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君康书法:张孝祥《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 - 画家安君康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安君康书画 2011-01-30

安君康书法:张孝祥《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

安君康书画作品选 2010-10-15 13:57:34 阅读53 评论2   字号: 订阅

安君康书法:张孝祥《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书法 张孝祥《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安君康 书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

张孝祥

    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陇树寒轻,海山秋老,清愁如织。一杯莫惜留连,我亦是、天涯倦客。后夜相思,水长山远,东西南北。

 

重阳敬老应该有点文化

      又要到重阳节了,如何开展敬老活动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其实重阳敬老除了给老人送慰问品、发慰问金、看戏、旅游之外,还可以搞得更有文化一点。

      时下人们有一种习惯,什么节日到了就轰轰烈烈地搞一次活动,节日过后就什么都忘记了,让人倍感失落。古人敬老可不是这样,《老年证》并非现代人的创意,其实在汉代就有了,敬老也并非一年一次的活动,而是一种有法律保障的社会制度,老年人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比起现在似乎还要更高些。

      古人的《老年证》不是纸质的,而是一根手杖,俗称鸠杖或王杖。什么是鸠杖呢?所谓“鸠杖”就是在手杖的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鸠杖在古代是长者地位的象征,孟子云:“廑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我国古代,赐杖养老作为一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夏官?罗氏》中“掌献鸠杖以养老”的记载。罗氏是专司养老献仗的官。到战国时期,已有了赐仗的明确记载。《吕氏春秋?仲秋记》云: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汉代则是由皇帝赐给老年人的《老年证》。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纹于杖头,可望老者食时防噎。《后汉书?礼仪志中》:“玉仗,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自汉代以来,持有皇帝赐给鸠杖的老年人,社会上便可享有优待和照顾。  “高年赐鸠杖”的风俗一直被延续到后世。李白曾在《白鸠辞》一诗中写道:“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即为此事而作。清代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记载:“乾隆乙巳,纯皇帝(即乾隆皇帝)以五十年开千叟宴於乾清宫,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千百年来,虽然授杖的老者不断变换,但恒久不变的是那根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王者之杖。

      古代的老年人多少年龄才可以获得鸠杖呢?“七十赐杖”只是较为笼统的标准,而且并非一成不变。西汉初年的《傅律》记载:“大夫以上年七十,不更七十一,簪褭七十二,上造七十三,公士七十四,公卒、士五(伍)七十五,皆受仗(杖)”。可见高祖刘邦在创设此项制度时已经有了具体规定:只有爵位和年龄都满足标准,才能被授予鸠杖,爵位越高,对年龄的要求就越低,但规定七十岁为年龄下限。据文献推测文帝、景帝时期曾将年龄下限提高到八十岁。汉宣帝时期又将年龄下限恢复到七十岁,未提及爵位方面的要求。《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也就是说东汉的标准是从七十岁开始授王杖,年龄越大礼遇越优,也未提及爵位方面的要求。可见,依爵位授王杖的规定在后来(至少在汉宣帝前后)有所松动甚至被取消,但是年满七十岁(一度提高到八十岁)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持鸠杖的老年人在社会上可以享有哪些优厚待遇呢?1981年,在甘肃武威县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批《王杖诏书令》汉简,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敬老法律。《王杖诏书令》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朝廷赐予“王杖”。持有“王杖”的老年人出入官府可以不受礼节的限制,做小买卖可以不纳税,种田不必缴田赋,允许开设店铺售酒。如有人愿意奉养此类老人的,可以得到政府特殊的“扶持”等。《王杖诏书令》还规定:“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这个等级的俸禄低于县令但高于县长,应该是皇帝精心安排的“无官之禄”哪里现在发点慰问品和慰问金可以比的。此外,持有鸠首王杖的老者还拥有诸多方面的特权: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在御道(皇帝专用道路)上行走,即使触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诉。谁要敢于公然冒犯,情节严重的,无论为官为民均要处以“弃市之刑”(在闹市中处以死刑,且要暴尸三天)。由此可见当时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之高,虐待老人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极少存在,没有人敢冒生命的危险去做这种事。此外,唐朝规定:“男人七十,女人七十五以上者,皆给一子侍。”明朝对老人有三种优待,一是“尊年高”,二是“设里正”,三是“优致仕”。

      古代的皇帝为何如此敬老呢?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那是一种治国之本(晏子:君爱老,治国之本也)。直至民国时期,这种观念尚存,今年国庆去了溪口的蒋氏故里,蒋氏祠堂内的舞台边有一对楹联:大文章只此人情物理,名将相无非孝子贤孙。

      在哪个时候,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况是在灾荒、战乱频繁的汉代,能够获此殊荣的老人自然少之又少,这种荣誉也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想象一下手持鸠杖的老人迈着迟缓而有节奏的步伐徐徐而来的情景,高高在上的鸠杖首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被望见,这个时候无论官吏还是平民都要双手作揖远远地肃立在道路两旁避让开来,大气也不敢出一下,如果谁能有幸和老人说上一句话或者仅仅是聆听一句老人的教诲,那会是何等的荣耀大事。

       古人又是怎样开展敬老活动的呢?据史书记载,上古时候,老人都集中在“庠”(古代地方学校,殷日序、周日庠)中养老,有点像如今的敬老院兼有学校的功能,因为老人们都有丰富的阅历,可以当青年人的老师。孟子就主张请老人们讲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道理,类似现在请敬老院的老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那时,按照国例,天子与诸侯每年春夏秋冬至少要举行四次隆重的敬老养老典礼活动。秋季就定在重阳节,他们分别到庠里给老人们献酢敬酒,作乐吟咏。最后还要向老人们征求意见,议论一下君臣、父子、长幼之道、上下之理。而绝对不是象现在搞一个活动就了事,而是把敬老与养老真正地放到了一个很高的社会地位;《周礼》中记载周人有献鸠敬老的传统,古人认为“鸠肉明目,多食益气,助阴阳,久病虚损之人食之补气,食之令人不噎”。另外,“鸠”与“久”同音,寓意长久。也就是说两三千年前“献鸠为老者食”已经成为一种风俗。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先秦时期,直到汉初才有所变革;汉代有专门的养老礼,一年举行两次,分别设在春、秋时节,先前“捕鸠献老”的习俗被“颁诏赐杖”所取代;《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清朝的“千叟宴”更为人津津乐道。康熙69岁(1772年)生日时,曾邀全国70岁以上老人赴亲会宴,参加者有2417人。

     个人觉得重阳敬老应该有点文化,而不是流于形式。要实实在在地让老享受一些社会优厚待遇,而不是一点慰问品和慰问金就可以了事,敬老活动也应该常态化、生活化,让老年人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我们的景区组织老年游活动也可以更有文化一点,给老年人免费发一根鸠杖也未尝不可。  (文章转自:东方论坛 作者 深山含笑)

 

 

陕西书画家安君康近期活动掠影
   陕西书画家安君康2010年书画作品展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