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战胜理财半途效应 让你从理财菜鸟变大鳄

 sai714 2011-02-09
       在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亿万富豪叫裴洛,他说:“这个世界上具有成功者特质的人,许多都是离成功只有百分之一的距离的时候就放弃了。真正能够长久处于顶峰的人,都是能够坚持到底的人。”


  我们通过探寻沃伦·巴菲特的创富历程就可以明白这一浅显的道理:巴菲特1982年以2.5亿美元进入福布斯排行榜,列82位,1993年以83亿美元首次问鼎世界首富,15年后2008年再次以620亿美元夺冠,足见巴菲特是真正久经考验的马拉松冠军!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大佬纷纷落马,但却给巴菲特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再过5年,巴菲特的资产很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一枝独秀。


  其实沃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是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其精髓就在于坚持、坚持、在坚持。他在谈到坚持对投资收益的重要性时是这样说的:“我们不会因为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改变我们的投资策略,总会有好的年份和不好的年份,那又怎么样,如果我找到一家很好的企业,美联储的主席说明年经济衰退要来了,我还是要买,对我们来说影响不大。”


  可见坚持长期投资和收益一般情况下是处于正相关的关系。举个例子可以佐证持续坚持对赚取财富有多重要,假如你能找到一个投资渠道,平均每年有16%的利息或投资收人,而你每个月都存200元到这个投资渠道中,意指每天都存6.66元,5年后,你会有19000元;10年后,你会有60000元;15年后,你会有150000元;20年后,你会超过350000元;25年后,你所拥有的总金额就是约100万元。


  而你所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只是每天存6.66元,持续25年不变,问题的关键是:你能每天做这么简单的事持续25年不变吗?你若能,那么要让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其实不是梦,投资将不是神话。


  稍微留意我们身边的许多投资者你不难发现,其实许多投资者最不缺乏的是所谓投资理念、理财规划、投资技巧,但现实情况是风风雨雨几十年,许多所谓的聪明投资者却在投资领域却收没有获取多少真金白银,为什么会存在此类现象呢?


  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部分投资人将长期投资的正确理念没有完全彻底的执行到位,也就是理财过程缺乏连续性,用一句现代流行的词汇来说就是没有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同时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许多人没有办法赚取大量的财富并非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做,而是他们不愿去拟订一个计划,而且让自己每天都持续地朝向这个计划迈进、永不放弃,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有N类因素,但笔者觉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投资者不容忽视的因素:“半途效应”所致,大部分投资者失败的原因在于心理学上的“半途效应’在作怪,也可以这么说,“半途效应”是投资者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现代管理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个体研究和分析表明,当人们追求一个目标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时候的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这样就容易导致半途而废,心理学上称之为半途效应。


  既然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如何去战胜理财上的半途效应呢?
       第一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开始。

  具体来说,投资者在制定理财目标需要把握“三性原则”。

  “现实性”是制定理财目标时需要具备的第一要素。理财专家们分析,无论什么样的目标,都要从自己现有的财务基础和能力出发,理财目标不宜制定得过高,脱离现实的目标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目标也就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比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月收入不足3000元,要想在一年之内实现拥有一套价值几千万元的别墅的目标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可是对于一位拥有百万家产,年入几十万的人来说,这样的目标就可能成为自己努力的动力。与之相反,过于保守的理财目标虽然容易实现,但是也让你失去了奋斗的方向,不经意之间你可能丧失了原本可以达到的更高水平。

  “具体性”是制定理财目标时需要具备的第二要素。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一些期望,但要想真正实现这些愿望,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目标具体地描述出来。像很多人都有成为“有车族”这个目标,但是如果你把成为有车族这个目标具体地描述为“在两年之内,购置一部15万元的家庭用车”,实现起来目的性就会更强。

  “合理性”是制定理财目标时需要具备的第三要素。这是对理财目标设置在定量上的限制。而这个限制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财务资源,包括现有的财务资源以及今后预期可以获得的财务资源,以及对待风险态度。在制定理财目标的时候,要确定一个积极并且合理的理财目标常常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一些长期的目标,因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要把握好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对于这一点,理财顾问的专业知识应该给客户适当的指导,帮助客户做好长期的理财目标。

  比如,很多人在制定退休的目标时常常是希望能够在退休的时候攒够100万元人民币。这样的目标对于上海地区近期要退休的家庭来说是不错的目标,但是如果现在一对30岁的夫妇制定的退休目标也是100万元人民币的话,就显然有问题了。因为到他们退休的年龄,100万元人民币肯定远远不能够满足他们生活的需要。
        第二步,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也就是说要善于将理财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

  很多投资大师和成功投资人士之所以在投资上做的风起云生,顺风顺水,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常人所没有的禀赋,而是在于他们能够善于将理财的宏伟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可度量的的小目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筹备自己养老金刻不容缓,要想在退休之后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及早建立起自己的养老账户。可是说归说,真正开始为自己的养老进行筹划的人并不多,养老筹集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人觉得养老是一件遥远的事情,而要想保证养老生活的品质需要的“天文数字”也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

  刘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按照于先生现在的收入水平,他依然觉得富裕养老离自己有点远。“尽管家庭月收入能够达到2万元,但是要想在退休前积累起近200万元的养老费用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遥不可及。”200万元的数字来自理财师根据于先生的养老需求所进行的测算。“要供房、要养车,要负担父母的一些费用,要为女儿的教育做一些计划……”刘先生列出的一长串单子,足以成为放弃养老筹划的理由。

  可是当理财师为刘先生制定出养老金筹备的定期定额投资计划时,结果显然让于先生吃了一惊。专业理财师告诉刘先生,如果从零开始的话,他每个月大约需要投入3400元的资金到自己的养老投资计划中去,以8%的年收益率来计算,20年后于先生退休的时候就可以达到200万元的养老储备。“和积攒下200万元的资金相比,3400元的月投入显然是容易实现的。”刘先生没有想到,原来把目标分解之后,做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我已经建立了定投的计划,为富裕养老而努力。”

  所以,如果你像刘先生那样,希望实现一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目标,不如去看看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途径可循,也许你会发现做起来并不那么难。
       第三步,克服现实享受观念,强化延迟享受意识,为未来储备更多的粮草和砝码。

  基金定投由于可以利用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将波动相对较大的投资变成安全性更高的投资,以不变应对市场难以预计的变化波动,最终获取长期稳健回报的一种“赖人投资和傻瓜投资法”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大部分投资者的青睐,但许多人却禁不住现实享受观念、证券市场的风雨飘摇、时间的磨砺却中途夭折,为什么呢?笔者觉得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这部分投资者不懂得或者不善于“延迟满足”,没有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享受,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延迟满足。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吃葡萄的文字,“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其实,后一种人往往不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们必须即刻体验满足和快乐,即使这样做会透支未来。生活中,有人喜欢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放到最后。这正如吃葡萄一样,先拣好的吃,但是甜美的葡萄总是消失得那么快,面对剩下酸涩的果实,先前的美好转眼间不知去向,面对必须解决问题也没了勇气和动力。不仅因为前面的“甜美”让眼前的这堆更加无法下咽,而且再也没有任何诱惑和奖励值得期待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们从快乐开始以痛苦结束,还会造成无尽的逃避和拖延。今天的甜葡萄吃完了,我们会找甜苹果、甜菠萝,甚至预支明天的或者讨借别人的,总之不要去面对残局就好。

  犹太人在美国亿万富翁中占到20%多的比例,其实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和他们善于理财、懂得延迟享乐的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拿犹太民族培养小孩子的财富观念可见一斑:在犹太人的市集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在出售自己用过的玩具,犹太人藉由这个方式训练孩子金钱观念。这些在市集卖玩具的犹太小孩必须舍弃旧玩具,才能换取金钱去买别的东西,就像棉花糖小孩必须忍耐十五分钟才能多吃一块棉花糖,他们学会先舍弃然后再获致更大的享乐。这就是犹太民族的成功之道。
        第四步,对投资目标定期检视和修正,做到顺势而为。

  主要是全球经济的周期性导致投资市场的波动性、金融工具创新速度加快、投资者收入变动及理财目标的变化等因素需要投资者对投资组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调整和修正。一般建议投资者6-12个月对自身的投资组合定期调整一次,但有也有其它专家认为该相对于自身的投资组合比例来调整。其实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投资人应将资产分配在不同性质的投资工具上,使投资风险最小化,并且随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做调整,更改投资组合或资产配置,以获取较稳健的投资收益。需要提醒投资人的是,定期调整投资组合的用意是让投资组合回复到原先所设定的投资分配比例,以符合当初所愿意承担的投资风险。所以就算是定期调整投资组合的方式可能会比买进并持有的方式得到较低的投资报酬率,但是别忘了,控制投资风险往往才是成功投资的关键。

  第五步,强化执行意识才能成正果。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对执行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微软在未来10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IBM分裁鲁·郭士纳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和管理者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明确的业务核心、卓越的执行力及优良的领导能力。

  实际上,在投资理财过程中,执行力又何尝不是关乎投资生死存亡的大事呢?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投资者,在股票模拟操作时,把握大势和技术操作都十分到位和娴熟,战果可圈可点;但一旦实际操刀,便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智力曲线一个劲儿地往下滑,完全进入大熊市状态,输得一塌糊涂,溃不成军。不难理解,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这类投资者在近距离的巨大盈亏面前,心理上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于是患得患失、乱了方寸,原先确定的盈利点、止损点和诸多投资思路被忘得一干二净,说穿了由于执行不力,最终导致战役性的失败。投资大师巴菲特告诫投资者,设立了止损点就必须执行,尤其是在刚买进就被套牢的情况下如果发现错了又不回避,等股价大跌40%~50%时,将更加得不偿失。由此,可以看出知易行难的程度。分析判断,纸上谈兵,容易;而执行力才是硬功夫,没有好的执行,就难有好的结果。面对今年震荡调整上下波动的证券投资环境,由于执行力不到位上下坐电梯的投资者还少吗?

  总而言之,实现人生的各项理财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可能要花掉整整一生的时间来完成,我们必须分阶段来逐步完成所确立的各个目标,然后围绕每一个具体的目标,制定详细的理财计划,使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行动的方向性,努力克服“半途效应”等人性弱点对投资带来的影响,最终实现家庭的财富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