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敲门砖”的由来

 快乐白水青山 2011-02-10
“敲门砖”的由来
典出明朝田艺蘅的《留青日札 非问事》: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明朝时,科举制度中规定了一种特殊的考试文体,名字叫八股文。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和字数限制。在这种考试中很难将考生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于是当时很多的考生便不再考虑实际的考试内容,专门在八股文的形式上下工夫,他们将八股文的套路练得很熟练,然后在考场上运用,若是没有考中,便称之为“撞太岁”,若是侥幸得中,便将其称为“敲门砖”。 后人自此便用“敲门砖”来表示想达到目的的手段或目的,目的达到后,便将其弃之不用。(摘编自《熟语典故》)
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