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你想让孩子学画画

 昵称4769291 2011-01-30
假如你想让孩子学画画(ZT)

  xiaoqima 写到: (写于3/19/2003 11:00:09 AM)
  不到一岁半,敏敏就握着妈妈忘了盖上笔套的签字笔,在客厅墙壁留下涂鸦的「杰作」。爸妈为白墙惋惜之余,仍感欢喜──孩子居然「提笔作画」了,说不定将来会是个小画家呢!   
  
******何时开始习画最恰当?   
  
到了三岁左右,敏敏常顺手拿起笔,在随手可得的纸上信手作画,并且指着那些在大人眼中「乱七八糟」的线条说:「这是爸爸。」「这是车车。」「这是小狗狗。」报上、书上、电话簿上……,全是敏敏的杰作,当然,她更喜欢在空白的大纸张上画。有时大人要忙自己的事,就给她一盒颜色铅笔,一张图画纸,她可以一人在桌前涂抹半天,一点不吵人。   
  
四岁时,敏敏笔下的线条渐具规模了,约略可分辨出房子、树、花或娃娃的形象;但都是些大头、小身体的娃娃,或轮带比车身还大的小汽车,总之看来「不像」。   
  
有时爸爸忍不住,干脆亲自出马:「来,爸爸画个给你看!」或是:「来,爸爸教你!」敏敏喜欢看爸爸画,也喜欢学爸爸画,但她的小手似乎不听使唤,画来画去,离「形似」还相当远。   
  
这是怎么回事呢?敏敏的爸爸妈妈颇觉困惑。继而想到:既然孩子那么爱画画,家中经济能力也许可,何不像隔壁小芬姊姊那样,送去正式学画?可是敏敏才四岁多,学画会不会太早?该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和绘画班呢?他们决定先去请教小芬的母亲。   
  
没想到张小芬的妈妈正在为女儿学画的事烦恼。   

张太太虽是忙碌的职业妇女,但自忖对孩子的教育十分注意,除督促课业外,还希望孩子能学样才艺,以陶冶性情。因此从幼稚园开始,她就让小芬参加园内附设的绘画班,一面学画,一面也解决了下午托儿的问题。上小学以后,校内设有绘画班,小芬就随着美术老师继续学画,前后也有三年了。   
  
******为什么总是画同样的娃娃头?   
  
问题在参观一次儿童画展后暴露。有个星期天,张太太带小芬到历史博物馆看世界儿童画展。母女俩看到许多与张小芬同龄孩子的作品,不但想像力丰富,用色活泼,而且取材广泛──水彩、蜡笔、油漆,乃至稻草、泥巴、油土、色纸都入了画,丰富极了!   
  
张太太颇感疑惑:为什么习画三年的小芬,除了偶尔带些「我的家庭」、「爬山」、「小狗」之类的作品回来外,平时尽爱画些同样的娃娃,很少出现新题材。而且除了色彩浓艳的彩色笔,也少见她运用其他画材。是老师教法不对?还是孩子自己学得不好?要不要换个画班?怎么选择呢?   
  
究竟让孩子在什么年龄学画最适当?如何选择幼儿的启蒙师,才不致受到误导,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   
  
一般以为,孩子到了四岁,已具备握笔画大线条的能力,耐心、注意力也较能集中,可以选择参加启发性较高的画班习画。   
  
但专家一致提醒家长:假如你真想让孩子学画画,最重要的启蒙师,乃是父母本身;而美术教育的最佳时机,从孩子第一次握笔涂鸦即开始。   

******提供充分的材料和安全的环境   
  
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就可能在偶然的机会里握笔「作画」。他的第一张「空前创作」,或许在客厅雪白的墙上,或许在爸妈摊开的书页里,也可能在沙发、甚至床单上。这时,父母如果心疼才粉刷的墙壁或心爱的书本,而急急责备:「小捣蛋!看你画得乱七八糟,下次不可以了!」对于因发现新经验而兴奋不已的幼儿而言,他「创作生涯」的起点即已受到挫折。   
  
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多年的黄才郎老师表示,想让孩子继续「画志」的父母,此时应设法让孩子明白:画画是一件有趣的事,但应选择恰当的地点。同时也得为孩子准备充足的材料和安全的环境。   
  
黄老师说,根据对幼儿绘画心理的研究,一、二岁的孩子抓着笔乱画,其实只是幼儿在无意识中,手臂自然运动的结果,称作「涂鸦期」。这时期图画的本身并无意义,可是这个过程却是向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踏板」。家长除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要注意不让幼儿将色笔含入口里。   
  
******画纸宜大,画笔宜粗   
  
由于此时孩子手掌的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父母提供的画纸不宜过小,随便撕些质料太差的日历纸更不理想。最好给他四开以上的图画纸,让他挥动手臂力量画画。有些家庭甚至辟出一面墙,让孩子站着尽情挥洒,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其他像使用美耐板,或在墙上钉上大白报纸,也十分理想。   
  
画材选择方面,削尖的铅笔太危险,且会刮纸;蜡笔易断,孩子的力量拿捏不准,容易生成挫折感,而失去兴趣。因此,最好采用较粗的彩色笔,让孩子用手掌握著作画,才不会伤害小肌肉的发育。   
  
彩色笔的优点是:干净、方便、颜色饱满、上色容易,很能满足涂鸦期幼儿的表现欲。至于一些慷慨的父母,为孩子买上卅六色、四十八色的彩色笔,则嫌浪费了。因为画画对这时期的幼儿言,满足动作经验的成份大于作画本身,颜色的组合对他来说尚无太大意义,只要选择颜色清晰明朗、运笔容易、又经济的色笔就可以了,通常二、三枝至十二色已属足够。   
  
******两岁以后,幼儿渐渐会解释笔下的涂鸦,进入所谓「象征期」。   
  
在爸妈眼中,小手下的作品不过是单纯的涂鸦,但孩子却会认真地指着歪七扭八的线条说:「这是爸爸」,「这是小白兔」……。这表示幼儿的想像力渐渐发展了,画画对他不只是手臂运动,同时还能想像他所画的形体而怡然自得。   
  
******四岁以后,可以送入绘画班   
  
父母在此时千万别哑然失笑:「爸爸那是这个样子?!」   
  
在台中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程延平老师指出:从无意识的横线、直线、点、圈圈,到模糊的轮廓,这些过程在成人眼中可能只是「乱七八糟」的线条,对孩子而言,则是一点一滴努力的成果。父母应耐心听幼儿说明,并给予赞美、鼓励。   
  
孩子在四岁左右进入所谓的「图式期」,所画形象渐渐具体,画法也较安定。但可能十分主观地夸张他们特别注意的形象。比如画人物画时,「脸」可能画得特别大,没有身体,只有两条细线代表腿;妈妈拿洋伞的手又粗又长,拎皮包的手却细而短。这表示孩子的感受力、观察力渐渐萌芽了。   
  
这时候,父母最好多鼓励他观察周遭事物的变化,让他了解:一朵小花除了盛开,还有凋谢的时候;树叶也有发芽、卷缩和枯落之别。此外,不要操之过急,忙着捉刀代笔,设法让他「画得像一点」;或购买坊间着色画给孩子当范本。过早要求像大人般控制比例大小,或让他在小范围内涂色,对视觉与手的协调能力犹未成熟的孩子,是强其所难。尤其着色画限制孩子的想像力,早已为专家们否决。   
  
从这时候起,孩子的想像和观察会愈来愈丰富、敏锐;他开始有同伴意识,愿意与人相处;他需要各式各样新鲜的刺激,来满足小心灵对这个大世界的好奇心。这就是送孩子进入绘画班的最佳时机了。   

******美术班良莠不齐,得好好观察选择   
  
对于忙碌的家长而言,面对满街五花八门的美术班、画室、才艺中心……,常觉无所适从。万一孩子误入观念老旧、纯为营利的画班,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事前务必慎重选择。   
  
当前市面上的绘画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幼儿园或小学附设绘画班。   
  
二、美术老师家中开办的绘画教室。   
  
三、美术科系毕业的画家所开设的私人儿童画室。   
  
四、新近兴起企业化经营的儿童才艺中心。   
  
  
******师资重于设备   
  
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画班时,务必实地去观察,并且亲自与老师谈谈,才能真正了解画班的实质。   
  
拜访画班时,首先应注意它的环境。宽敞、明亮、空气充足,是画室的基本要求。孩子画画的桌椅也应合乎幼儿人体工学。如果并无专门画室,只让孩子聚集在老师家的饭厅里,趴在适合大人高度的餐桌上画画,而老师的家人、访客来回走动,电话不断……,像这样不具专业精神的画班,敬而远之为宜。   
  
也有的画室,以一大列画架来吸引外行的家长。事实上,利用画架的作画方式有限,对于应从事剪贴、黏土等多种习作和游戏的幼儿而言,仍以简单的桌子为宜。   
  
从画室的布置,也可看出主持者的用心。苏振明老师指出:墙上挂满奖牌与奖状来吸引家长的画室,可能太过功利,并不足取。此外,注意看看画室所陈列展示的作品,是否活泼、多样?有无老师捉刀痕迹?一般而言,孩子们表达的差别愈大,愈能见其因材施教的成果。   
  
苏老师说:「好的数学老师,教得出全班答案一致的孩子;但是儿童美术教育,讲求的是老师能教出想像力丰富、表现各异的孩子。」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兼顾平面与立体造型   
  
环境之外,课程安排是表现画室观念的重要依据。专家们多认为,以现代美术教育的标准来说,只从事平面绘画,绝对不够。特别是某些仅让孩子使用彩色笔的画室,尤不足取。   
  
程延平老师表示,彩色笔有不少优点,适合涂鸦期的幼儿。但它的色彩过于浓艳,失之呆板,且不能调色;经常使用,易造成孩子色感迟钝,失去对颜色的鉴赏力。他认为平面作画还是以色阶变化细腻的水彩、广告颜料为宜,也鼓励以两种以上画材混合作画。   
健全的画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除了绘画,还包括撕贴画、木刻版画、石刻版画、油土成型、纸雕、保丽龙立体切割、烧陶……等所有可能的造形活动,让儿童有充分的机会,接受不同的刺激和经验,以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逐渐替换过去填鸦式的临摹教学,成为各画班竞相标榜的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乃是将美术知识、原理、技术,不着痕迹地转化成轻松有趣的游戏,使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体会种种可能的表达方式。但程延平老师指出,如果画班老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不够,那么这种不拘形式的教学,很可能成为漫无目的的嬉戏,而没有实质意义。
(ZT)

  xiaoqima 写到: (写于3/19/2003 11:00:09 AM)
  不到一岁半,敏敏就握着妈妈忘了盖上笔套的签字笔,在客厅墙壁留下涂鸦的「杰作」。爸妈为白墙惋惜之余,仍感欢喜──孩子居然「提笔作画」了,说不定将来会是个小画家呢!   
  
******何时开始习画最恰当?   
  
到了三岁左右,敏敏常顺手拿起笔,在随手可得的纸上信手作画,并且指着那些在大人眼中「乱七八糟」的线条说:「这是爸爸。」「这是车车。」「这是小狗狗。」报上、书上、电话簿上……,全是敏敏的杰作,当然,她更喜欢在空白的大纸张上画。有时大人要忙自己的事,就给她一盒颜色铅笔,一张图画纸,她可以一人在桌前涂抹半天,一点不吵人。   
  
四岁时,敏敏笔下的线条渐具规模了,约略可分辨出房子、树、花或娃娃的形象;但都是些大头、小身体的娃娃,或轮带比车身还大的小汽车,总之看来「不像」。   
  
有时爸爸忍不住,干脆亲自出马:「来,爸爸画个给你看!」或是:「来,爸爸教你!」敏敏喜欢看爸爸画,也喜欢学爸爸画,但她的小手似乎不听使唤,画来画去,离「形似」还相当远。   
  
这是怎么回事呢?敏敏的爸爸妈妈颇觉困惑。继而想到:既然孩子那么爱画画,家中经济能力也许可,何不像隔壁小芬姊姊那样,送去正式学画?可是敏敏才四岁多,学画会不会太早?该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和绘画班呢?他们决定先去请教小芬的母亲。   
  
没想到张小芬的妈妈正在为女儿学画的事烦恼。   

张太太虽是忙碌的职业妇女,但自忖对孩子的教育十分注意,除督促课业外,还希望孩子能学样才艺,以陶冶性情。因此从幼稚园开始,她就让小芬参加园内附设的绘画班,一面学画,一面也解决了下午托儿的问题。上小学以后,校内设有绘画班,小芬就随着美术老师继续学画,前后也有三年了。   
  
******为什么总是画同样的娃娃头?   
  
问题在参观一次儿童画展后暴露。有个星期天,张太太带小芬到历史博物馆看世界儿童画展。母女俩看到许多与张小芬同龄孩子的作品,不但想像力丰富,用色活泼,而且取材广泛──水彩、蜡笔、油漆,乃至稻草、泥巴、油土、色纸都入了画,丰富极了!   
  
张太太颇感疑惑:为什么习画三年的小芬,除了偶尔带些「我的家庭」、「爬山」、「小狗」之类的作品回来外,平时尽爱画些同样的娃娃,很少出现新题材。而且除了色彩浓艳的彩色笔,也少见她运用其他画材。是老师教法不对?还是孩子自己学得不好?要不要换个画班?怎么选择呢?   
  
究竟让孩子在什么年龄学画最适当?如何选择幼儿的启蒙师,才不致受到误导,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   
  
一般以为,孩子到了四岁,已具备握笔画大线条的能力,耐心、注意力也较能集中,可以选择参加启发性较高的画班习画。   
  
但专家一致提醒家长:假如你真想让孩子学画画,最重要的启蒙师,乃是父母本身;而美术教育的最佳时机,从孩子第一次握笔涂鸦即开始。   

******提供充分的材料和安全的环境   
  
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就可能在偶然的机会里握笔「作画」。他的第一张「空前创作」,或许在客厅雪白的墙上,或许在爸妈摊开的书页里,也可能在沙发、甚至床单上。这时,父母如果心疼才粉刷的墙壁或心爱的书本,而急急责备:「小捣蛋!看你画得乱七八糟,下次不可以了!」对于因发现新经验而兴奋不已的幼儿而言,他「创作生涯」的起点即已受到挫折。   
  
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多年的黄才郎老师表示,想让孩子继续「画志」的父母,此时应设法让孩子明白:画画是一件有趣的事,但应选择恰当的地点。同时也得为孩子准备充足的材料和安全的环境。   
  
黄老师说,根据对幼儿绘画心理的研究,一、二岁的孩子抓着笔乱画,其实只是幼儿在无意识中,手臂自然运动的结果,称作「涂鸦期」。这时期图画的本身并无意义,可是这个过程却是向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踏板」。家长除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要注意不让幼儿将色笔含入口里。   
  
******画纸宜大,画笔宜粗   
  
由于此时孩子手掌的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父母提供的画纸不宜过小,随便撕些质料太差的日历纸更不理想。最好给他四开以上的图画纸,让他挥动手臂力量画画。有些家庭甚至辟出一面墙,让孩子站着尽情挥洒,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其他像使用美耐板,或在墙上钉上大白报纸,也十分理想。   
  
画材选择方面,削尖的铅笔太危险,且会刮纸;蜡笔易断,孩子的力量拿捏不准,容易生成挫折感,而失去兴趣。因此,最好采用较粗的彩色笔,让孩子用手掌握著作画,才不会伤害小肌肉的发育。   
  
彩色笔的优点是:干净、方便、颜色饱满、上色容易,很能满足涂鸦期幼儿的表现欲。至于一些慷慨的父母,为孩子买上卅六色、四十八色的彩色笔,则嫌浪费了。因为画画对这时期的幼儿言,满足动作经验的成份大于作画本身,颜色的组合对他来说尚无太大意义,只要选择颜色清晰明朗、运笔容易、又经济的色笔就可以了,通常二、三枝至十二色已属足够。   
  
******两岁以后,幼儿渐渐会解释笔下的涂鸦,进入所谓「象征期」。   
  
在爸妈眼中,小手下的作品不过是单纯的涂鸦,但孩子却会认真地指着歪七扭八的线条说:「这是爸爸」,「这是小白兔」……。这表示幼儿的想像力渐渐发展了,画画对他不只是手臂运动,同时还能想像他所画的形体而怡然自得。   
  
******四岁以后,可以送入绘画班   
  
父母在此时千万别哑然失笑:「爸爸那是这个样子?!」   
  
在台中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程延平老师指出:从无意识的横线、直线、点、圈圈,到模糊的轮廓,这些过程在成人眼中可能只是「乱七八糟」的线条,对孩子而言,则是一点一滴努力的成果。父母应耐心听幼儿说明,并给予赞美、鼓励。   
  
孩子在四岁左右进入所谓的「图式期」,所画形象渐渐具体,画法也较安定。但可能十分主观地夸张他们特别注意的形象。比如画人物画时,「脸」可能画得特别大,没有身体,只有两条细线代表腿;妈妈拿洋伞的手又粗又长,拎皮包的手却细而短。这表示孩子的感受力、观察力渐渐萌芽了。   
  
这时候,父母最好多鼓励他观察周遭事物的变化,让他了解:一朵小花除了盛开,还有凋谢的时候;树叶也有发芽、卷缩和枯落之别。此外,不要操之过急,忙着捉刀代笔,设法让他「画得像一点」;或购买坊间着色画给孩子当范本。过早要求像大人般控制比例大小,或让他在小范围内涂色,对视觉与手的协调能力犹未成熟的孩子,是强其所难。尤其着色画限制孩子的想像力,早已为专家们否决。   
  
从这时候起,孩子的想像和观察会愈来愈丰富、敏锐;他开始有同伴意识,愿意与人相处;他需要各式各样新鲜的刺激,来满足小心灵对这个大世界的好奇心。这就是送孩子进入绘画班的最佳时机了。   

******美术班良莠不齐,得好好观察选择   
  
对于忙碌的家长而言,面对满街五花八门的美术班、画室、才艺中心……,常觉无所适从。万一孩子误入观念老旧、纯为营利的画班,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事前务必慎重选择。   
  
当前市面上的绘画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幼儿园或小学附设绘画班。   
  
二、美术老师家中开办的绘画教室。   
  
三、美术科系毕业的画家所开设的私人儿童画室。   
  
四、新近兴起企业化经营的儿童才艺中心。   
  
  
******师资重于设备   
  
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画班时,务必实地去观察,并且亲自与老师谈谈,才能真正了解画班的实质。   
  
拜访画班时,首先应注意它的环境。宽敞、明亮、空气充足,是画室的基本要求。孩子画画的桌椅也应合乎幼儿人体工学。如果并无专门画室,只让孩子聚集在老师家的饭厅里,趴在适合大人高度的餐桌上画画,而老师的家人、访客来回走动,电话不断……,像这样不具专业精神的画班,敬而远之为宜。   
  
也有的画室,以一大列画架来吸引外行的家长。事实上,利用画架的作画方式有限,对于应从事剪贴、黏土等多种习作和游戏的幼儿而言,仍以简单的桌子为宜。   
  
从画室的布置,也可看出主持者的用心。苏振明老师指出:墙上挂满奖牌与奖状来吸引家长的画室,可能太过功利,并不足取。此外,注意看看画室所陈列展示的作品,是否活泼、多样?有无老师捉刀痕迹?一般而言,孩子们表达的差别愈大,愈能见其因材施教的成果。   
  
苏老师说:「好的数学老师,教得出全班答案一致的孩子;但是儿童美术教育,讲求的是老师能教出想像力丰富、表现各异的孩子。」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兼顾平面与立体造型   
  
环境之外,课程安排是表现画室观念的重要依据。专家们多认为,以现代美术教育的标准来说,只从事平面绘画,绝对不够。特别是某些仅让孩子使用彩色笔的画室,尤不足取。   
  
程延平老师表示,彩色笔有不少优点,适合涂鸦期的幼儿。但它的色彩过于浓艳,失之呆板,且不能调色;经常使用,易造成孩子色感迟钝,失去对颜色的鉴赏力。他认为平面作画还是以色阶变化细腻的水彩、广告颜料为宜,也鼓励以两种以上画材混合作画。   
健全的画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除了绘画,还包括撕贴画、木刻版画、石刻版画、油土成型、纸雕、保丽龙立体切割、烧陶……等所有可能的造形活动,让儿童有充分的机会,接受不同的刺激和经验,以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逐渐替换过去填鸦式的临摹教学,成为各画班竞相标榜的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乃是将美术知识、原理、技术,不着痕迹地转化成轻松有趣的游戏,使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体会种种可能的表达方式。但程延平老师指出,如果画班老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不够,那么这种不拘形式的教学,很可能成为漫无目的的嬉戏,而没有实质意义。
 
******选择好老师最重要   
  
换句话说,课程宜用心设计,老师也得真正懂方法,才能引导孩子发挥潜质。家长在挑选画班时,与老师的谈话因此十分重要。通过交谈,才能对画班、对老师有较具体、深入的认识。   
  
至于怎么样才算得上是有理想、懂方法的好老师呢?专家们认为,一个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及对小朋友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依照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过程,因时、因材施教;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知道怎么解决孩子的学习障碍,并不断引发兴趣;对孩子有爱心与耐心,才能使师生间相处融洽并充分沟通。   
  
******「乐观、开朗、积极、充满理想、创造力高」,好老师的定义。   
  
苏振明老师则强调,一个好老师除了能指导美术活动外,还要能懂儿童心理,给予适当的辅导,并培养小朋友良好的生活习惯。   
  
黄才郎老师建议,家长在与老师谈话之余,也要细心观察老师和小朋友说话时的语态,是命令式?权威式?还是充满赤子之心的童言童语?柔和的眼神与诚挚、耐心的言语,表示老师真能与小朋友打成一片。   
  
******美术教育要家长与老师一起来   
  
如果家长参观一个绘画班时,发现指导老师观念正确、教学认真,并看出老师对班上每个小朋友都很关心,像这样的绘画班,即使设备不很完善,也足可信赖。   
  
一个理想、负责的绘画班,最好还能重视亲职教育,老师不仅教导孩子,也经常为家长举行讲座,或以电话、面谈方式与家长沟通观念,使对孩子的美术教育能相辅相成。   
  
「完整的美术教育不是将孩子送进绘画班就了事。」黄才郎老师指出,家长应与老师密切配合,不断吸收新观念,注意孩子的发展,使美术教育也走入家庭,达成一致的教育方式。   
  
******尽管国内儿童美术教育已十分普及,但仍有不少家长的观念有待沟通:   
  
几种家长不该有的心态   
  
「我们家大宝什么功课都好,就是美劳不行,上学期总平均因此掉到第五名!请老师费心指导!」──这是抱着恶补目的而来的家长。   
  
「想当初妈妈小时候,连一盒油蜡笔都没有,现在花这么多钱给你上美术班,还不好好画!」──这是补偿心理。   
  
「隔壁林家的大毛又得美术比赛的金牌奖了,好风光!我们家小宝绝不比他笨,也送去学画吧,说不定也会得大奖呢!」──显然是功利主义作祟。   
  
「唉!最近褓母辞职了,一时不容易再找,下午就留在幼稚园里上绘画班吧!」──这是托儿性质。   
  
苏振明老师说,孩子学画的目的不单纯,画画就不再是件快乐的事了。而部分绘画班为迎合家长,不惜给予孩子过度的技术指导,以便在比赛中夺魁,尤其会使孩子的学习走上歧途。   
  
******适当的美术比赛可以参加,但不必过于热中   
  
当然,这种误导并不能全怪家长。社会上大大小小观念不尽正确的绘画比赛,不断用奖牌和奖品引诱着家长和孩子。台南永福国小美术老师陈辉东所指导的学生,在各种美术比赛中得奖的次数最多,不过他也反对过多的比赛。   
  
他说:「准备丰富的奖品和奖牌,举办绘画比赛、写生比赛,是过去为普及美术教育、吸引社会大众重视的一种手段。如今美术教育已相当普及,这种方式不应继续存在,否则会误导美术教育的方向。」   
苏振明老师也指出,美术和任何一种艺文活动一样,重视个别表现,尤其对正在成长、学习中的小朋友,不应鼓励「竞争」、「比较」   
  
当然,并不是所有美术比赛都不足取。商业性质过浓、为促销或广告而举办的儿童绘画比赛,不必让孩子浪费精神;但学术团体或教育单位办的绘画活动,就值得考虑。   
  
程延平老师建议家长以比赛的题目设计,来决定参加与否。比如同样在动物园写生,不理想的比赛方式,是让所有小朋友集中某一区域,在阳光下一画好几小时。但用心设计的单位,可能会让低年级的孩子画「会爬行的动物」,高年级的孩子画「爱护动物海报设计」,……像这类鼓励观察、富思考性的美术活动,对孩子是有益的。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专家们同时也期望家长,尽可能把美术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美术环境。   
  
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和创造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刺激、培养。接收外来的讯息愈多,创作也就愈活泼。因此,故事书、展览会、博物馆、天文台、音乐会、儿童画展、儿童能接受的成人画展、郊游、露营……,都是增加生活经验的好途径。   
  
永远画同样娃娃的孩子,通常由于父母太忙,孩子的生活经验贫乏,感受力、观察力差,也只有沉迷在自己的想像世界里了。   
  
父母参与,并分享孩子的创作成果,也可鼓舞孩子的创作欲。老师们劝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应先放弃成人的经验,弯下身来进入孩子的世界,用赤子之心接纳孩子的画,聆听他的想法,然后给予真诚、具体的赞美:「嗯,真有趣,司机的手握着方向盘,脚踏油门,模样好神气!你平常一定很细心观察爸爸开车对不对?」然后再给予适切的建议:「如果车子前后加上车灯,会不会比较安全?」   
老师们还建议父母,为了鼓励孩子画画,不妨花点钱,为孩子的画配上画框挂起来。肯定孩子的学习成果,会使孩子充满自信,更乐于习画。   
  
******留心观察孩子的发展,随时与老师沟通   
  
送孩子入画班后;虽然不必太急切于孩子的进步,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该留意孩子的表现欲、观察力、好奇心、敏感度、对事情的解决能力,是否增加?如果是,那大致可知孩子接受了良好的美术教育;反之,孩子画的若尽是些没有感受、未经观察的样版画,即使线条准确、技法成熟,还是趁早离开为佳。   
  
当然,审视成果最重要的依据应是:孩子学得开不开心?是不是愈来愈爱画了?有些孩子上了一段时间的绘画班后,变得不爱画画了,总要找借口不去上课。这种情形,很可能是老师的指导方式有问题,家长需要与老师沟通。但也有例外。   
  
******孩子为什么突然不愿画画了?   
  
苏振明老师表示,十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由图式期进入写实期。这时期他们会要求自己达到写实的境界,想画出准确的形象、色彩、比例、光线,此时如果技巧尚未成熟,就会生成眼高手低的挫折感,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对绘画的兴趣也就此减低。如果老师、家长不注意辅导,孩子很可能藉功课忙为理由,从此不再画画,十分可惜。   
  
有经验的美术老师,此时会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协助他突破瓶颈;同时减少绘画次数,让他多尝试玩具设计、陶塑……等造形活动,以转移注意力、减低挫折感。在突破了这一阶段后,他们的画通常会进入另一个境界。   
  
进入写实期的孩子,性向渐趋稳定,如果表现出特殊的热忱和优秀的成果,父母可考虑鼓励孩子考国小美劳实验班。   
  
******青少年美术教育犹待有心人研究发展   
  
当前国小美劳实验班,从三年级开始招生,条件是:智商一百廿以上,美术性向发展测验八十五分以上,术科(包括平面和立体)创作水平超过一般孩童。国中美术班情况亦类似。专家们多赞成有潜质的孩子就读实验班。   
  
然而国小、国中美术班都正在实验阶段,并不普遍;那些没有进入实验班,却对美术兴趣高、资赋优的孩子怎么办呢?   
  
程延平老师感慨道:国内对于幼儿、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发展不遗余力,也有高校美术科系培养专业人才,唯独青少年美术教育一片空白,犹待有心人垦拓。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唯有多花点心血,再为孩子找个可信赖的老师继续学画。如果实在找不到,课业又忙,设法持续他的兴趣,并提供所需材料,让他不中断绘画,也就可以了。   
  
******太早入成人画室会成「绝缘体」   
  
专家们几乎都反对家长将青少年送入成人画室,个别钻研素描、油画、国画等技巧。明伦国中美术实验班老师曾国安以为,青少年进入写实期不久,他稚嫩的技法,就像他的尴尬年龄,仍介于成人的实际和儿童的想像间,太早接受学院式的技术传授和个人风格的影响,易丧失个性。而且技法固定后,创作力就难以发展。   
  
师大教授王秀雄也说,孩子需要均衡的营养,宜多给他尝试各种素材的机会,而不宜只给一种营养。在他的教学经验中,太早拜师定形的孩子,多成「绝缘体」,技法固定,很难再尽情吸收、涵养。他认为人生的表达是丰富多元的,学画的孩子尤其要能体认这一点,将来他的画面才丰富,才能表现深入的人生感受。   
  
******播下无数美的种籽   
  
毋庸讳言,我们当前还没有一套很理想的艺术教育制度,来有系统地培养美术人才;也没有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来涵育美术人才。然而,儿童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正为我们社会播下无数美的种籽。这些有创造力、充满自信、懂得感受美的孩子长大后,即使不成为画家,也会在他们的岗位上实现美的理想:建筑师可以设计出更美的建筑物;工、商业者可以推出造型更具特色和美感的工业产品,或注重包装、橱窗设计;文化出版业者也懂得讲求视觉美,使出版物赏心悦目;家庭主妇懂得如何适度装潢、美化家庭……,这些都会使我们的社会所见皆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