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Air(2010 秋)评测不久前才见识了 MacBook Air 的开机速度,但是赢在起跑点,就能顺利跑到终点吗?11.6 寸的 MacBook Air 是否有带来啥惊喜呢?完整的评测内容,请各位在跳转后收看啰! 硬件设计 ![]() 外观上面,13.3" MBA 跟前代相比,大小差没多少,厚度也略薄一点点,不过稍微方正的周身加上切蛋糕更好用的边缘设计,都让他给人一种比前代来的更小的错觉,另一个改变就是将触控板也换成了大玻璃多点触控板;不过也有些组件在新版的 MBA 上面消失,包括屏幕的光感应组件以及键盘的背光,前者问题不大,毕竟使用者或许更能够掌握自己需要的屏幕亮度,后者就有点麻烦了,一旦在低光源、黑压压的环境中使用 MBA,就很难去辨识哪颗按键是哪颗(练盲打吧!) 如果说 11.6 寸的版本因为内部空间实在不多,而必须将键盘背光拿掉,那还说的过去,可是连 13.3 寸的 MBA 也没有,就让人感到有点不(能谅)解,毕竟前一代都做到的东西,相当多组件也都是缩小小的新版 13.3" MBA,没能纳入键盘背光着实是让人感到相当失望;除了少了背光、屏幕光感应之外(当然还有厚度、I/O 等等),新版 MBA 跟其它也是以一体成型铝壳打造的 MBs 们并没有啥太大的差异,简单说可以看出来是减肥太成功的纸片人兄弟,键盘跟触控板的使用感觉上也跟其它人没啥差别。 硬件规格 / 屏幕 ![]() I/O 方面,13.3 寸多了 SD 卡槽,而其它部份都差不多,包括两个 USB 埠(同时是放在两边,不会让两个 USB 装置卡在一起)、MagSafe、Mini DisPlayPort 等,网络的部份,受限于以太网络孔的缺乏、不想花钱买 USB 转接头等因素,透过 WiFi 上网大概是最好的办法了;内部的一些重要组件,从电池、内存(RAM)到 SSD,都不是能够让使用者能够轻易自行更换的东西,RAM 更是焊死在逻辑板上,SSD 也有特殊的连接接口。 屏幕方面,13.3 寸的分辨率为 1440 x 900(跟目前 15" 的 MacBook Pro 一样),镜面外加 LED 背光,11.6 寸则为 1366 x 768,一样是闪闪动人的镜面加上 LED 背光;而在 11.6 寸 MBA 上头用了 1366 x 768 这样的分辨率,则会让屏幕上面显示的东西略小,不过除非真的有视力上的问题,否则也不难去适应;至于屏幕本身来说,两台的视角都不错广,同时色彩的重现也都是相当出色,另一个比较让人惊讶的点,是说苹果似乎有在新版 MBA 上面用了新的镜面涂料,让屏幕跟 MBP 相比时,看起来比较没有那么闪,看上去的感觉跟旧版 MBs、MBA 比较接近,色调上也偏紫一点;另外输出显示的部份,以 Mini DisplayPort 输出,最高可以支持到 2560 x 1600。 效能 / 续航力 ![]() 事实上,部份数据来说,13.3 寸的 MBA 甚至可以紧紧跟在低阶的 13.3 寸 MBP(2.4GHz Core 2 Duo CPU + GeForce 320M GPU + 一般 HDD);游戏方面,以 Portal 在 13.3 寸 MBA 上面测试,结果大概是在 30-60fps 跑,虽然跟其它人相比不怎样,但是已经算是超越了原先的预期,同时游戏才刚载入没多久,风扇就开始转了,虽然风扇的声音不是很大,但是跟日常使用相比,大概可以听到这家伙在哀鸣。
如果使用者没打算用 MBA 来玩 HD 影片剪辑、最新版的 Quake,那目前看上去 MBA 应该还算能够符合需求,牺牲效能来延长使用时间,也算是能够被部份使用者所接受。 所以说续航力的部份,实际上如何呢?11.6 寸的部份,在单一次完整充电、没有很操的状况下(WiFi 上网、看 Flash 影片、屏幕背光全开)大概是有到六个小时,如果又拿来进行一些比较耗电的工作,则大概可以撑到官方说法的五个小时(实际上是四个小时多);13.3 寸方面,一般使用下为 7.5 小时,一旦操起来(狂放影片),大概是六个小时左右。 结论 ![]() 但就 11.6 寸来说,目前看来很难把他当作主要工具机使用,他可以当作枕边玩物、配电视、短期旅行等来使用,不过却难以撼动其它主流笔电(Mac 的话就是 MBP)在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最后论是否需要 MBA 的话,如果对于品牌有一定的坚持,那当然就没得选,不过要是不坚持用水果,那市面上同等级(论 11 寸附近)还有一大票好用的笔电可选,一如 Lenovo ThinkPad Edge 11、Alienware M11x、Inspiron M101z.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