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能做到略读吗?

 优雅a 2011-01-24

  您能做到略读吗?
  
  书之砾途
  
  略读,在很多关于读书的书籍中都会讨论,但是我一直都没能做到,今天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疑问,在这篇文章中,我仅仅只是分析和存疑而已,因为至今我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在“GTD时间管理”系列文章中我提到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仅仅通过阅读和思考,或者说单纯的理论分析就可以获得结论,我需要实践来验证和进一步总结,存疑,是我专题研究非常重要的部分。
  
  简单归纳了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和《十倍影像阅读法》中关于略读的部分,基本上强调的目的是相同的:了解书籍的框架,在头脑中形成书籍的轮廓;找到其中的重点,以便合理分配精力。
  
  在方法上,也基本相同,可以归纳为:
  
  1、书名页、副标题和序:本书相关说明和宗旨,作者的特殊视角。
  
  2、封面、封底的介绍:出版社宣传的东西往往就是书中独特和长处的地方
  
  3、目录页:了解框架
  
  4、写作日期
  
  5、索引:寻找关键词
  
  6、书籍的最前和最后一页
  
  7、标题、小标题、粗体字
  
  8、图形、图表、说明
  
  9、和主题息息相关的章节
  
  10、来回翻翻,随便找几个章节来看,但是不要忽视最后两三页。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没有第4、6、7、8点,在《十倍影像阅读法》中没有9、10点。可以说两者主要的内容是类似的,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不同:《十倍影像阅读法》强调一定不要看书籍内容,因为这样可能造成时间消耗过多,影响总体性。考虑到两本书作者在思路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也造成两者在时间要求上略有不同,阅读法要求的时间更短一些,大概5-8分钟,而《如何阅读一本书》则可以长些,大概15-20分钟也是可以接受的。
  
  从方法上来说,略读是简单的,但是,我希望问一句:有多少人是在按照这种方式来做?如果您没有这样做,原因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我没有做到,从来都没有做到过!
  
  分析自己没有做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习惯于直接阅读:
  
  这是一种习惯,或者说一种心理暗示,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习惯的影响巨大。不过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考虑改变这种习惯,目前要做的是找到为什么改。
  
  2、无法通过略读获得全书的框架
  
  首先强调,获得书籍的框架有两种不同的目的,第一种是为了获取作者的思路或者是思维过程,第二种是为了找到书籍的重点部分,在这里仅从获取作者思路角度分析。
  
  前面提到,略读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获得书籍的框架,如果这一点无法通过略读来实现,那么略读的价值就减少了很多。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有必要首先探讨读书的目的,因为一切方法都是为了目的服务的。我在“读书的目的“中提到读书有四个目的:思维的变革、获取资讯、体会、休闲。在这里重点放在思维变革和获取资讯上。
  
  为了实现思维的变革,目前在我看来唯一的途径就是理解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维方式,寻找其中与自己思维方式之间的不同之处。而这就要求我们非常清晰的理解书籍的框架。
  
  而为了获取资讯,则涉及几个方面:一种是单纯的吸收,那么我们需要的是看到书中谈到这个内容,记忆或者记录就可以了,很多时候这与书籍框架无关;另一种是书中内容引起我们的思考或者顿悟,这也只是在强调书中的某些点而已,同样与框架无关。按照我现在的分析结论来说,为了获取资讯,了解书籍框架无关紧要。
  
  现在把书籍分成简单的两类,一类是优秀的书籍,它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可以获取资讯,这类书籍理解框架是非常必要的。另一类是不那么优秀的书籍或者坏书,对他们的阅读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资讯,那么获得书籍框架无关紧要。
  
  对于优秀的书籍,大多数我们应该看到,它们会尽力把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通过目录的形式总结出来,但是不排除某些优秀书籍的目录不知所云。但是,我们依旧应该考虑采用略读的方式,因为针对优秀的书籍,我们有很大的几率获得书籍的框架,而一旦无法获得也损失不大——毕竟花费时间很少。
  
  而针对不那么优秀的书籍,这种略读的方式也同样有其益处,因为通过略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作者的思路,同时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
  
  3、无法通过略读察觉作者独特的视角
  
  在略读过程中,虽然阅读目录可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但是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没有读到作者的内容前,我们是在依据自己原有的思路或者是对书籍所谈问题的理解来理解这本书。这很可能会让我们走入自己原有的惯性思维模式,而忽视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对这一点,我没有找到答案,只是存疑而已,需要后续用几本,甚至几十本书的不断阅读和尝试来验证和总结。
  
  4、害怕忽略了书中重要的部分
  
  这也是我一直没有使用略读的非常重要的理由。因为略读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分配时间和精力,但略读恰恰是一种不完全的方式(废话!完全的还叫略读??),通过这种不完全的方式来确定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是否可能造成我们失去了很多顿悟和受到启发的机会?在略读中确定的不重要部分真的就是不重要的吗?如果无法想清楚这一点,我就无法按照略读过程中确定的时间、精力分配计划来阅读,那么略读的意义就减少了很多。
  
  对此,我同样只能说,存疑,依旧需要实践来验证,争取尽快找到解决的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对略读依旧存有疑虑,但是在总体上还是可以接受这种方式的,而且认为其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是在很多做法上尚不明确,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