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大精深的少林禅与武

 光力量 2011-02-13
提起“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那神奇的少林武功、那精彩的功夫表演和武侠小说甚至影视剧里把她作为武林泰斗的种种形象。可是今天,我要重点给大家介绍的,是少林寺真真正正的镇寺之宝、少林寺第一绝技、少林寺得以千年不衰的真正奥秘。她不是那宏伟的古迹建筑、不是那高深的武学秘籍、也不是千年流传的历史传说,而是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到目前为止仍然有着重大积极意义、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在艺术领域,一个人只会画画乃是小技,因为比绘画高一层的是书法,比书法更高一层的是文学;比文学更高的,是富有哲理性的音乐。至此仍非大道,更上一层的,是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那么,少林与禅的关系到底怎样?什么是禅?禅与现实社会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印度高僧鸠摩罗什称为“思维修”、西天取经的玄奘叫它“静虑”,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解释为“生活”、而少林寺今天的方丈永信大师却一语道破了禅的现实意义,认为禅即智慧。简单来讲,就是改造思想、自我修养的意思,不注重念经拜佛、也不提倡研究佛法,只要心中能够明心见性,便是证到了无上佛法,这种以坐禅苦心练性为方式修佛的教派即禅宗。可见,禅是一种在认识上、作用上以及对它的修持上都在不断变化的文化,显得高深莫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佛教才有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全是错~~~”的缘由。咱们不妨先把这些暂时搁置一边,先从禅的本源开始,让我们一层一层来揭开禅的神秘面纱吧!

根据有关佛经记载:佛祖释伽牟尼在一次灵山法会上讲经说法,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没有用任何语言,而是手持一支曼佗罗花“拈花示众”,众多弟子迷茫难懂,只有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与佛祖心心相印。佛祖释伽牟尼于是说:“我有万千法藏、无上心法,皆付诸摩诃迦叶。”从此,迦叶就成了以“心悟”为特点的佛教宗派---禅宗的首创者。不过,这时候的禅,是古印度的旧禅,讲究苦坐修心,以期心中毫无杂念而达到一心向佛的目的。到了北魏时期,由于得到皇帝的推崇,佛教在中原一带得到了空前昌盛的发展局面,许多印度高僧纷纷来中国传教,其中就有一位后来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叫达摩,是佛教第二十八代弟子。来到中国以后,达摩先在南京和梁武帝会面,由于两个人对佛教的认识和态度差别较大,话不投机,达摩就渡江北上,来到了嵩山脚下的少林寺。不过,当时达摩所持的思想学说确实有些超前,许多人不认可他的观点。达摩就在寺院后面的山洞中一人默默坐禅苦修,同时,他也在考虑着怎样把禅学的精髓在中国发扬光大的问题。九年下来,他终于明白了,在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的国度,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一种外来文化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并且不断吸收时代新型要素,才能够很好地扎根、繁殖乃至开花结果。于是,一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最具备中国特色的宗派、影响力最大的宗派---禅宗就在嵩山脚下的少林寺诞生了,少林寺因此成为了中国禅宗无可争议的祖庭,在佛教界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说实话,达摩所创建的禅宗,并没有脱离多少印度苦禅的影子,还不具备现代禅宗的主要特色。但是,他是第一个把中国文化纳植于印度佛学中的巨人,他的思路,为以后禅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后世继承禅宗思想、发展禅宗精神、改革禅宗方向都奠定了坚固的基石。以至到了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才提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时期的禅,已经从迦叶的苦禅、达摩的“不说法,不持律”、唯求心印得佛发展到了不需讲究形式、不需讲究目的,甚至不需讲究求佛。只要你心中平静,这一刻,你就是佛了。

由此看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禅宗发展到六祖慧能以后,已经完全脱离了印度佛学的痕迹,成为完全中国化的宗教文化。由此,禅宗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衷爱。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在禅宗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在历史舞台上的面容,在中国的宗教界乃至文化界,不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常让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倍受关注。

首先,少林寺的和尚练武。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出家人隐于山林之中,与世无争,他们为什么要舞枪弄棒、争胜夺强呢?

其实,少林武术原本出自于禅,禅是本质而武是其附着。僧人们为悟得心法,要不断净心坐禅,也就是在内心深处打扫卫生。由于长时间打坐,身体不免疲倦,起来后就挥胳膊抬腿活动筋骨。加上当时山林之中人烟稀少,不断有野兽出没,他们为对付野兽的侵袭,仿照野兽出没奔跑的形象创造出了“八段锦”“象形拳”等套路,这与华佗的“五禽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这样,少林武功慢慢发展起来,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然而,少林僧众练武,却不“唯武是举”。目前在登封市的百余家武校中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新生入校,首先受到的教育就是“未练武,先练性;未修武,先修德”。很多游客到了当地,在惊叹这里蓬勃的武术教育同时,也难以压抑自己的担心:习武之人这么多,会不会给当地治安带来隐患呢?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修习少林武术的人,都深得禅学精神的熏陶,绝大多数不仅不会以武欺人,反而会用他们的所学报效社会,造福广大人民。现在,很多武校都自发组织了义务巡逻队,在护林防火、搜救游客、宣传法律、社会治安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在少林寺内部,更是把禅宗这一大乘佛教宗派提出的“先人后己”精神发挥地淋漓尽致。唐朝初年,少林僧众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而洛阳的王世充横征暴敛、奴役人民。为解救广大劳动人民,尽早结束战争,他们当机立断,派出精兵协助李世民夺取了洛阳城,避免了百姓更大的伤亡。元代,福裕和尚为减少蒙古族和中原汉族人民的摩擦,就任元世祖的国师,多次建议忽必烈减少杀戮,进行融合的民族政策。明朝时期,倭寇频繁在我沿海一带作乱,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月空和尚、小山禅师先后数次带领僧兵远赴江南对倭寇作战,其中小山禅师三次挂帅;月空和尚带领的三十多名武僧为营救被海盗掠去的老百姓,明知是陷阱也义无返顾,结果全部壮烈牺牲。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盗匪横行,为保一方平安,少林僧众主动担负起维护当地治安的职责,派出高僧担任政府的治安职员,以自己的牺牲和损失换回了当地百姓的和平。所有这些,都来自他们取大义而为的禅学理念,是真正禅学思想的杰出表现。

少林僧众深深知道,习武之人,更多地面对刀光剑影、更多地面临生死考验,正是禅宗的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乘精神影响着他们在一次次的抉择前,欣然接受的世俗的偏见和生命价值的洗礼。禅,说白了,就是让你在心底拥有最伟大的善。其他的,都可以抛开。

目前,少林僧众还在另一领域开拓着、丰富着禅宗文化的内涵。前两年,素喜大师的寿塔上刻上了飞机、火车、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在一次登封市政府的表彰大会上,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得到了市政府奖励的一辆轿车。同时,释永信也得到了许多诸如“佛门CEO”、“穿着袈裟的董事长”、“不安分的出家人”等褒贬不一的称号。的确,在少林寺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远远突破了世俗中对佛教寺院的一般理解。他们拥有了自己的产业、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建起了自己的网站;出入乘坐小轿车,通讯用上了MSN;频繁接触媒体、和政要往来沟通。所有这些,不免让很多人觉得少林寺越来越“时代”了。其实,这也正是少林禅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历史的渊源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禅宗从慧能之后就不太讲究苦修坐禅,而是提倡在现实生活中发扬禅积极意义的一面。现在的少林寺,是当地的利税大户,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非典时期、抗洪时期以及印度洋海啸等情况下,少林寺每次都毫不犹豫拿出不菲的款项进行捐助。目前,少林寺还抚养着几十位贫孤儿童,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地成长。少林寺还恢复了固有的少林药局,利用千年历代高僧学习中医的宝贵遗产为百姓服务。这不都是禅所提倡的不拘形式、百法并施、唯求真心的大善精神吗?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就是这样的吧!

现在,咱们再来说一说什么是现代意义的禅吧。通过以上少林寺僧众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

一、              禅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禅不提倡躲避于山林静修,因为那对社会无一利益。真正的禅是要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善心,而将之发扬光大,做到先人后己乃至无己的状态。

二、              禅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历史的。禅自达摩以来就没有停下她发展的脚步,而是不断地结合社会现状调整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禅,我们不要一味地以旧眼光去看待她,而是要拉紧她的手,一起步入更美好的明天。

三、              禅是不讲究形式、甚至是不讲究固定内容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修持。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少林僧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说法;正因为这样,他们练武时可以把拂尘、念珠、木鱼甚至扫帚当作兵器;才有了行商济世;才有了释永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为国家大政方针献言献策。

综上所述,做为一个普通人、一个生活在世俗中的人,我们应该怎样领悟禅、怎样去修禅呢?很简单,你在家,孝敬父母是禅;在单位,你敬业爱岗是禅;在社会,你和睦邻居是禅……受到了委屈、误解尽快忘掉;看到有人需要就尽全力帮助一下……一句话,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时刻把她放入和谐的环境中,以平静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你不仅是在修禅,长此下去,按照我对佛的理解,你就是大菩萨、你就是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