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昵称5584144 2011-0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Surveying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CJJ  73-97

 

 

 

 

 

 

 

 

 

 

 

 

 

 

 

1 9 9 7   北京

 


 

 

       

 

1          

2         术语

3         坐标系统和时间

3.1        坐标系统

3.2        时间

4         GPS技术设计

4.1        GPS的分级

4.2        布网原则与设计

5         GPS网选点与标石埋设

5.1    GPS选点

5.2    标石埋设

5.3    选点埋石后应提交的资料

6             仪器设的技术

6.1    接收机的选择

6.2    接收设备检验

6.3    接收设备的维护

7             观测

7.1    基本技术要求

7.2    观测计划

7.3    观测准备

7.4    观测作业要求

8             外业观记录

9             数据处

9.1    基线解算

9.2    基线解算的质量检验

9.3    补测与重测

9.4    GPS网平差处理

10          技术总结成果资料提交


1    

1.0.1              为了统一城市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测量技术,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测量数据,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城市个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当进行城市地形变检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1.0.3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出应符合本规程外,上映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2.0.1  观测时间段Observation session

测站上开始接受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

2.0.2  同步观测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及以上接收机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2.0.3  同步观测环Simultaneous observable loop

三台及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4  独立观测环Independent observable loop

    由独立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5       天线高Antenna h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平均相位中心到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2.0.6  星历Ephemeris

    是不同时刻卫星在轨道位置上的坐标值。卫星星历的提供方式通常有两种,预报星历(广播星历)和后处理星历(精密星历)。

2.0.7  广播星历Broadcast ephemeris

    卫星发播的无线电信号载有一定时间内卫星轨道参数的电文信号。

2.0.8  精密星历Precise ephemeris

    由若干卫星跟踪站所得到的观测数据经事后处理计算出的卫星轨道参数,供卫星精密定位等使用。

2.0.9  单基线Single baseline

多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每次只取两台接收机的GPS观测数据解算两个测站间的基线向量。

2.0.10  多基线Multiple baseline

    在任意 m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时,只选择m—l条独立基线,一并构成观测方程,统一解算出m—l条基线向量。

2.0.11  单差Single differential

    两个不同观测站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相位观测值之差。

2.0.12       双差Double differential

    两个不同观测站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两颗卫星所得两个单差之差。

2.0.13  三差Triple differential

    两个不同测站对同一对卫星不同历元的两个双差之差。

2.0.14  数据剔除率Percentage of data rejection

    剔除的观测值个数与应获取的观测值个数的比值。


3                     坐标系统和时间

3.1  

 

3.1.1  GPS测量应采用世界大地坐标系WPS—84 。当GPS测量同时要求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     3.1.1

     

地球椭球

参考椭球

坐标系名

参数名称

WGS—84

1980西安坐标系

1954北京坐标系

长半轴a(m)

6378137

6378140

6378245

短半轴b(m)

6356752.3142

6356755.2882

6356863.0188

    率α

1/298.257223563

1/298.257

1/298.3

第一偏心率平方e2

0.00669437999013

0.00669438499959

0.006693421622966

第二偏心率平方e2

0.006739496742227

0.00673950181947

0.006738525414683

 

3.1.2  GPS测量要求采用地方或城市独立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并应具备下列技术参数:

    1)参考椭球几何参数;

    2)中央子午线经度值;

    3)纵横坐标的加常数;

    4)投影面正常高;

    5)测区平均高程异常;

    6)起算点坐标及起算方位角;

3.1.3  GPS网的世界大地坐标系统转换成城市坐标系统时,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可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按下列方法选定坐标系统:

  3.1.3.1  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1.3.2  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可采用黄海平均海水面或城市平均高程面。

 3.1.4  GPS测量的高程值转换为正常高时,其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沿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地方原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青岛原点高程为72.269m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青岛原点高程为72.289m

 

3.2      

 

3.2.1       GPS外业测量宜采用协调世界时UTC记录。当采用北京标准时BST时,应与UTC进行换算。


 

4  GPS网的技术设计

4.1  GPS网的分级

 

4.1.1  城市工程GPS网按相邻点的平均距离和精度划分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在布网时可以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布设同级全面网。

4.1.2  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公式4.1.2计算

                  σ=√(a2+bd2                 4.1.2

 式中  σ—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1×10-6);

        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4.1.3              各等级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3的规定。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4.1.3

等级

平均距离

km

amm

b1×10-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二等

9

10

2

1/120000

三等

5

10

5

1/80000

四等

2

10

10

1/45000

一级

1

10

10

1/20000

二级

1

15

20

1/10000

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4.2             布网原则与设计

4.2.1  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通视,但应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一个以上通视方向。

4.2.2  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宜采用原有城市坐标系统。对凡符合GPS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4.2.3  GPS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构成。各等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的规定    4.2.3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

6

8

10

10

10

4.2.4  为求定GPS点在地面坐标系的坐标,应在地面坐标系中选定起算数据和联测原有地方控制点若干个,其选定方法可按本规程第3.1.3条的规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取定。

大、中城市的GPS网应与国家控制网相互联接和转换,并应与附近的国家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点,小城市或工程控制网可联测23个点。

4.2.5  为了求得GPS网点的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并应按下列要求实施:

  4.2.5.1  高程联测应采用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

  4.2.5.2  平原地区,高程联测点不宜少于5个点,并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4.2.5.3  丘陵或山地,高程联测点应按测区地性特征,适当增加高程联测点,其点数不宜少于10个点。

4.2.5.4  GPS 点高程(正常高)经计算分析后符合精度要求的可供测图或一般工程测量使用。


 

 

5   GPS网选点与标石埋设

 

5.1  GPS选点

 

5.1.1  选点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5.1.1.1  技术设计前应收集城市或工程各项有关资料,收集的资料应包括:

    1)城市11万~110万比例尺地形图;

    2)原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有关资料,以及国家或其他测绘部门所布设的控制测量成果资料。

    3)测区有关的地址、气象、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资料。

    4)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城市建设发展方面的资料。

  5.1.1.2  在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进行控制网的技术设计。

  5.1.1.3  选点人员应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并按技术设计的要求进行现场踏勘。

5.1.2  GPS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

    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

    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

    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5)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6)交通应便于作业;

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及其标示和战标。

5.1.3  选点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选点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

    2)实地绘制点之记(包括所利用的旧点)。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要求;

    3GPS点点名可取村名、山名、地名、单位名,应向当地政府部门或群众进行调查后确定。当利用旧点时,点名不宜更改。点号编排(码)应适应于计算机计算;

    4)当所选点位需要进行水准联测时,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提出有关建议;

    5)当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站标的安全可用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5.2  

5.2.1  各等级GPS点的标石及标志规格要求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要求。

5.2.2  各等级GPS点均应埋设永久性的标石,埋设时坑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二、三等点一埋设盘石和柱石,两层标志中心的偏离值应小于或等于2mm

5.2.3  标时可用混凝土按本规程第5.2.1条规格预制,也可现场灌制,利用基岩或混凝土路面时可以凿孔现场灌注混凝土埋设标志。

5.2.4       GPS点埋设所占土地,应经土地使用者或管理部门同意,依法办理征地手续,并办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5.3   选点埋石后应提交的资料

5.3.1  GPS点得点之记。

5.3.2  GPS网的选点网图。

5.3.3  土地占用批准文件与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5.3.4       选点与埋石工作技术总结。


 

 

6   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

6.1   接收机的选择

 

6.1.1          GPS接收机的选择,可按表6.1.1规定执行。

                          接收机的选择                   6.1.1

    等级

项目

一级

二级

接收机类型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标称精度

≤(10mm+

2*10-6*d

≤(10mm+

5*10-6*d

≤(10mm+

5*10-6*d

≤(10mm+

5*10-6*d

≤(10mm+

5*10-6*d

观测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同步观测

接收机数

3

2

2

2

2

 

 

6.2   接收设备检验

 

6.2.1  新购置的GPS接收机或经检修后的GPS接收机应按规定全面检验后使用。

6.2.2  GPS接收机的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一般检视;

    2)通电检验;

    3)实测检验。

6.2.3  一般检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收机及天线型号应正确,主机与配件应齐全;

    2)接收机及天线外观应良好;各部件及附件应完好;紧固部件不得松动和脱落。

    4)设备使用手册机后处理软件手册及软盘应齐全。

6.2.4  通电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查设备联接电缆正确无误,方可通电进行以下检查:

    1)电源信号灯工作应正常;

    2)按键和弦时系统工作应正常;

    3)利用自测试命令进行测试,检验接收机锁定卫星时间快慢,接收信号强弱及信号失锁情况。

6.2.5  实测检验

    GPS接收机在完成一般检视和通电检验后,应进行实测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GPS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的测试,其测试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要求;

    2)接收机天线应进行平均相位中心稳定性的检验,其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

    3GPS接收机不同测程精度指标的测试,应在不同长度的标准基线或标准检定场上进行。检测时天线应严格整平对中,对中误差应小于±1mm。天线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天线高应量至1mm。测试结果与基线长度比较,应小于仪器标称精度;

    4)对有特殊要求的任务应对GPS接收机进行高温、低温测试。其测试方法可将天线架设在室外,GPS接收机主机放在高低温箱中进行测试;或者在野外实际高、低温下进行测试。

6.2.6  用于等级测量的GPS接收机,每年出测前应按本规程第6.2.5条中的(1)、(2)进行两项检验。经过检修或更换插板的接收机,有关检验和测试项目均应重新进行。

6.2.7  用于天线基座的光学对点器在作业中应经常检验,应确保对中的准确性,其检验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E的要求。

 

6.3     接收设备的维护

6.3.1  外业期间,GPS接收机应指定专人保管,运输适应专人押运。并应采取防震、防潮、防晒和防尘措施。带有软盘驱动器的微机在运输中应插入保护片或废磁盘。

6.3.2  接收机的接头和联接器应保持清洁,连接外电源时,应检查电压是否正确(符合仪器电源要求),电池正负极严禁接反。天线电缆不应有扭转,不得在硬度大的表面或粗糙面上拖曳。每半年应检查一次天线电缆的性能。

6.3.3  接收机不使用时,应存放在有软垫的仪器箱内,仪器箱应放置于通风良好的阴凉处,防潮、防霉。当防潮剂呈现粉红色时,应及时更换。

6.3.4  接收机在室内存放期间,应每隔12个月通电检查一次。电池应在充满电的情况下保存。每隔12个月应充电一次,并应检查电池电容量。

6.3.5  严禁拆卸接收机的各部件,如发生故障,应作记录并交专业人员维修或更换部件。


 

7    

 

7.1   基本技术要求

 

7.1.1  GPS测量个等级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1.1的规定。

              GPS测量个等级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7.1.1

  

等级

观测方法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卫星高度角(°)

   

快速静态

15

15

15

15

15

有效观测

卫星数

   

快速静态

4

4

5

4

5

4

5

4

5

平均重复

设站数

   

快速静态

2

2

2

1.6

1.6

1.6

1.6

1.6

1.6

时段长度(min

   

快速静态

90

60

20

45

15

45

15

45

15

数据采样间隔(s

   

快速静态

1060

1060

1060

1060

1060

注:当采用双频机进行快速静态观测时,时间长度可缩短为10min.

7.1.2  GPS测量个等级的点位几何强度因子PDOP值应小于6

7.1.3       城市GPS测量可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状况。

 

7.2             观测计划

 

7.2.1 作业组在进入测区观测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预报表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几何图形强度因子等内容。

7.2.2  编制预报表所用概略位置坐标应采用测区中心位置的经纬度。预报时间应选用作业器的中间时间。当测区较大,作业时间较长时,应按不同作业时间和地区分段编制预报表,编制预报表所用概略星历龄期不应超过20d,否则应重新采集一组新的概略星历。

7.2.3  作业组在观测前应根据作业的接收机台数,GPS网形设计及卫星预报表编制作业调度表,其内容应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测站名称及接收机号等项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要求。

 

7.3  观测准备

 

7.3.1  每天出发前应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仪器及其附件应携带齐全。

7.3.2  作业前应检查接收机内存或磁盘容量是否充足。

7.3.3  天线安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作业员到测站后应先安置好接收机使其处于静置状态,然后再安置天线;

2)天线可用脚架直接安置在测量标志中心的垂线方向上,对中误应≤3mm。天线应整平,天线基座上的园气泡应居中;

3)需在站标基板上安置天线时,应先卸去站标顶部,将标志中心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885中有关规定投影至基板上,然后以投影点安置天线;

    4)天线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定向误差不宜超过±5°。对于定向标志不明显的接收机天线,可预先设置标记。每次应按此标志安置仪器。

 

7.4  观测作业要求

 

7.4.1  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当情况有变化需修改调度计划时,应经作业队负责人同意,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计划。

7.4.2  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电缆应联接无误,接收机预制状态应正确,然后方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7.4.3  每时段开机前,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并及时输入测站名,年月日,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关机后再量取一次天线高作校核,两次量天线高互差不得大于3mm,去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记录在手簿。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手簿备注栏中。

7.4.4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作业员可使用专用功能键选择菜单,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实时定位结果基存贮介质记录情况等。

7.4.5  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应及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的各项内容。当时段观测时间超过60min以上,应每隔30min记录一次,记录手簿应符合本规程附录H的规定。

7.4.6  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7.4.7  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他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7.4.8  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簿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7.4.9  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记录数据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8  外业观测记录

 

8.0.1  记录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测站名、测站号;

    2)观测月、日/年积日、天气状况、时段号;

    3)观测时间应包括开始与结束记录时间,已采用协调世界时UTC,填写至时、分;

    4)接收设备应包括接收机类型及号码,天线号码;

    5)近似位置应包括测站的近似纬度、近似经度、近似高程,纬度和精度应取至1′,高程应取至0.1m

    6)天线高应包括测前、测后量得的高度及其平均值,军区至0.001m

    7)观测状况应包括电池电压、接收卫星、信噪比(SNR)、故障情况等。

8.0.2  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应按规格现场记录,字迹要清楚、整齐、美观,不得涂改、转抄。

    2)外业观测记录各时段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每天外业观测记录结果录入计算机硬盘或软盘。

    3)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卸到外存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删除或删改,不得调用任何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9  数据处理

 

9.1  基线解算

 

9.1.1  基线解算可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对于边长超过30km的基线,解算时也可采用三差相位观测值。

9.1.2  卫星广播星历坐标值,可作基线解的起算数据。对于特大城市的首级控制网,也可采用其他精密星历作为基线解算的起算值。

9.1.3       基线解算中所需的起算点坐标,应按以下优先顺序采用:

    1)国家GPS AB级网控制点或其他高等级GPS网控制点的已有WGS84系坐标;

    2)国家或城市高等级控制点转换到WGS84系后的坐标值;

    3)不少于观测30min的单点定位结果的平差值提供的WGS84系坐标。

9.1.4  在采用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的一个同步时段中,可采用单基线模式解算,也可以只选择独立基线按多基线处理模式统一解算。

9.1.5  同一级别的GPS网根据基线长度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数学处理模型。但8km内的基线必须采用双差固定解。30km以内的基线可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30km及其以上的基线,可采用三差解作为基线解算的最终结果。

9.1.6  对于所有同步观测时间短于35min的快速定位基线,应采用符合要求的双差固定解作为基线解算的最终结果。


9.2   基线解算的质量检验

 

9.2.1  同一时段观测值基线处理中,二、三等数据采用率都不宜低于80%

9.2.2  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时,对于采用同一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宜超过表 9.2.2的规定。

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1*10-6 

                                                         9.2.2

           等级

限差类型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2.0

3.0

6.0

9.0

9.0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3.0

5.0

10.0

15.0

15.0

 

    对于采用不同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按独立环闭合差要求检核。同步时段中的多边形同步环,可不重复检核。

9.2.3  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网中选取一组完全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wx2√(n)σ

               wy2√(n)σ               9.2.3

               wz2√(n)σ

               w2√(3n)σ

式中  w—环闭合差,w=√(wx2+wy2+wz2);

      n—独立环中的边数。

9.2.4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

               ds2√(2)σ               9.2.4

 

9.3  补测与重测

 

9.3.1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独立基线相连结,则在该点上应补测或重测不得少于一条独立基线。

9.3.2  可以舍弃在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不得超过表4.2.3的规定,当超过表4.2.3的规定时,应重测该基线或者有关的同步图形。

9.3.3  由于点位不符合GPS测量要求而造成一个测站多次重测仍不能满足各项限差及时规定时,可按技术设计要求另增选新点进行重测。

 

9.4  GPS网平差处理

 

9.4.1  当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时,应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的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应提供各控制点在WGS84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

9.4.2  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在国家坐标系或城市独立坐标系下应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约束点的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或已知方位,可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也可作为加权观测值。平差结果应输出在国家或城市独立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9.4.3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ΔxVΔyVΔz)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VΔx3σ

                  VΔy3σ                   9.4.3

                  VΔz3σ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述要求。

9.4.4  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ΔxdVΔydVΔz)应符合下式要求:

                  dVΔx2σ

                  dVΔy2σ                   9.4.4

                  dVΔz2σ

    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已知方位与GPS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或人为的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上述要求。


 

10  技术总结与成果资料提交

 

10.0.1  GPS测量全部工作结束后,应编写技术总结报告,内容应包括:

    1)测区概况,自然地理条件等;

    2)任务来源,测区已有测量情况,实测目的和基本精度要求;

    3)施测单位,施测起止时间,技术依据,作业人员情况,接收设备类型与数量以及检验情况,观测方法,重测,补测情况,作业环境,重合点情况,工作量与工日情况;

4)野外数据检核,起算数据情况,数据后处理内容、方法与软件情况;

5)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分析与野外检核计算情况;

6)方案实施与规范执行情况;

    7)提交成果中尚存问题和需说明的其他问题;

    8)各种附表与附图。

10.0.2  GPS测量任务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技术设计书;

    2)卫星可见性预报表;

3)外业观测记录(含软盘)、测量手簿及其它记录;

4)数据加工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和成果表;

5GPS网示意图;

6)技术总结和成果验收报告;

7)选点埋石后的资料应符合本规程第5.3节的规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