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金出现今天这个拐点,犹如历史、任何企业和个人出现拐点一样,因素很多,是各种矛盾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不要把它归结为我来了以后怎么样,我不来它也会出现。”
“想改变一件事情必须先融于它,想了解一件事情必须先接受它,想领导大家走先让大家信任你,这种精神上的唤醒对矿工来说非常有必要,文化的感染对公司的控制远远大于权力。把束缚员工精神崛起的障碍全部打开,才会有一个企业的崛起。” ■人物简介 王建华,1956年2月生,山东潍坊人,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入党,曾任青州桑蚕育种场场长、党委委员(正县级),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经理、党委书记,省丝绸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现任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黄金协会会长。2000年5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纺织工业局授予“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08年获“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山东省劳模”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朱剑平 在2007年牛市的灿烂星空,山东黄金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从2004年上市至2006年底,山东黄金并没受到投资者过多的青睐。然而,从2007年开始,山东黄金的股价从当年1月4日以30.5元开盘,之后一路狂奔,气贯长虹,至2008年1月9日,创下了239元的最高。目前公司股价虽然也随着大市牛熊的转换在高位回落,但其在中报10转10转增后每股1.40元的业绩仍成为众所瞩目的对象。 而山东黄金的这一表现周期,恰与2006年3月来到山东黄金集团任职的王建华所推行的改革相吻合。作为山东黄金集团的董事长,王建华到任之后明确提出:“用两年半时间实现黄金矿山脱胎换骨的转变”,“争做全国第一”的战略目标。2006年,他将山东黄金全部推倒重来,矿山整合,一夜之间所有矿长全部下岗,除国资委任命的集团干部以外,全都重新竞聘。 但王建华对此表示:“山东黄金出现今天这个拐点,犹如历史、任何企业和个人出现拐点一样,因素很多,是各种矛盾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不要把它归结为我来了以后怎么样,我不来它也会出现。” 诚然,从宏观背景来看,通胀压力、美元贬值,是支持金价走强进而带动黄金生产企业效益大增的主题。但在国内黄金四强激烈的竞争中,山东黄金储量的大幅增长以及吨矿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却是众所公认的高效率。光大证券在2008年初给山东黄金题为“为有雄心多壮志”的研究报告内,表示“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我们看好公司最主要的理由”。 然而,当2006年底王建华率领着山东黄金高管层为定向增发与机构投资者沟通时,许多机构并不看好山东黄金。一些大的基金经理甚至表示只给他们30分钟的时间。遭到冷遇的王建华表示:“只需10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他说:“知道大包干是怎么回事吗?如果说以前山东黄金的体制是吃大锅饭,那么从今以后,山东黄金要实行大包干了!”…… 从那个时点,山东黄金耀眼的星程开始展开。王建华施了什么魔法,让一个企业能够很饱满地符合多数人的眼光?他何以有信心那样肯定地宣告山东黄金就要脱胎换骨? 著名“亏损企业家” 2006年3月,山东省委一纸任命,让王建华单枪匹马来到山东黄金集团。他介绍自己说:“我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著名亏损企业家’”。在来山东黄金集团之前,王建华任山东丝绸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山东丝绸总公司亏损严重,两年零八个月的任职,王建华将拥有76个子公司,3万职工的山东丝绸,改的只剩下2000多人,2万多职工转换身份,离开了这个曾一度辉煌的国有企业。 王建华说:“其实,我只有这一小段历史是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处理丝绸总公司这个特困企业的。除此之外,我绝大部分历史都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在任丝绸总经理之前,我管理的企业,都是丝绸系统内赢利大户。” 今年52岁的王建华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1974年,初中毕业下乡两年后,王建华被挑选到山东农业大学接受一年的财务培训。1983年,他被调入当时的省属企业――青州蚕种厂(广通集团),27岁就当上了代理厂长。踌躇满志的他首选从事的是蚕种化工制药,他们搞出中国第一个叶绿素铜钠盐车间,比较知名的广通叶绿素产品,洁银牙膏和两面针牙膏,也是与他们合作搞出来的。他任职的广通蚕种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蚕种集团。“那里掩埋了我很多的青春岁月。”王建华在那里任职13年,其中有11年该厂在丝绸系统里效益是最好的。1996年王建华又被选派到生丝出口全国第一,绸缎出口全国第二的山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2003年,当山东丝绸总公司这个计划经济时代曾一度辉煌的企业严重亏损时,王建华被调入任总经理。 小时候,王建华认为能够开苏联生产的火车头,那种过来时声音很小、很柔和的火车头,就是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如今,作为企业家的他,早已放弃了那个最高目标,而且,他认为,人生所谓的最高价值,在不同的年龄段常常变换不羁。犹如他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作为,比如,当他来到山东丝绸总公司,想的是如何把企业做没了。 山东丝绸的改制,是王建华一手推动的。他去之后测算了一下,这个企业,一年空耗1.8个亿,如果将其改制,1.8个亿够3万职工身份转换一年的费用。不改制,国有资产净损失,职工也得不到。 “邱吉尔之所以仗打的好,他用什么话鼓励了将士?他在总结战役时经常用的一句话:这个战役的胜利包含了某某战役的退却和失败。”王建华说:“这句话非常深刻。国家经济发展到一个战略调整期,国有企业需要在某些局部战略性退出,这其中就包括象山东丝绸总公司这样的企业。二战有很多将士在整个大的战役中去打不可能胜利的阻击,甚至为了全局打败仗,后成为二战功臣。同样,我在丝绸就不能只用企业利润表来体现成败。” 王建华在山东丝绸力求“打败仗”。他推动改制,亲手写出‘欢迎到丝绸总公司上访书’,盖上丝绸公司党委的章,很快印发给3万职工。他主动坐在了火山口上。他说:“改革首先要确保企业工人的补偿。国有资产是否流失要有人监管,但如果丝绸几万人没有补偿,也要有人监管。”当时王建华与一些思想不通的人谈话,一个月最多超过20余次。“如果工作做不好,就会埋下对社会,对党仇恨的种子。” 丝绸76个单位,2万多职工实现身份转换,没有一人越级上访,引起山东省委关注。但王建华认为:“没有使2万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才是真正的成功,而不是职工不上访就是成功。”王建华走后,山东丝绸总公司成为山东省属亏损企业中扭亏最好的。后来,山东省国资委文件里表示:对于承担战略性退出的干部应给予应有的社会尊重。 整改“暴政”风波 初到山东黄金,有人恭喜说:“王总,你总算跳出丝绸了。”从一个亏损企业到一个效益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王建华单枪匹马来山东黄金集团任职,他在为其进行的欢迎会上,当着上级主管领导在场,说:“到山东黄金来,既非我所求,更非我所愿。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真正的振兴,如果说只是经济上振兴,这未免忽略事实,首先应该是精神上的张扬。山东黄金员工应该在精神上崛起! 第一次到山东黄金集团的矿上去,给王建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看到的是一堆矿!同一个矿层、同一个矿种、同一性质的矿石,同一模式的采、选、冶,完全同质化的生产,却要分割成好几个单位,好几个矿,各有各的设备、仓库、后勤,一堆人围着一堆矿低效地生产。” 时移世易,到山东黄金的王建华想的当然不再是战略退出。他思考:一个国有企业最高层关注的点应该是什么?“高端站在什么位置上看问题,决定这个企业能走多远。”王建华到了山东黄金后,提出要“高处做高,低处做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