加快发展

——借势“十一五”,成德绵绘就“十二五”发展蓝图(四)
绵竹:围绕“快”字做大总量
书记感言
□绵竹市委书记 兰开驰
步入“十二五”发展新时期,绵竹站在了重建完成顺势发展的机遇地,处于了积蓄发展动能的释放期。展望新绵竹,我们将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等重要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围绕“快”字做大经济总量,围绕“好”字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的“四化联动”发展路径,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1235”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末,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建成一个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培育3个过百亿的支柱产业;打造一个500亿级经济开发区。创造优越的发展条件,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前列,争创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建成全面小康的富强绵竹、文化绵竹、生态绵竹和幸福绵竹。
数字盘点
“十一五”末,绵竹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3.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财政总收入2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9元。完成了近16万户的全省最大规模的城乡住房重建量,城镇人口达20万人,城市化率达39%。对8个市级医疗机构、25个镇乡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7个村卫生站进行了灾后恢复重建,全市76所学校重建全部完工。各类基础设施较震前跨越了20年。
亮点扫描
关键词:幸福度和满意度
通过两年的灾后重建,绵竹的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区位不断优化,园区经济不断壮大,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秉承着“发展就是最好的感恩”的理念,绵竹将致力于不断提升广大民众的幸福度和满意度。
基于绵竹的现实条件和对后续发展的前瞻思考,绵竹提出了“重返全省十强县,再造一个绵竹,力争跻身全国百强县”和建设“全面小康的富强绵竹、文化绵竹、生态绵竹、幸福绵竹”的奋斗目标。
依托成兰铁路、成什绵高速复线和绵茂公路三大交通动脉,绵竹将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市、重点集镇和特色小镇的成长,加快三轴特色产业带的聚集和培育;强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四化”联动机制的引擎作用;把绵竹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全省一流的开发区,努力争当全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江油:把产业做强民生做实
书记感言
□江油市委书记 颜超
“十二五”时期,是江油市奋力跨越的重要时期。我们将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迅速做大经济总量统一起来,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基础做牢,把民生做实。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推动灾后江油在发展振兴上取得明显成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确保在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上取得明显成效;坚定不移地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步伐,确保在加速释放三产潜能上取得明显成效;坚定不移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坚定不移地推进“大景区”建设,确保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确保在为跨越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上取得明显成效;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建设,确保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明显成效;坚定不移地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在提升跨越发展组织保障能力上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盘点
“十一五”时期,成为江油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0年,江油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财政总收入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5亿元,比上年增长5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800元。总投资407.8亿元的1353个灾后重建项目已经累计完成投资375亿元。
亮点扫描
关键词:特钢新城
  “十二五”时期,江油将按照建设“李白故里、特钢新城”的目标定位,实现“五大目标”: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80亿元、力争达到400亿元;“特钢新城”建设取得战略性突破,“工业强市”取得重大成果。集特钢材料、特钢产品制造、特钢产品贸易为一体的“特钢新城”初具规模,冶金机械主导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现代化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基本形成50万人口、50平方公里中等城市架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民生全面改善,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
为确保“十二五”目标的实现,江油将着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求突破,着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求突破,着力在提高区域竞争力上求突破,着力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求突破,着力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求突破,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梓潼: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书记感言
□梓潼县委书记 刘文榜
“十一五”是梓潼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顺利实现了“十一五”确定的总体目标。2011年,是梓潼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奠基之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力度的不断加大,港澳援建、南充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的良性转化,绵梓产业带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为梓潼县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梓潼县将继续牢固树立 “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景尽其观”理念,大力实施“农业富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和谐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收尾工作,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建设,奋力夺取“五个一百、两个翻两番、五个焕然一新”目标新的更大胜利。
数字盘点
到2010年,梓潼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216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达到3.03亿元,增长3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96亿元,增长31.4%。全县规模企业达到55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4.3亿元。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493元,同比增长10%;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0元,增长10.99%。
亮点扫描
关键词:五个焕然一新
    未来五年,梓潼县将着力于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提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建成四川省丘区经济强县。
要形成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的良好发展格局,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实现三化联动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25:44:31,尽早实现“五个一百、两个翻两番、五个焕然一新”目标。“五个一百”即生猪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头,农业基地达到100万亩,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规模企业达到100户,年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两个翻两番”即工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30亿元达到100亿-120亿元、财政收入由2008年的1亿元达到4亿-5亿元;“五个焕然一新”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社会事业焕然一新,产业发展焕然一新。
本版撰稿/摄影本报记者 李晓东 冉倩婷 蒋君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