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探轶】贾探春海外王昭君

 怀旧的感觉 2011-01-28

贾探春海外王昭君

 辽宁师范大学梁归智教授

 

贾元春和贾探春排在钗、黛之后,是两个王妃。元春是国内的皇贵妃,探春是海外的王妃。
 
第五回贾探春的“册子”上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支大船,船上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再加上画后题诗和后面的《分骨肉》曲子,都暗示探春要远嫁海外。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探春作的谜语其谜底是风筝,谜面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联系她的“册子”上的谶语诗中有“清明啼送江边望”,探春将来远嫁的日子是清明节,大的时间背景是贾家被抄家之前。
 
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各女儿抽了象征自己命运的花名签,小说描写探春抽签后,“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是明显的谶语,探春“也是王妃”。按王妃既可以指王子、太子的妃,也可以指皇帝的妃。虽然在清朝的史书里,“王妃”多指皇帝的妃,诸王的妻、妾多称为福晋、侧福晋,但《红楼梦》中隐去朝代,回避清朝的特殊称谓,亲王、郡王的配偶和母亲也称妃,如小说中的北静王妃和南安太妃。
 
探春在原著佚稿中的结局是像汉朝的王昭君一样出国远嫁,不过她不是嫁到北方,而是去南方的一个海岛小国中当王妃。海岛小国可能是中华的属国,但仍然是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这就不同于国内亲王、郡王的妃,而与元春的地位基本相当。这在第七十回放风筝的一大段描写中有明确的象征。那一回探春放了一个“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和天上另一个凤凰风筝以及第三个门扇大的带响鞭的玲珑喜字风筝搅在一起,三个风筝断线后飘摇而去。凤凰是帝王家象征,这正像花名签中的“日边”、“瑶池”等词语一样,都是将作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王妃的影射。
 
第六十三回中,贾宝玉给芳官改名“雄奴”、“耶律雄奴”,说到“历朝中跳梁猖獗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头,缘远来降”,这其实是正话反说的“谶语”,暗示佚稿中会有不再“拱手头”的外国势力与“天朝”发生冲突,而最后朝廷和亲,让贾探春当了王昭君的角色。薛宝琴说过一个真真国的女儿,所以也有研究者说探春可能就是嫁到了真真国。
 
第五十一回薛宝琴的“怀古诗”第七是《青冢怀古》咏叹王昭君,第六十四回林黛玉作《五美吟》,其第三首也是咏叹王昭君,研究者认为这两首诗都是探春命运的象征。
 
由于前八十回描写探春刚强果断,代理家政,打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所以研究者认为佚稿中探春的远嫁有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就像王昭君也是主动要求嫁到外国去一样。当然中国传统社会中,大家的观念是认为离开祖国家园是最大的悲剧,所谓“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所以探春的结局仍然是“薄命”,这和今天大家有了“地球村”概念,都向往欧风美雨想出国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故而不能用今天的思想套古人,说探春出了国又当了王妃是太幸运了,不“薄命”了。
 

我在1980年写了《探春的结局——海外王妃》,论证探春“嫁到中国以外的一个海岛小国去作王妃”。后来张庆善又提出一种说法,说探春没有嫁到海外,而是嫁给了前八十回中提到过的南安郡王。有一次南安郡王的母亲南安太妃来贾府,特别欣赏探春、黛玉、宝钗和宝琴几个女孩子,认为这是南安太妃将从这几个女儿中挑选儿媳妇的暗示。还有丁维忠写了一篇论文,说探春是嫁给了第七十一回给贾母送寿礼的粤海将军邬家。不过这后两种说法都显得证据薄弱,说服力不强,最具影响力的还是海外王妃说。

 
怀旧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