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玉鱼说略 --中国期刊网

 围炉点雪 2011-02-05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文物修复部 杜树志 201306
        玉鱼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战国玉器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高峰,像出土的玉龙、玉虎、玉凤不计其数,但玉鱼的数量却很少,因此在研究时难度较大,本 文略说之。玉鱼,主要是佩饰,也有鱼形币等。程大昌记录到:“《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此外 也有作为殉葬品出现。“鱼”取“余”的谐音,“连年有余”作为成语,体现在玉鱼的吉祥图案中,也是以鲢鱼为主,寓意“连(鲢)年有余(鱼)”,而玉鱼的数 量在清代装饰上最多,战国时期的文化仍旧以“孔崩乐坏”为主导,这也是玉鱼数量较少的一个原因。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在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上拍得两枚玉鱼,经考证,是目前存世量极少的战国时期典型的鱼币(图1、图2)。

        

        图1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藏品,长49mm

       

        图2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藏品,长62.8mm
        鱼纹在仰绍文化的鱼纹彩陶盆上就出现了,表明有族氏以鱼为图腾,商周时期鱼纹主要体现在青铜酒器上,而且在琉璃阁商墓、妇好墓、辛村卫国墓中的考古中发 现,这时候已有了玉鱼随葬的风俗。战国不仅的鱼型题材还有铜鱼、陶鱼、木鱼等,还有鱼形铜币等。到了明清时期,鱼纹姿态万千,鱼器变化多端。
        依据资料显示[1],中国历代鱼形玉器呈如下基本态势:在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玉鱼数量不多,以浙江余杭反山墓出土的玉鱼、阜新胡头 沟墓地M1出土的绿松石雕鱼最有代表性,此时的玉鱼尚在朴实的模仿阶段,造型简练、抽象。到了青铜时代的商朝,琢玉技术大大发展,这个时代是玉鱼制作的高 峰期之一,像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益都苏埠屯殉葬墓、山东滕州前掌大墓葬等地出土的玉鱼都很有特点,造型上来说,鱼身较长,呈直条或狭长,有的弧度较大,体 扁平,分尾细长平直,常用阴刻弧线和直线表现鳞,少数有弧形鳞片,口部有孔。
        到了西周时期,玉鱼制作继续发展,北京昌平白浮墓、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甘肃灵台白草坡等西周遗址都有玉鱼出土,而且数量较大,造型也很有特点,和商代相 比,立体感更为凸显。宋朝玉鱼的数量、造型和品质都与前朝大大不同,像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的水晶质鱼、清宫旧藏宋代玉鱼是典型珍品,宋朝玉鱼造型动感 强劲,有莲花、水草等陪衬物。辽金和元代的民族特性决定了玉器的制作,随意豪放,有游牧生活气息,所以鱼形玉器很少。明清两代城市手工业发展迅速,玉鱼种 类繁多,鳜鱼、鲤鱼、鲶鱼是常见的鱼种,写实性和立体感更强。总的来说,玉鱼的发展轨迹是造型上逐渐由抽象夸张到写实,纹理更加精细化,逐渐从简练到繁复 [2]。
        相比前期周朝和后期宋朝,春秋战国两汉的玉鱼很少。根据现有资料,目前可见的战国玉鱼有湖北襄阳蔡坡战国墓鱼形饰一件、湖北临澧九里玉鱼一件、山东济南千 佛山战国墓出土玉鱼一件、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出土玉鱼两件、湖北陨县肖家河出土玉鱼一件、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玉鱼一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墓地出土玉鱼一 件、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河南南阳彭营砖瓦厂战国楚墓、陕西宝鸡福临堡东周墓、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等皆有鱼形玉器出土。
        战国时期的玉鱼造型生动,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丧葬用玉是主体。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候大量制造玉器,这时期的玉器风格细密婉约也有,粗犷豪放也有,佩带和 丧葬玉器极为精致,是我国玉器文化的一个高峰期。春秋早期的玉器,在器型图案上仍有西周玉器遗风,多用隐起或阴线刻的细密装饰,但从发展上,已经逐渐由平 面化、简约化,向立体化、繁复化方向演变,为战国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就整个战国时期来说,早期的玉器仍有一点春秋色彩,像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相对简约。等到战国的中期晚期,玉器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像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 的玉璜、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墓的玉桃形杯,体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沈福良认为[3],战国时期玉鱼纹饰异常精美,形态各异、雕工精细,较商、西周的造型有了 很大突破,鱼身常有卷云纹、蟠螭纹等复杂纹饰出现。
        目前收藏届和研究界对鱼币的存在持有肯定意见,郑家相在《贝币概说》描述:“渔民所用之货币,于贝货之外,更有所谓鱼币者,鱼币亦铜质,鱼形,一面平夷, 有首有尾,有目有鳞,如半爿之符鱼,大小不一……近在黄河沿岸,颇有出土,制作简单,每有一孔,以便穿贯。”多数鱼币正面鱼体铸工精细,以鱼头圆孔为睛, 鳞片变化丰富,这些在战国早期的玉鱼中有深刻体现,很多纹理和造型依然继承了青铜鱼币的流韵[4]。
        早在旧石器晚期,我们的祖先就使用玉石,一开始只是用它来加工其他物品,后来慢慢发展成装饰品,由于质地坚硬加工的难度较大,所以数量稀少,只有族长等才 有权利佩带,这种地位的象征又使它成为礼器和图腾,成为权力、财富、地位、神权的象征。到了商代晚期及至西周,这是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玉器社会生活的现 实作用减弱,但它在美饰、礼仪、祭祀、殓葬方面则具有重要作用。 
        战国两汉时期,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琢玉业的迅速发展,玉料的选用精益求精,铁质工具优于青铜器,玉料的硬度普遍提高,硬度较低的玉料如蛇纹石类材料 被淘汰,透闪石即昆仑山系玉料成为主流。战国玉器有了一些新的品种,如玉带钩、玉具剑饰物、玉礼器都已出现。战国玉鱼多采用上乘玉料,如细致光泽的新疆羊 脂玉,质地异常柔和;纹饰布局匀称,韵味十足。
        而之所以将战国玉器定为一个高峰时期模式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个是玉质的选材非常精良,像较多使用的和田籽玉,色泽晶莹光亮,质地温润滑腻;一个是琢玉技 艺令人叹为观止,轮廓线造型丰富多变,作为纹饰的阴阳线也和玉器本身结合的非常融洽,不过,根据已出土战国玉器考察,玉鱼在战国玉器的动物图案中非常不显 眼,而玉龙则数量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和战国诸侯急于称霸的心态相吻合,另外玉虎、玉凤的数量也很多,这些分别象征了可以征战四方的猛将、母仪天下的 皇后,这些形象和战国玉器的核心装饰功能是吻合的,玉鱼的数量不多不足为奇。还有一个原因是玉器的装饰范围从使用者到被装饰物都大大扩容,不仅是王侯将 相,一些商贾的生活器具和装饰品中,都有其踪迹;除了生活器具,一些武器也采用了玉饰,甚至还出现了祭玉。像玉具剑、玉标首和玉琫等等。总的来说,环璧类 较多,琼圭逐渐减少,礼玉逐步让位于佩饰玉。玉器的器形也从笨重向细巧、粗犷向纤丽转化。
        战国时期,政治诸侯争霸,东周王室和诸侯,佩挂玉饰,标榜自己是有德君子,“玉”就是最好的承载物[5],“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并以仁、义、忠、德等 观念比附在玉上,玉的五德、九德、十一德说甚是流行。《说文解字·玉部》说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伎,絮之方也。凡玉之属皆从玉。”中国古籍中有很关与玉的论述,比如《白虎通义》:“玉者, 德美之至也。”《群经平议·尔雅二》:“古人之词,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诗·大雅.民劳》:“玉,宝爱之意。”
        商代玉鱼大多直条形,制作粗糙体形也短,鱼眼微凸有光彩,纹饰多用阴刻直线,尾部尽头是刀形,能作为小刀使用,这也和当时社会的基本形态相适应[6]。周 代鱼身多弯形,口部上翘醇厚,鱼眼多为菱形,并多用双阴线重环纹眼。唐代玉鱼鱼鳞中间有细浅阴刻线,鱼体态丰满。宋鱼体形小,跳跃感强烈,尾上翘。清玉鱼 角的尾部两边分开,线条柔软,富有美感,玉料也精,纹饰繁缉,做工精良。
        战国玉器庄重肃穆的感觉越来越淡,装饰功能越来越强。战国玉器总的特点精美细腻、精雕细刻。较常见纹饰是谷纹和螭纹,战国时期出土的玉鱼也是以这几种纹为 主[7]。玉鱼身上谷纹主要是表面有弧形圆点,通常不是单个出现,排列成许多个,造型非常有序,较为悦目。谷纹是战国玉器上最流行的纹饰。另外,有的玉鱼 身上还有常的螭纹,它是龙纹前身,是四只脚,一条尾,似蜥蜴,螭纹多弯曲起伏,呈半圆形或圆形盘曲,所以也称蟠螭纹。其他还有蝌蚪纹、云纹、虺纹、蒲纹、 饕餮纹、弦纹、雷纹、圈纹等等。
        总的来说,战国玉鱼出土数量虽然稀少,但依然体现出了战国玉器的特点,质料、纹理、图案的艺术水平很高,随着战国出土文物的增加,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摄影 吴晓松)
参考文献:
[1]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2]李晓峰、伊沛扬,《济南千佛山战国墓》,《考古》1991年9期。见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斑斓璀璨——中国历代古玉纹饰图录》,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编印1989年。
[3]周南泉,《古代玉器系列讲座 秦代玉器初探(一) 》,《收藏家》2000年12期。
[4]杨进萍,《话说玉鱼》,《收藏家》2005年7期 。
[5]丁哲,《中国古代鱼形玉器的造型特征》,《收藏界》2010年5期。
[6]常素霞,《中国古代玉器图谱》,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7]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