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君子之风》
规格:68*68cm
备注:已收藏
收藏者:陕西西安 来先生
竹海大观之历代名人咏竹百诗廊
竹、松、梅,称之为"岁寒三友"。国人历来喜爱种竹、用竹、食竹、赏竹、咏竹,在炎黄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处处浸润着竹子文化的精髓。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吟竹、咏竹的诗文很多。主要以歌颂竹子的风采神韵、君子之风,虚心劲节、高风亮节。淡泊明志。将竹子人格化,并作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具品格。所以,吟竹、咏竹在我国历史上是一种清高文雅、品位很高的文化现象。
历代名人咏竹百诗廊,精心收集了历代名人咏竹、赞竹、颂竹、叹竹的大量优美诗篇,展示给广大游客欣赏阅读,与游客共同分享。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主要围绕竹子的自然特性,抒发情感。以竹喻己,以诗言志;以竹喻事、以诗励人,清逸脱俗,淡泊名利。为了更好地提高竹海大观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文化品味、文化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研究竹子文化、弘扬竹子精神、传递竹子文明、继承竹子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特精选了历代名人咏竹百首诗,使广大游客在游览竹海大观风景旅游景区时,真切感受竹子的崇高风格。欣赏竹子的高雅风度,接受竹子的文化熏陶。希望游客在欣赏、品读中,思想得到启迪,心灵受到熏陶,品味得到提升,悟出人生真谛。
诗 文 摘 选
唐·虞世南《赋得临池竹》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指涟漪。
欲试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唐·李白·《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未曾听,凤曲应吹好。
不学蒲柳调,贞心常自保。 唐·白居易《酬元九对新裁竹有怀见寄》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
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
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
长欲在眼前,故裁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
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宋·王安石《华严寺此君亭咏竹》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兴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株根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元·宋无《题郑所南推蓬竹卷》
要写秋光写不成,愁凝苦竹淡烟横。
叶间尚有湘妃泪,滴作江南夜雨声。
宋·苏轼《竹阁》
海山兜率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
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
两丛恰是箫郎笔,十亩空怀渭上村。
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洁更无言。
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宋·苏轼《记岭南竹》
岭南人,当有愧于竹。 食者竹笋,
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焚者竹薪,
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
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宋·黄庭坚题子瞻《墨竹》
眼人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砍轮。
魏晋·《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唐·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孟浩然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