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对气温的“误读”

  2011-01-31
  天气预报说今天最高温度24℃,但是人们感觉非常闷热,甚至呼吸都“气短”。有时候天气预报说,今天最高温度24℃,居民感觉非常凉爽,甚至于感觉很凉。于是人们抱怨:“这天气预报,一点也不准,前天24℃,热得人喘不过气;今天也说24℃,冷得要穿毛背心。”
      其实天气预报没有错,而是人体“误解”了气温。
      人体对气温的感觉和空气的湿度紧密相关。空气中能够容纳多少水分,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分越多。空气中能够容纳水分达到极限量时的温度,称作“露点”,空气中水分超过这个极限量,多余的水分就会在花草和各种固体物体上凝结为“露水”。所以把温度达到“露点”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记作“相对湿度”100%。相对湿度越高,地面的水分越难于蒸发。人的皮肤有毛孔分泌汗液,通过汗液的蒸发可以调节体温。汗液蒸发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人体感觉空气很凉爽;当空气的湿度很大的时候,汗液蒸发很慢,吸收的热量很少,人就感觉周围比较热。江南地区,在梅雨季节,相对湿度可高达90%,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很大,人体的汗液蒸发非常困难,汗液对于体温的调节作用很小,于是人们就感觉很热。
      人体感觉的“最舒适温度”是14℃~26℃,“最舒适湿度”是相对湿度40%~70%。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天气预报是温度和相对湿度同时预报。因此人们应该把温度与相对湿度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地认为预报的温度准或不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