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政策背负着压制食品通胀的重担 * 农业供给面需要做出更大回应 * 分析师对于食品通胀消退仍具有信心 撰稿 全球经济主编魏伦(Alan Wheatley); 编译 张明钧/兰秀娟/洪曦 路透北京1月26日电---食品成本价格不断上涨,是当前通胀的主要推手,然而新兴国家央行在控制相关冲击时却难以取得珍贵的奥援. 毕竟调高利率也无法加速谷物生长. 分析师将食品价格上涨的成因归咎于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投资不足;自从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後,相关投资巨幅减少,这也导致在产出扩增的同时备用产能不足;在此同时,政界人士也不愿以紧缩财政政策的方式来因应景气过热的威胁. 印度央行是一个被绑手绑脚的实例;该央行周二升息0.25个百分点,并称在一个经济成长力道足以和中国相媲美的经济中,不应该完全仰赖货币政策来控制物价压力. 印度央行重申其警告,称若下月政府预算减少,则将更难控制通胀.印度政府的目标为今年整体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8.3%. "财政整顿的进展相对有限的事实,让印度央行承受更大的紧缩政策压力."加拿大皇家银行驻香港策略师Brian Jackson表示. "事情就是这样:财政政策没有办法和央行政策一样随心所欲." 做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约有六成人口在农地工作的国家,印度也需要因应农业基础建设严重不足的问题. 12月底的豪雨导致洋葱价格翻倍,从而带动食品通胀冲顶. 然而,印度拼图式的小块农田,以及不完善的灌溉系统令整体农业产量受限,同时糟糕的交通条件以及缺乏冷藏设备,使许多像蔬菜那样易腐败的农产品不能及时上市销售. 印度央行总裁苏巴拉奥表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增产措施,食品通胀变得牢不可破的风险就会变大,进而威胁到当前成长动能的可持续性,以及众多家庭享有经济增长的实惠." 浏览全球通胀率相关图表,请点击:(http:r.reuters.com/wuz46r)
**保持警惕,但不要惊慌** 由于收入不断增加让印度等国数亿人口可以享用价格更高的富含蛋白质的饮食,食品通胀因此可能维持当前水平.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FAO)测量,目前食品价格已攀升至纪录高位.这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是一个更为担忧的问题,因为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 欧洲央行(ECB)管理委员会委员暨奥地利央行总裁诺沃特尼周二表示,其与德国央行总裁韦伯均认为,欧元区通胀率将在3月达到2.4%左右的峰值,12月通胀率为2.2%. 富裕国家的决策者并未采取紧急措施,而是依赖更加强硬的表态来控制通胀预期,原因之一在于,最近几个月食品成本的涨幅要比2007-2008年温和的多. 油价方面亦如此. 高盛的Michael Vaknin和Constantin Burgi预计,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将给英国、美国和欧元区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升幅分别贡献约190、170和160个基点. 他们在一份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从2012年初起,食品和能源因素将可能明显消退,除非大宗商品价格超出我们的预期." Vaknin和Burgi称,相比,2007至2008年初,相应的贡献分别为400、300和200个基点.
**供应受到约束** 在亚洲,食品拉动通胀的重要性不论怎麽形容也不算过分.摩根大通计算得出,2002年以来中国86%的通胀都源于食品. 这并不是说,货币政策无法防止食品和燃料成本这类"非核心"通胀成本上涨的影响传导到消费者身上.这种上涨将会推高人们对加薪的需求,随之将引燃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你无法让洋葱加快生长,但是你却可以上调利率,这将对通胀预期和流动资金状况产生影响."加拿大皇家银行策略师Jackson称. "这不会影响到某一经济体中每个具体的价格压力点,但却能包含其中的大部分,"他说. 虽然如此,较高的农业效率料将为亚洲各央行总裁们提供更多时间"检视"短期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现象,并关注基础的核心通胀情况. 包括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富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并未全力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原因,是政府要优先考虑保留农业方面的工作. 举例来说,中国的玉米产量仅为美国的一半,但国内玉米价格通常高达国际市场的两倍. 这是由于中国政府设置了最低采购价格以鼓励农民进行种植工作,并以此来维持接近实现全国粮食自给.Rabobank东北亚食品和农业研究与咨询部主管Bradley Sidwell表示. 通过不再加大进口的方式,中国保护了国内40%农业劳动力的收入,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但其成本却是低效耕作. 北京方面也可以通过推广机械化或创立美国式的农村推广服务来更好地发挥土地、水和种子的效用. 但话说回来,中国仍需要为那些不再需要耕作的农民创造足够的工作.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性这一重要议题. "你可以对货币采取升值,也可以提高银行的准备金率,还可以对食品价格采取限制等等.但是实际上,降低食品通货膨胀的一个方法就是增加供给."Sidwell说.(完)
--译文审校 杜明霞/石冠兰/艾茂林/王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