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胀的中医辨证治疗

 sixi5998 2011-01-31
张晓伟(伊春市桃山林业局职工医院  黑龙江伊春  153000)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298-01  
【关键词】  中医   胃胀
        胃胀是因胃病日久,脾胃失健,或湿浊痰瘀内蕴,阻滞气机所致。以长期脘腹痞胀作痛、嘈杂,或有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病程长,呈慢性过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较多见。本文论述了胃胀在中医学方法中的治疗。
        1  寒食伤胃
        本证外感寒邪,过食生冷之物,导致寒凝于胃,胃中阳气不展,气机阻滞,胃失通降之职。症见胃脘暴痛且胀,痛势较急,胃中似冰,泛吐清水,得温则舒,舌苔白滑,脉弦迟。治则当以温胃散寒理气为法,可选食附理中汤(临床经验方)加味。方:香附15g,高良姜12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厚朴12g,木香10g,神曲15g,藿香10g,草寇10g,苍术12g,陈皮10g,砂仕10g,甘草6g。方析:香附、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党参、白术、茯苓甘温益脾,藿香、砂仕、厚朴、苍术、陈皮、草寇等芳香化浊,醒脾消痞满,神曲消食积,木香调理气滞,全方具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之功。
        2  肝胃不和
        因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本证常因情志所伤而诱发,证见胃脘胀满,气逆攻痛连胁,嗳气频频,得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降,方选加味逍遥散(临床经验方)。方: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2 g,当归10 g,茯苓10 g,白术10 g,薄荷10 g,甘草6 g,玄胡15 g,佛手10 g,川楝子10 g,旋复花12 g,香附12 g,木香10 g,陈皮10 g。方析:方中逍遥散舒肝解郁,金铃子散理气止痛,旋复花降逆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佛手、木香调理气滞,全方具舒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功。
        3  肝郁胃热
        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胃失传化之职,内生湿浊,郁而生热,热居胃腑。常因七情或饮食不慎而诱发,临证所见胃痛时轻时重,胃脘部灼热,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差、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治则泄肝清热和胃,方加味化肝煎(临床经验方)。方:青皮10 g,陈皮10 g,栀子10 g,丹皮15 g,白芍20 g,甘草6 g,香附12 g,玄胡15 g,川连3 g,木香10 g,金铃子10 g,浙贝10 g,瓦楞子15 g。方析:栀子清热解毒,导热下行,白芍、甘草、玄胡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理肝胃气机而止痛,浙贝、瓦楞子仿乌贝之意,木香理气滞,黄连专清中焦之湿热,丹皮、川楝清热舒肝,全方具舒肝气清胃热之功。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效更佳。
        4  脾虚胃寒
        本证素体脾胃阳气虚损,运化不及,寒浊内生,困阻脾胃之阳。常因饮冷感寒而复发,临床见胃中隐隐作痛纳食不化、上腹饱闷,不思食,恶冷喜热饮,得温痛缓时呕吐清水,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则:益气温中,散寒和胃,方选香砂理中汤加味。方:苏梗12 g,砂仕10 g,法半夏12 g,党参20 g,白术20 g,茯苓20 g,干姜10 g,甘草6 g,陈皮10 g,木香10 g,草寇10 g,厚朴12 g。方析:方中四君益气安中,干姜温中散寒暖胃,砂仕、厚朴、法半夏、干姜辛以散胃中寒气;苏梗、陈皮、草寇、木香调理脾胃气滞,全方具益气温中散寒和胃之功。
        5  气滞血瘀
        本证多见于胃脘痛日久不愈,气血滞而不通,胃以疼痛为主。痛而有定处,如针刺,胃脘饱闷似有物顶住之感,舌质青紫,脉细涩,当以理气化瘀止痛。方选金铃子散合膈下逐瘀汤。方:川楝子12g,玄胡15g,当归12 g,川芎10 g,白芍15 g,香附10 g,玄胡12 g,五灵脂15 g,甘草6 g,丹参30 g,陈皮10 g。方析:金铃子散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理气活血止痛,全方具有理气化瘀止痛之功。
        6  治疗
        6.1一般治疗:参照胃络痛、胃痞。
        6.2本病轻者无需特别治疗。上腹痛明显者给予抗酸或解痉治疗多数有效。低蛋白血症者可静脉滴注白蛋白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目前已证实激素对本病无效。对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及蛋白丧失严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7  辨证治疗
        7.1痰湿阻滞证
        证候:胃脘痞胀、疼痛,食少,呕恶,或泛吐痰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痰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平胃合二陈汤加减。陈皮10克,川朴10克,苍术12克,清半夏10克,炙甘草5克,苏梗10克,香附10克,砂仁4克(后下),生姜10克,大枣5枚。
        加减:胃脘痛甚者,或加玄胡12克、木香10克;脾虚泄泻者,加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炒扁豆40克,或以参苓白术散化裁。
        7.2湿热蕴脾证
        证候:胃脘痞胀、疼痛,嘈杂,恶心呕吐,纳少,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或见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健脾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黄连6克,黄芩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清半夏10克,白蔻仁4克,(后下),藿香10克,苏梗10克,郁金10克,生甘草6克。
        加减:兼浮肿者,加泽泻10克,车前子30克,猪苓10克。泛恶呕吐,加竹茹12克,芦根30克。
        7.3肝郁脾虚证
        证候:胃脘痞满胀痛,痛连两胁,情志抑郁或忿怒时则加重,嗳气,口苦,纳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不爽,下肢浮肿,舌淡苔薄,脉弦缓。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10克,白芍24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玄胡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食少纳差,加神曲10克、炒麦芽30克;肝郁化热,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
        7.4脾胃阳虚证
        证候: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补脾胃。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党参15克,生黄芪3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吴茱萸3克,木香10克,炙甘草6克,饴糖20克。.
        加减:下肢浮肿,加炮附子10克,桂枝易肉桂10克。或以实脾饮加减。
 

胃胀的中医治疗及预防

  • 来源:http://www. 编辑:上海明珠医院 时间:2010-03-26 10:59
    •   胃胀的别名是慢性肥厚性胃炎,从中医理论来讲,胃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影响到胃腑,使胃气不能正常和降,气机停滞于胃脘而形成的。胃胀病人感觉胃脘月真胀,外观又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临床表现。那么胃胀怎么治疗呢?下面上海明珠医院专家向我们介绍胃胀的中医治疗以及预防方法。

        中医治疗: 

        【中医】胃胀 ,病名。胀病之一。主证胀满、胃脘痛。《灵枢·胀论》:“胃胀者,胀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医醇剩义·胀》:“胃为水谷之腑,职司出纳。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胀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治宜平胃祛寒,用温中平胃散。 
      其他治疗:
       
        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解毒的功效,减轻精神压力;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胃动力。

        维生素B族: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改善睡眠。

        复合维生素片: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加以修复受损的组织;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

        急需营养重点补充,按标签注量的3倍服用,直到有关症状缓解为止:维生素C,维生素B族。

        正常需要基本营养补充,按标签注量服用:复合维生素片。

        胃胀预防:首先应注意戒掉对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的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采用气功等运动方式,通过腹呼吸以协调胃肠的运动,防止十二指肠液的返流,有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以防止本病的发生。保持精神舒畅,心情愉悦也是预防本病时应十分重视的。患有口腔、鼻腔或咽喉部慢性炎症者,除应积极治疗外,还应及时将分泌物咯出或从鼻孔搐出,切忌将分泌物吞咽下肚。并注意低盐饮食,以降低门静脉的压力,预防胃部瘀血,防止胃炎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