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论文:浅谈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2007年申报二级摄影师的论文)

 猪唛先生 2011-02-03
浅谈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广州市   番禺区   陈子峰

 

     

导言

 

本文所指摄影基础课程,是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门课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是着重于技能的培训,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突出摄影的技能特点,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就是“技能强化”。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达到专业摄影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一、引起学生对摄影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能创造奇迹;只要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就能还你一个惊喜的结果。一位教育家说过:“所谓课上得有乐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我对学生说:“要想摄影学得好,那你就把这门课程当作是一门‘玩意’,只要你觉得好玩,就会对它产生兴趣。艺术的起源就是‘玩意’”。 如何才能让学生觉得好玩?

1、学生青春爱美的天性和风光如画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很好的条件,让他们拍一些人像、风光的照片,尽快培养出他们对摄影的兴趣,又能让那些“零” 摄影知识的学生为专业摄影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2、除了数码相机外,学院装还备了一批35㎜机械单反机及各种焦距的镜头,还有一架4×5英寸单轨座机,让学生用这些相机装上黑白胶卷(片)拍摄,从中认识到专业“摄影”与一般“照相”的区别。

3、让学生体验暗房技术的神妙,他们会从亲手冲洗自己拍摄的胶卷、印放照片中获得乐趣

4、教师要对学生多指导、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创作激情,树立信心,成为摄影学习、创作不竭的动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活动、参观各种摄影作品展览。

    5、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提高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熏陶。熏陶是来经典名作,解读就是熏陶的内容与方式之一。向学生讲述这些优秀作品创作时的故事,使学生开阔视野。首先,让学生以各自的感受去阅读,对他们的看法要给予肯定及尊重;然后,才以“公式化”的分析去讲解作者构思,以及拍摄时,多种摄影因素的成功组合、技法的运用;最后,再陈述教师自己的体会。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对图片的审美感受,加深对摄影艺术的理解。

 

二、“教”与“学”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学质量,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具有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事业的激情,并且要具有高度责任感。否则,就没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教师。

摄影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强有力的课堂控制能力、充分的备课、过硬的实操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答案,而且在解释答案时必须有技术上的依据,例如:镜头上的光圈数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景深大小与光圈大小、焦距长短有关系?等等。绝不能用模棱两可或想当然的答案去搪塞学生,更不能以“你们不是研究相机制造的”来敷衍学生。否则,学生会打骨子里看不起教师,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摄影基础教育课程仍然是以传统摄影技术为主,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器材、拍摄技术、冲洗加工技术、摄影构图及技法等组成。而且,内容几乎都是以器材为主,往往超过篇幅的一半。很多内容都已经陈旧过时,而新的知识却层出不穷,但教材却是多年不变。因此,教师要随时对教案进行修正,适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删除陈旧的东西,订正修改讹误之处。

影像数字化正逐步成为主流,授课时渗入数字化摄影、电子暗房和多媒体编辑的知识,传统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摄影技术学习得更为扎实。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能动过程,是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迸发出学习热情与智慧潜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要过分强调摄影课程比其他学科更重要,摄影教育并不是孤立独行的,一定要与美术、艺术类学科及其他实际应用学科的结合,与社会全面接触,不要只局限于摄影本身。

拍摄和照片的制过程作应当占较多的课时,暗房、色彩、灯光的技术必须掌握。每个班的计划授课时数为54节,而实训课时数就占了当中的34节。因为是摄影基础教学,所以特别注重黑白暗房操作技术,占了整个课程的60%。提高对创作实践的要求,对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步骤。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直观的表达效果远胜于干巴巴地讲原理。与影视动漫专业的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制作动画课件。借助计算机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逼真地了解摄影各个环节的每一具体过程的细节。

以摄影机的工作过程为例:卷片上弦→按下快门→光圈收缩→反光镜上翻→快门开启→光路产生变化→快门关闭→曝光后光圈回复→反光镜下落。把整个过程形象、生动、逼真、完整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更透彻地了解摄影机拍摄原理。

4以实验室的方式进实践训练

整个实训过程都要按照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标准来进行。每完成一个课题,每人都要撰写一份《实训报告》,列明该课题在实训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到:

在拍摄阶段所使用的器材:相机、镜头、测光表感光胶片的种类、影室灯的型号及光的输出量、反光板的位置等,并且要绘画摄影布光图。

在底片冲洗阶段,具体到感光胶片的冲洗方式,显影的配方、温度、时间等。

照片印放阶段,所使用的放大机、放大镜头、黑白放大相纸种类、曝光量、显影的配方、药液温度浓度等。

最后,要求学生从课题实践中作出自我总结,发现当中的问题(技术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要认真批改,写上评语,指出存在问题,解决的方法。

5、从学生的作品中寻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公示全班作品,让学生都来充当“评委” 相互评品,把自己对每一张照片的看法、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都打印在稿纸上,不署名,上交教师。教师用23节课的时间,结合《实训报告》讲评作品,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

 

三、强调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

 

实训课程是体现摄影教育专业特点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后,都必须进行技术方面的实践,其教学方式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模式。摄影实验室包括摄影室、暗房和计算机操作室,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设施。学生对感光化学、光学物理学及电子影像技术的实际接触基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必须严按照标准的规程进行,拍摄时的测光和调焦、药液的配制、冲洗(包括相纸)时药液的浓度、温度和冲洗时间都有严格的标准,绝不允许那些“土”操作方法出现在实验室。

具体运用教学手段:

1、让学生正确理解调焦与曝光,如何做到调焦准确和曝光正确。

1)以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可以点着火来解释镜头的调焦原理。

2打比喻:光圈大小=水管直径的大小、快门速度=放水时间、底片=水盆。

推导出公式:光圈大小×快门时间=曝光量

 水管直径×放水时间=水出量

      结果:底片曝光正确=水盆恰当地装满水;底片曝光不足=水盆没有装满水;底片曝光过度=水盆的水溢出并淹了水盆。

2、引导学生以中学时代的化学知识来理解感光材料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光化学:红纸在长期的光照下会褪色,只不过比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性低而已。

中和反应:显影剂属于碱性,定影剂属于酸性。

化学材料的两重性:定影液既作为银盐的溶剂来使用,又起中和反应的作用。

3、必要时,适当做一些破坏性试验,如:拍摄时调焦不准确、曝光不正确;冲洗的温度和时间的配合不当;先定影后显影;超大倍率裁放照片等等。

强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摄影。摄影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严密的科学性是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技术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成败,绝不能存有“将错就错”、“歪打正着”的念头,任何环节的操作不当都会导致功败垂成,这也是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之处。

不要过分地依赖后期的制作技术,制作只是拍摄的完善和补充(特技除外)。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得好,才能获得一张完美的作品。否则,最终都是有瑕疵。

 

四、发挥学生的创意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潜意识里也具备了相当的艺术修养。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要激发和引导学生去用心思考,按课题去完成作业,这就是专业摄影区别于非专业摄影的根本所在,等同于在社会工作中按合同完成一项设计任务。这是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要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并重。“创意培养”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和训练创作意识,讲授“图形创意”、“创意摄影”等知识的过程中,创意基础和创意理论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连接,相互融合,配合“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环境透视”等课程,对学生美学综合素质的全面塑造。

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举例,多示范,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思考、勤观察、勤比较、勤学习的习惯,上课后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不断激发学生的技能表现欲望,逐步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训练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以直觉联系想象。高尔基说:“艺术直觉产生于贮存的印象。”创作思维往往是以艺术的直觉为先导,为引爆点,才能构思出美的艺术作品。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起点,激发创作思维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实训是培养学生把摄影技术与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融为一体的重要环节,运用创意理念和创新手法,与其他学科结合完成作业(即作品)。作品要表达出对美学、人文、历史的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去做一次作业,而是去学习如何构思、设计,选择最佳方案去完成一项创作。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谐统一,从中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即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以经典名作来体会照片制作的标准,让学生从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的相纸上的银颗粒上的黑、白、灰中感受色彩、光影的变化,用心灵去感受作品。再与相类似的素描作品作对比,看两者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挥“废照片”的余功,在上面进行“二次创作”:画面的重新裁剪、摄影角度的重新假设等等。

“利用技术的极点,发挥创意到极致”。利用每个技术方面的临界点做文章,如:不同速度的同步闪光形成的不同画面效果;感光材料的宽容度范围的两个极端;胶片的倒易率特性等等去进行创作。

面对数字化摄影汹涌的大潮,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当教导学生:科技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人的艺术思维绝不是象电脑、数字化技术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思维与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思维是向着自然、初始回归,是把任何时代都看作是同一时代。正如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尤素福·卡什的《怒吼的雄狮》、菲利普·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等不朽的名作,并不因年代的久远而黯然失色。今天的字化技术是可以模拟传统摄影的一部分,但绝不能替代全部,正如当年的摄影术不能取代绘画、彩色摄影并没有使白黑摄影消亡一样。传统是没有疆界,没有尽头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摄影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摄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以生活对摄影家世界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塑造为起点,以物理学、化学技术为基础,从按下快门、经冲洗、印放(或计算机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最后制作出照片。这一过程绝不是按下快门或印出照片就结束了,无论是传统暗房工艺,还是Photoshop技术,都是作为后期制作补充的手段。而学生对于来说,现阶段摄影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其中的一门课程而已。无论他们日后是否会成为一代摄影名家,一切都从现在的摄影基础学习开始。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去改进和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陈琳   《大学摄影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2] 刘兵   《如何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志趣》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3] 胡钢锋 《关于摄影教学管理的思考》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200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