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穴应用及临床治验 --中国期刊网-

 Budiye 2011-02-13

原穴应用及临床治验

www.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1-1-13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0年第12期供稿文/张丽杰
[导读]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张丽杰四平市梨树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 梨树136500)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2-0106-02
        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义。原气,又称元气,真气,真气之气。“原气”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发源于肾间命门,藏于脐下丹田,但又必须依赖后天之精气的不断滋养,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它通过三焦通达全身,所有的脏腑经络必须要得到原气,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脏腑经络之气的产生也要根于原气的滋养温煦。因此,原气的充沛是脏腑筋络功能旺盛的前提,是身体健康少病的原因。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损伤原气,或久病而后天失于濡养,则体弱多病。
        临床上在本脏腑发生病变时,多反映在相应的原穴上。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之说。因此,各种内伤杂病,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疗。在具体的应用上,可与某些特定穴配合使用,其方法如下:
        1 脏腑原穴相配
        为五脏原穴与六腑穴上下的配穴法。使用于内脏有病而症状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病变。从部位上讲,内为阴,外为阳。阴经经穴主治偏重内脏疾患,阳经经穴主治偏重于体表器官疾患,在内脏有病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情况下,取阴经原穴的同时需要配以阳经原穴以增强疗效。其配穴原则是: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取上下肢相应,是阴阳经同气相求之意。例如治疗眩晕:
        患者,女,62岁,干部,2004年5月14日初诊。病史:患者争吵后,突感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心悸,烦躁,不能站立。查病人面色赤红,双目紧闭,手足痉挛,汗出,头痛及巅顶为主。血压185/110mmHg,舌淡红苔白,脉弦数。辩证: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缓急止痛。急取太冲、合谷、用泻法。进针5min后,患者自诉头晕、头痛减轻、目可睁开,继续留针,隔5min行针1次。30min后,血压降140/90mmHg,患者诉头痛已除,略有些头晕,余症消失。嘱患者服用降压药以巩固疗效。体会: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者因暴怒引发肝阳,上扰清窍,发为眩晕头痛。取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平肝熄风,疏肝理气;手阴阳大肠经原穴合谷,清热祛风,开窍醒志,二穴相配,又名四关,共奏平熄肝风、活血通络、调和阴阳之效,使诸症消失。
        2 原络相配
        可分为表里原络相配及同经络相配,是取同一上肢或同一下肢的原络相配的方法,表里经原络相配,适用于某些经有病,兼有表经或里经的病症;具体方法是;某经的病症,先取该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有关表里经的络穴为辅,原为主,络为客,故又称之为主客原络配穴法。如手厥阴心包经发病,出现心悸、怔忡等手厥阴心包经病候,可取心包经原穴大陵为主,辅以心包经络穴内关为客。例如治疗心悸:
        患者,女,62岁。1993年10月9日初诊。病史:平素体虚,因情绪激动突感心悸、胸闷、气短、汗出、乏力,刻诊:心率180次/min,律齐,面色苍白,手足冰冷,舌淡红,苔白,脉细数。诊断:阵发性心动过速。辩证:心血不足。治则:养血安神。取大陵透内关,用补法。进针2min后,患者诉心悸、胸闷好转。5min后,心率90次/min。留针20min,诸症均除。体会:心悸属中医‘怔忡’范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凡因脏腑虚损的病理改变累及心而致心气血不足时均可出现。心主神志,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发怔忡。此病例取手厥阴心包经之原穴大陵,络穴内关。心包是心之外膜,络是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取该经之原穴大陵,可调畅心络,安心神;内关在治疗心经的病变方面有重要作用,“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实则心痛,虚则烦心”,取络穴内关既可宁心安神,又可理气散滞,加强通畅心络的作用,两穴相配,共奏活血通脉。宁心安神之效。
        3 原俞相配
        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原穴与相应的背穴相配。这是取原穴与俞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疗效的一种配法对阴性病症(包括里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如取背部胆俞穴与胆经原穴丘墟治疗胆胀等。例如治疗胆胀:
        患者,男,36岁。患者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而来诊,自诉疼痛呈绞痛样,恶心欲吐,家属代诉患者或翻滚嚎叫,或蜷缩于床,或疼痛若失。冷汗淋漓。查右肋下有压痛,无腹肌紧张、双侧胆俞穴压痛明显,舌苔白腻,脉弦。腹部B超提示胆石症,证属肝郁气滞。取穴:丘墟、胆俞。先取远端丘墟穴,再取背部胆俞穴,患者立即感到钻顶样疼痛有所减轻,遂强刺激,每5min行针1次,留针1h.出针后,患者自诉已无明显不适,后用上法连续针刺3天,未再发作。  
        4 原合相配
        可分为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等多种形式。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里)原穴配以阳经(表)的合穴或下合穴。如脾胃失和所至的恶心、呕吐、腹胀,可取脾经原穴太白,配胃经合穴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此为表里双治之法。而同经原合相配如手阳明大肠经原合各配穴曲池,为双调气血,清理上焦,善治头目疼痛、牙龈肿痛。例如治呃逆:
        患者,男,48岁。2004年6月18日初诊。病史:久服甲硝唑近1个月,胃中胀满不适,食谷不化,复因暴食引起呃逆。曾服用阿托品,均未见效。来诊时已连续呃逆7天,呃声不断,胃中胀满,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大便不成形。查:病人面色萎黄,呃声低沉,舌边有齿痕,苔白,脉缓。诊断:呃逆。辩证:脾胃失和。治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取穴:太白、足三里。太白用补法,足三里平补平泻。5min后,患者诉胃中胀满感减轻。留针30min后,患者胃中堵胀感明显好转,呃逆间隔时间延长,已能连续说出整句话。第2天复诊时诉晨起已能少量进食,未呕吐,继用上法制疗5次后,呃逆痊愈,胃胀感消失。体会:呃逆的病因多种多样,此患者由于药物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复因暴食伤胃,致脾胃失和,上胃动膈,发为呃逆。取脾之原穴太白理气健脾,助脾气之运化;胃之合穴足三里,调理胃气,降逆止呃,二穴相配,共奏理气、和胃、止呃之功。
        总之,原穴的配伍是以原穴相配合相应的特定穴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选穴少、见效快的特点,对于治疗急、重症、效果肯定,并且主治范围十分广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