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色财气是指嗜酒、好色、贪财、逞气,为人生四戒。南朝范晔在《后汉书·杨秉传》中写道:“秉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元朝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酒生活;在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里,为了某种关系,为了某种目的,酒,在男人的生活总是不可否定的存在着,男人们已经习惯于在桌面上点着酒,然后在推杯换盏中想着各自的对策。"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杯一举,可以可以。"这类的酒令,被男人做为一种信条,用来敲打所有关闭着的或者虚掩着的门,而酒桌上被灌的主角,努力地凭借着自己拥有的一点点狡黠加上一点点的固执来减少酒的迷醉。
"酒,真不是个好东西,可是……"男人们按着酒醒后隐隐作痛的额头如是说。
色生活;男人总是有些好色的,只不过有些人是色在眼里,美女的回头率就是根据他们的回望来计算的,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远观而不亵玩是他们的坚持;有些人是色在心里,美女的评论多是来自他们没完没了的诉说,在偶而的夜里,也会梦到美女,田螺姑娘的传说是他们最大的盼望;而另外有些人却是色在手脚上,放肆地用手去触摸每一处可以亲近的肌肤,至于得到的是反击还是顺从,那是来自女人的报道了,这里就不再一一复述了(兽性暂且不提)
财生活:男人多半是想发财的,只不过各自对财的需求不同而已。或只是希望能保证日常的所需,或只是希望有笔小小的积蓄,或希望很有很有钱,可以由着性子挥霍,所以有的人满足于平凡的生活,有的人会再去做些职业外的活捞点外快,有的人实在也不知道有什么发财的路可以走了,便去买彩票,算计着每一个号可能出现的概率,也算计着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的概率。
"背!怎么那小子就中了奖"男人们狠狠地撕着彩票说道。
气生活;这气,有着不确定,便有着诸多的解释,一解为势,毕竟权势之争在中国流传了几千个春秋,且不说帝王将相在战场上的杀戮,便是这小街小巷的混混们没完没了的吵闹,也多是为了争那么个威风;二解为气度,无度不丈夫,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见男人,不管是小肚鸡肠还是宽宏大量,在人前人后,总还是要显示出几分有肚量才是。
太史公<<史记>>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利往。一来一往,足见利对人们的重要。说到利人们不仅会联想到财,获利聚财。有了财人们方能更好的生活,有了财方能满足人们其它的需求,酒足饭饱之余浮想联偏。饱暖思淫欲。说到淫,古人讲到淫者:过也,超过其度,称淫。并非现在人们将淫狭义的归结为色一类。欲:奢望。世上无如人欲险,人们欲望无穷,可怕,权、钱、名、利、酒、色、玩等。这一切都为欲之列,若加上一个贪字更可怕,人心不足蛇吞象。若不善加节制,放纵贪欲,最终必致玩火者自焚身败名裂。
大禹王治水安天下,大会九洲十二牧诸侯时仪狄进贡甘琳玉液,大禹王饮后郑重的讲道:此物爽口,使人迷,后世以此物亡国丧身者多矣。玉液琼浆为酒之始,当时将酒作为祭祀、礼仪之用。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裉其新,为财之初。从夏桀王日宠妹喜荒酒色。殷纣王酒池肉林,鹿台之造宠妲姬。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晋献公宠骊姬。吴王夫差宠西施。郑灵公愤“染指”之嫌。楚平王父纳子媳。卫懿公好鹤亡国。吕不韦聚天下之货。秦始皇威扫六国,建阿房宫,广纳天下美女财宝。秦汉之争人们又戏言楚霸王、汉王为虞姬之争。汉元帝怒斩画师。蜀汉先主为一时之愤,夷陵战败。秦王苻坚心雄万夫,泄一时之气淝水北败。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梁帝爱书,国书皆毁。隋炀帝下扬州,建迷楼。开元天子,三千宠爱集一身,玉楼宴罢醉和春,君王从此不早朝,安史大乱苍慌西奔。权倾天下,财穷天下鱼朝恩,倾刻不复。南唐后主凤楼龙阁,作臣俘。宋徽宗力建艮岳,父子北虏。元顺帝沉迷酒色,天下大乱,身亡大漠。刘瑾、魏忠贤之流,贪婪成性,草草而没。冲发一怒为红颜吴三桂。财聚天下,贪得无厌,白绫自裁和珅。不顾天下安危,大修颐和园慈禧太后,灰飞烟灭。纵览这些名冠古今,风流当时的君王、将相、富商、大贾灭国丧家,身首异处者,莫不由于酒气财色,贪恋太过,最终遗笑后人。前人哀之而不鉴之,后来者重蹈覆辙,后人复哀之惜之,可见酒气财色对人之误。
说道气、酒、财、色,我禁不住想起当日在故乡时听老人们讲道“酒气财色四堵墙,人人都在墙内藏,跳出墙外是神仙,跳不出墙外多悲伤”。当时听了很好奇,却大摇其头,不明白。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才有新思,尤其时至今日,一个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报纸、电视等媒体信息频频出现,总统、大员、富商、大亨、因财因色纷纷落马。甚至身首异处云云。言者一付悲天悯人之音,听着莫不由衷长叹,讥讽。老人们又讲道“酒是穿肠之毒,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之根,色是刮骨金刀。无酒不成礼仪,无财不成大千,无气皆被人欺,无色路断人稀”。讲完这些还讲道,蓝川先生、牛兆廉--牛才子的话“房为招牌,地为累,自古金钱催命鬼”大自然所生万物,人们所廪之性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都包含着两层意思。过度与适度的问题。人们谈及尧舜揖让三杯酒,让天下如同饮三杯酒一般,礼仪之属,若过量贪杯必致消沉其中,误事伤身以至言语无状乱喧哗、灭国亡家皆有它。气者:孟子有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孙武子有言“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气大伤身,心平气和多春风,为一时之快,使气斗狠。凭一时冲动,妄动无名之火,轻者悔恨终身,重者遗恨千古。财者:通易天下,取之有道。若贪践敛成性、肆无忌惮,最终为财而死。曹雪芹先生有言“终朝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眼闭了”。人们常提到一个无知者若拥有财富其后果令人可怕。色者:刮骨金刀。大千世界,生息繁衍息息相关。所谓食色,性也。岂可贪之,夫伤身累体莫不由此。更有甚者,大打出手,以致兵戎相加,遗笑天下,悔之不迭。
酒、气、财、色,人们须隅难隔。善处者,为益非浅。滥用者,遗害无穷。古往今来为人所讥者、所叹者无过财色。放纵财色,必致酒、气。酒、气、财、色如影随形,亦味贪滥,放任形骸。最终悔之不已,更有甚者身败名销,锒铛入狱,身首异处,流为笑资。有人形容;乍一见之,寝食难安,辗转难眠,以身犯险,最终想拔出来,为时已晚。珍惜生命,珍爱自身,善加节欲,勿贪勿滥,慎而慎之,更好生活,岂不乐哉。
“酒色财气”是人生闯祸的四大理由。
气:
莫使强梁逞技能,挥拳捋袖弄精神。
一时怒发无名穴,到头忧煎祸及身。
莫太过,免灾屯。劝君凡事放宽情。
合撒手时须撒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气有正邪之分,正气宜养,邪气宜消。正气利国利民,也利己,这道理早被孟轲、文天祥和陈毅等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说得很透彻了。当代中国时时有“新正气歌”。只说袁隆平争气吧。1999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博士预言:“到了下个世纪中叶,将没有哪个国家能养活中国人,包括中国人自己。”袁隆平听了,沛然而生正气,说:“这是耸人听闻,蛊惑人心!中国水稻产量增长速度可以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中国可以养活自己!”他说到做到,到今年,他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大面积平均亩产已经达到807公斤了,比1999年的平均亩产翻了一番。刚气不怒,人类尊严之气充塞天地之间,获得世界赞美,还获得美国“菲因斯特饥饿奖”。
反过来说邪气。官欲、酒欲、色欲、财欲各专一欲,而邪气却种类繁杂、变化无穷。不但七情六欲都能生邪气,祸人害己,霸气、恶气、匪气、贼气、鬼气杀人如灭蚁,就是一种糊里糊涂的无名之气,也祸己杀人。2000年8月以来,山西夏县唐回村,不明不白地死了4个人,竟是72岁的原本安分守己、为人厚道、对革命有功的三等乙级残废军人投毒,毒杀的是他的妻子和亲家夫妇。案破后,村民困惑,公安民警也百思不得其解。邪气一生,正气即衰,神迷心乱,无目的杀人。这邪气之害比贪财渔色如何?
气是什么?《孟子·公孙丑》中说是“气者身之充也”,《淮南子》中说是“气者生之充也”。这就是说,气是充满全身和整个生命过程的活力。尽管具体内涵孟轲也说“难言”,但从其论述中推测,是把生理性的体气和心理性的意气结合在一起的“物质—精神”同一体。现代科学家实验证实,人一生气,就产生毒素,血液变紫。罗贯中笔下的孔明就善于用这“气式武器”,气死周瑜,又气死王朗,还给司马懿送女人衣裳气他出战。可见自生邪气,不仅是自作孽不可活,还可以被人利用把自己置于死地。
邪气不治,危害无穷,因邪气而导致的一般命案和恶性命案时有发生。北京,大学毕业生何永新见陈某穿戴不俗,生气,将人勒死。呼和浩特马志军唾人一口,引发灭门大祸。某长途汽车司机,在家和妻子生气,晚开车一小时,又受到乘客怨骂,火气攻心,把说了几句顺气话的老人及其小孙子逼下车去解手,突然载着满车乘客撞向深沟……
邪气该怎么治呢?癞蛤蟆好生气,对它说气死你,气死你,它就气得崩破肚子。人人修养品质,有了司马仲达的气度,大概就不轻易生气了。至于用孔明战法“气”人,根据《宪法》第83条和《刑法》第246条,气疯、气傻或气死人是犯法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在我的一篇文章中,一个朋友跟的帖中写道:“酒是好东西,古人不是把'酒色财气’相提并论的吗?”看到她的这个提示,让我想起来写这篇文章。
酒色财气:旧时以此为人生四戒(酒、色、贪、嗔)。泛指各种不良品德、习气。出自:元·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酒色财气”,细想起来,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四件事情,而且谁都会遇上。这四个字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说法不一,各持已见。就像一个问题的若干个答案一样,有这样说的,也有那样说的。说它是褒义的,有诗为证:“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发奋,无气国无生机。”说它是贬义的,也有俗语为凭:“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不管这些诗和俗语对它们的解释正确与否,凡事只要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也是人们所需要的。
酒
酒是杜康名传流,能和万事解千愁。
成事坏事皆因酒,洞宾醉倒岳阳楼。
李白贪酒江心死,刘伶大醉卧荒丘。
盘古至今流于世,酒迷真性不回头。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好酒,高兴时要喝酒,那酒是“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请你干一杯”的酣畅;忧伤时要喝酒,那是因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一种人生感慨;作诗时要喝酒,不然怎么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妙传颂?分别的时候要喝酒,与好友握别时说一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讲述着别离时的牵挂;思念的时候要喝酒,举起杯来吟诵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诉说着人间与广寒的相思;就是今天到歌厅找小姐也要喝上一杯,还要唱上一首“来啊来个酒啊,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边唱边舞,尽享着人生的潇洒。总之,想喝酒不需要任何理由。
其实,酒是一种好东西,酒能使消沉的人振奋,也能使振奋的人消沉,能给人带来情绪的高潮,也能使人沮丧的哭泣。酒也能使人袒露内心世界。因此古人说“世路难行钱作马,愁城欲破酒为军”。喝酒在我们的习惯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了。中国的酒文化,内涵可是非常丰富的了。喝不同的酒要用不同的杯,与不同地区的朋友喝酒,有着各种不同的劝酒方式。豪爽的男人喝它个“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娇媚的女人也喝得“暖酒温茶多意趣,诠诗品画自沉迷。”纵观看来,人生幸事,无酒不畅!正是:无酒不成礼仪。
反过来说,酒又是穿肠毒药。酒极则乱,乐极生悲。古往今来,因醉酒而坏大事者,屡见不鲜。古有商朝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终因贪酒恋色而丢掉天下,命丧朝歌;而今,有多少领导也在酒海中渎职枉法。俗话说: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明星酒后驾车,一命乌乎都有也大有人在。
色
色是浮云百宝妆,贪恋娇娥不久长。
董卓贪色长安死,吕布贪色下沛亡。
纣王贪色江山失,幽王宠褒把命丧。
世人都把美色爱,袖里藏刀暗损伤。
好色,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词组,更是红尘中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男女。俗话说:王母娘娘不好色,九天仙女何处而来?没有色的存在,这个世界也变成黑暗的灰色世界了。美色本身没有错,色,是一道美丽诉风景。好色本身也没有错,美丽的事物谁不爱呢?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丽诗句,多么正常,多么美好啊!好的方式,好的程度,可以让“好色”成为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不危害社会、不危害他人、不危害自己的前提下,“好色”是没有错误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会杀人呢?
有许多人指责和痛斥美好的“好色”,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不是不能好色,是要把握一个度。男人“好色”,是男人的自身本色、生理本色、英雄本色的统一。所以说,男人“好色”不是罪。女人“好色”,也给男人制定了更高的做人标准,那就是不要拖沓自己,想成为女人的偶像或者知己,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故而说,女人“好色”不为过。男人可以“爱江山更爱美人”,女人为何不能“爱江山更有、爱帅哥”呢?色是一种美好,所以古人说:“无色路断人稀”。
相对来讲,色也是刮骨钢刀。因色的过度,也引发出许多亡国的故事。后汉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因迷恋女色,竟被王司徒巧使美人计而害。太平天国义军首领刘宗敏,因抢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而招致义军失败。今有因交了个情妇而走上断头台的成克杰。
财
财是世上养命根,白银催动黑人心。
人为财死累世有,父子兄弟亲朋分。
邓通铸钱终饿死,石崇豪富范丹贫。
劝君莫贪无义财,下山猛虎能杀人。
财,是指人所拥有的生活资料的总和。中国人创造了财神,把一个叫赵公明的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供奉于心灵深处,都在自己的心中企盼着财神能保佑自己财源广进。对财富的不断追求、广泛占有,是人的本性,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舍弃生命去挣钱,正如古人所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到今天也特别适用,因为在今天这个经济社会里,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人们都在为钱而起早贪黑的忙碌着。
君子爱财乃人之本性,无可厚非,光明正大。取之有道,“道”乃正道或邪道,既是法规,也是良心。挣钱要走正道,古人云: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取利大丈夫。理性地赚钱,做财中的君子。不要让“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中的“外财”,把求财心切的你推下无底的罪恶深渊。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就如赵本山在小品《心病》中所说的,“人生啊!那个小匣才是人最终的归宿。”钱不怕多,多多益善,这有错吗?没错,无财民不发奋,因为财是希望。
钱的谐音是欠,它具有永远欠缺的特点。在钱多多益善的同时,财也是下山猛虎。为钱而图财害命者,从古到今都大有人在。古有“和申跌倒,嘉庆吃饱”的贪污之王和申,今有聚敛不义之财靠非法走私的湛江特大走私案的主角,他们最终都是死于财的手里,是财这只猛虎让他们最终送命。细想起来,人的一生不能只为了钱活着。试想,钱财与性命,孰轻孰重?
气
气是心中火一盆,惹祸根苗要记真。
霸王别姬自刎死,周瑜因气亡了身。
三寸真气丹田守,长生延年可修心。
劝君莫动无名火,百忍成金为圣人。
气,是气势、气魄、气质、气度、气概、气节、骨气的总和。这些褒义中的气,是国家立国之本,也是人生立世的根本,少不得。少了这些正气,就会被人欺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所以,也就有了“无气国无生机”的诗句。
相对而论,那就是“气是惹祸根苗”了。因生气而丧命的也不少,诸葛亮不就是用三条妙计气死了周瑜吗?人生在世千万别生气,气坏身体没人替。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对不顺心的事和人不能发脾气,冷静的去面对。人如果能做到心志苦,意趣乐,气度宏,言动谨慎,那么气就不会惹人了。
说了这么多,实际“酒色财气”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但世人还都离不开它们。好酒,别沉溺于美酒之中,饮酒不醉最为高;近色,别为色深度迷惑,见色不迷是英豪;敛财,不要去为财死,世财不义切莫取;有气,不要度量狭小,和气忍让气自消。凡事勿过,好事太过必为殃。
【酒色财气】 ( jiǔ sè cái qì )
解 释 指嗜酒、好色、贪财、逞气为人生四戒。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秉传》:“秉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元·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用 法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16章:“他们要是高了兴,要是~顺了心。”
近义词 酒色之徒
【酒色财气歌】
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只要你能跳过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酒是断肠的毒药,色是惹祸的根苗。
财是下山的猛虎,气是杀人的钢刀。
酒无不成礼仪,色无路静人稀,
财无不成世界,气无反被人欺。
饮酒不醉尚为高,近色不乱乃英豪。
无义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
相传苏东坡有一日于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便挥毫题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来: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往墙里藏。
谁能跳出墙垛外,
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诗”即度和道:
饮酒不醉最为高,
见色不迷是英豪。
世财不义切莫取,
和气忍让气自消。
后来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酒色财气诗”颇感新鲜。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绝,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诗。这首诗把人们恐惧“酒色财气”与国民生计联系起来,给“酒色财气诗”添上了积极向上的色彩。
世上无酒不成礼,
人间无色路人稀。
民为财富才发奋,
国有朝气方生机。
王安石不愧为推行新法有独创的宰相,一绝“酒色财气诗”引来了神宗皇帝的诗兴。当即,神宗皇帝吟道:
酒助礼乐社稷康,
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国家盛,
气凝大宋如朝阳。
酒是穿肠毒药,
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惹祸根苗;
气是无烟火炮
喝酒不醉最为高,
见色不迷失英豪,
有气不生是好汉,
遇财不取祸自消
酒色财气四堵墙,
多少迷人里边藏。
愿我跳出迷墙外,
自是逍遥快乐长。
无酒不成宴席,
无色路上人希。
无财谁肯早起?
无气反被人欺。
【扩展阅读】
北宋大相国寺 的"酒色财气诗"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住持和尚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
东坡就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新题有了元的诗一首。其诗云: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东坡见诗写得颇有哲理,但觉得四大皆空,禅味太浓,既然人世间离不开酒色财气,是躲也躲不开的事,那为何不能来个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问题的关键不是掌握一个“度”吗。于是,就在了元题诗右侧题上《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其诗云: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题毕,把笔一掷,乘着醉意,就离开了禅房。
翌日,宋神宗赵顼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亦来到大相国寺休闲,宋神宗看了佛印与东坡的题诗,饶有风趣。于是就笑着对王安石说:“爱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应命,略一沉吟,即挥笔在佛印题诗左侧题《亦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其诗云: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王安石真不愧为大政治家、大改革家,以诗人的慧眼,跳出了前人的窠臼,巧妙地将酒色财气与国家社稷、人民生计结合起来,把人们恐惧的酒色财气赋予新的勃勃生机和喜庆色彩。宋神宗深为赞赏,乘兴也和诗一首,其诗云: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君臣在大相国寺以酒色财气为题,先后和诗,各抒己见,别有一番情趣,自此被传为千古佳话。只可惜,大相国寺那堵粉墙上所题的君臣和唱墨宝早已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