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成网友不满意老家现状:农村城市鸿沟难逾越

 晓苦 2011-01-31

    从城市到农村,到底有多远的距离?

  这一距离,不仅仅指空间,还指时间,特别是心理。时间累积下的心理距离,非一朝一夕所能企及。

  可以用于量化衡量的手段是调查,不可量化衡量的手段是思念。

  那么,这一切到底有多远呢?

  河南商报记者 肖风伟

  生活在城市,七成网友最牵挂农村

  在每个人心中,老家永远都是无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尽管相隔千山万水,纵然已在城市安下新家,但心中最向往的,还是那个贫寒却留下诸多美好记忆的家乡。

  参与河南商报调查的读者,75%来自农村,他们对农村老家的思念和关注,并未因为距离而消减。

  调查显示,21.05%的网友,经常在网络、新闻中,捕捉与老家有关的消息;56.89%网友表示,给老家的父母亲人打电话时,总会向他们打听老家的变化, 比如水泥路铺到家门口了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的事儿进展得如何了……

  在“你们村的村干部是什么样的人”的调查中,15.79%的网友认为,村干部不办实事,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10.53%的网友认为老家村干部欺下瞒上。认为老家村干部不错的网友,仅有5.26%。

  对于农村发展现状,八成网友不满意

  对于老家的发展现状,84.21%的网友表示不满意。

  “你眼中的农村,目前是什么样子?”在这项调查中,31.58%的网友选择“凋敝、落后、没有生气”,而认为老家发展“生机勃勃”的网友,只有5.26%。

  有一天,你老了,愿意回到老家生活吗?面对这样的提问,36.84%的网友表示愿意,毕竟叶落归根; 21.05%的网友称,城市已成为我的家,农村条件差,不愿再回去。

  对于农村的未来,31.58%的网友预测会“更加凋敝、落后”,52.63%的网友认为,未来会更加美好,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有5.26%的网友认为,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永远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近八成网友称,

  村里儿童跟爷奶生活

  记载着我们最美好、纯真年代的小学校园,是否还绿草如茵、花团锦簇?

  答案总让人沮丧。《中国在梁庄》一书中,作者梁鸿提到,自己曾就读的小学变成了养猪场。

  “你曾就读的小学,现在的状况如何?”在这个调查中,26.32%的网友表示,小学发展正常,10.52%的网友认为发展很好,21.05%的网友称,小学已面临撤并,另有42.11%的网友称已经撤并。

  我们当年经历的幸福童年,对于如今的多数农村儿童来说,也只是一种奢望。

  调查中,78.95%的网友表示,村里的儿童都跟着爷奶生活;31.58%的网友不看好留守儿童,认为隔代教育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只有15.79%的网友说, 大家都在本地就业,留守儿童很少。

   杨玉山和老伴膝下无子,养大的唯一亲侄子也去了新疆,20多年没回来过,只有侄媳妇回来看望过老人一次

                 滑县后五里屯村,几名村民围在一起烤火,他们在商量搬迁后咋生活

                   河南林州太行山深处,村民住在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用岩石搭建的房屋中

                              杀好鸡鱼,蒸好馒头,等待家人回家过年

                     十一假期,带着孩子回到老家,草木丛生,孩子很好奇

  我们已悄然长大,而承载着美好童年记忆的老家,如今却已面目全非。连日来,河南商报刊发的“老家”系列报道,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不少读者或来电或留言,讲述老家故事。

  今天,我们刊发部分读者、网友的来电、留言、供图,以及对他们的采访,向大家还原一个不同视角下的“老家”。

  河南商报记者 肖风伟 王向前 杨慧俊/文

  河南商报网友/图

  故事1

  村子消失,父母就会来城市了

  讲述者:“柳公” 河南商报论坛网友

  家乡:豫东

  “我想让老家的小村尽快消失。”河南商报论坛网友“柳公”语出惊人。

  他老家在豫东平原,村里不到200口人,村里小洋楼很多,楼内却空空荡荡。有钱的都在城里扎了根,留下的就是有点钱又不太多的人,或者不愿舍弃土地的人。

  “柳公”说,让父母来城里,他们不习惯。父亲说,住城里单元楼,就像住监狱。没办法,还得让他们去住村里的小屋。

  “如果城镇化步伐加快,老家的小村庄就会很快消失,父母就不会坚持不来城里了。”“柳公”说,这样,过年他就不用回老家,省去多少路途奔波,省去多少牵挂。

  故事2

  高速通了,回老家半天就能到

  讲述者:“一杯清茶” 河南商报论坛网友

  家乡:信阳商城长竹园乡

  交通变好了,回家便捷了这是大别山腹地网友“一杯清茶”最深的感受。

  “一杯清茶”说,打开河南地图,最南端就是他的家乡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

  第一次来郑州是在1998年,为上学而来。那时,到郑州没有高速公路,卧铺车在路上颠簸十来个小时才到目的地。感觉家乡离郑州很遥远,每次离家不亚于“出国”。

  如今,坐车回商城全程高速半天就能到。

  从县城到乡下老家的路也不赖。几年前,贯通河南、湖北的216省道从村子通过,开车从县城到家一个小时都不到。

  这些年,通讯也方便了,几年前,村里多了个移动信号塔,打手机不用再往山上跑。

  故事3

  乡下没污染,假期都在老家过

  讲述者:牛先生 郑州某单位保安

  家乡:巩义高山村

  牛先生,61岁,郑州某单位保安,老家在巩义市芝田镇高山村。

  每逢节假日,牛先生都会回老家住一段时间,他的感觉是,老家越来越好了。

  其实,牛先生5岁时就和家人搬到了郑州市。之后,牛先生一直在郑州工作、生活。

  但他对老家还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农村,可以吃没有农药的蔬菜,呼吸新鲜空气。”牛先生说,老家的窑洞一直保留着,有5间房子,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回去住几天。

  让他感动的是,这里依然民风淳朴。

  “回老家了,乡邻都让我去他们家菜地摘菜,不要钱。”牛先生说,相比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生活,他更珍惜这难得的乡村生活。

    4岁的王世攀在河南清丰县一所务工子女幼儿园上学,父母都在外打工,他由爷爷照看。在河南,像王世攀这样的留守儿童至少有300万,这个数字居全国之首。

    河南安阳县富家沟村被包围在几个大型化工厂中间,最近的一个化工厂,离村子的直线距离不足500米

                   新密市袁庄乡郭庄村,被村民们视为“地标”的百年古树,如今濒临死亡

  河南商报记者 肖风伟 王向前 杨慧俊

  故事4

  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

  讲述者:卢正西,32岁,河南豫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老家:淮阳县

  在河南商报系列报道刊发的第一天,卢律师就来电说:“我想和你们见面,我也在关注农村的情况。”

  因为常年在郑州学习工作,家人也多在外面,近两年,他已经很少回老家过年了,但他忘不了老家。

  那本是个美丽的地方,村庄不大,两三百人,村东和村西,各有一个大水坑。在他七八岁时,夏天他会和小朋友们一起下水捉鱼,冬天则踩着厚厚的冰层,哧溜哧溜滑冰。“可现在再回去,水干了,水坑快变成垃圾坑了。”

  他说,这些年村里人都到外面打工,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很没活力。“打工的村民长期不回家,种地是很遥远的事了,和上一辈人完全不一样。”

  故事5

  上树摸知了

  那种情景快绝迹了

  讲述者:黎峰,31岁,郑州教师

  老家:宝丰县八里营村

  黎峰说,他的老家在宝丰县,村里有两千多人。他小时,村民们虽然都很穷,可留在记忆中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村子周边是大树,大树中间有溪流。夏天的时候,树林里会聚集大群的人,乘凉,讲古老的故事,还有人上树摸知了。

  后来长大了,这种悠闲的情景越来越少了。到他上大学后,这种情景就算绝迹了。

  “村民们都开始抓经济,外出打工,村里一个闲人都碰不到了。”他说。还有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树被偷光了,水少,溪流干涸了。

  还有那田地。

  很多村民都把地承包给了其他村民,自己不图什么,只要承包者能给自己交上“公粮”就行了。他说:“那些年都流行一个观念,谁家种地多,不出去打工,就说明这个人没本事,家里生活一定不好。”

  故事6

  上至老人下至小孩

  人人都兴打麻将

  讲述者:廖先生,72岁,现居郑州

  老家:周口市太康县

  72岁的廖先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由于缺少娱乐,他农村老家现在盛行打麻将。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儿童,几乎人人都会。特别是临近新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赌得更大。廖先生对老家的下一代很是担忧,希望政府多想想办法,丰富村民的生活,将他们从赌桌上拉起来。

  (本版图片均由河南商报读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