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传统文化网站 2011-01-30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毋犯其凶,言中正以蓄慎也。毋迩其求,言上之败,常贪于金玉马女,而吝爱于粟米货财也,厚藉敛于百姓,则万民怼1怨。远其忧,言上之亡其国也,常迩其乐,立优美,而外淫于驰骋田猎,内纵于美色淫声,下乃解2怠惰失,百吏皆失其端3,则烦乱以亡其国家矣。高为其居,危颠莫之救,此言尊高满大,而好矜人以丽4,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故盛必失而雄必败。夫上既主盛处贤,以操士民,国家烦乱,万民心怨,此其必亡也。犹自万仞之山,播5而入深渊,其死而不振6也必矣。故曰:毋迩其求,而远其忧,高为其居,危颠莫之救也。

【译文】不要触犯凶恶的事,这是说要中正以积蓄谨慎。不要在眼前追求,这是说君上的败亡,经常是因为贪婪金玉宝器骏马美女,而吝惜粮食财物,向百姓横征暴敛,那么万民怨恨。而要有长远的忧虑,这是说君上亡掉自己的国家,经常是因为接近淫乐,立倡优美女,在外沉溺于在奔马田猎,在内放纵于美色淫声,臣下都松懈怠慢懒惰失职,百吏也都失去做事的头绪,那么烦杂混乱就使国家走向灭亡。居于极高的境地,一旦颠覆危险就没有人能相救。这是说君主位高自满自大,喜欢在人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华丽,气势豪盛又自居贤能,又自许为英雄。所以气盛必失英雄必败。君主以气盛又自居贤能的态度,来操持臣民,就会造成国家烦杂混乱,万民心中怨恨,这样必定衰亡。这正如从万仞的高山之上,被弃到万丈深渊里去,他的死不能相救是必然的。所以说,不要追求眼前的享乐,而要有长远的忧患,居于极高的境地,一旦颠覆危险就没有人能相救。

【说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不仅是说君主帝王,也是在说我们每一个人。考虑问题考虑得深远,那么必然从眼下做起,从而不会有失误。没有远虑,那么眼下的行为就会有失误。一叶障目,难道不会犯错误吗?

——————————————————

【注释】1.怼:(dui)《诗·大雅·荡》:“而秉义类,强御多怼。”《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死谁怼。”《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力尽则怼。”《孟子·万章上》:“以怼父母。”《说文》:“怼,怨也。”《汉书·外戚传》:“怼以手自捣。”《广雅·释诂四》:“怼,恨也。”这里用为怨恨之意。

2.解:通“懈”。《诗·大雅·假乐》:“不解于位,民之攸墍。”《诗·周颂·桓》:“天命匪解,桓桓武王。”《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管子·幼官》:“五纪不解,庶人之守也。”《礼记·杂记一》:“三日不解。”《易·杂卦传》注:“解,缓也。”《韩非子·备内》:“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这里用为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之意。

3.端:(duān)《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己。”《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这里用为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之意。

4.丽:(lì厉)《书·毕命》:“敝化奢丽,万世同流。”《汉书·扬雄传下》:“恶丽靡而不近,斥芬芳而不御。”刘勰《文心雕龙》:“绮丽之艳说。”这里用为华丽、华靡之意。

5.播:(bō波)《书·泰誓中》:“播弃犁老,昵比罪人。”刘向《思古》:“播规矩以背度兮,错权衡而任意。”这里用为舍弃之意。

6.振:(zhèn)古同“赈”。《周礼·大司徒》:“三曰振穷。”《管子·五辅》:“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国语·周语》:“踣弊不振。”《说文》:“振,举救也。”《小尔雅·广言》:“振,救也。”这里用为赈济、救济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