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官务必“清慎勤”

 我爱历史书 2011-02-14

为官务必清慎勤”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清官。虽然他们在封建官僚队伍中属凤毛麟角,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清慎勤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政治家把作为为官箴言。把这三个字联系在一起的是晋武帝司马炎。据西晋李秉《家诫》载,司马炎对大臣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由于此三字富有哲理和警示作用,后来便成为为官者第一箴言,且屡被后人提及。
     宋人吕本中《官箴》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明人《功过格辑要》卷十五载:操持不外清、慎、勤三字。清者大节,慎者无误,勤则能理,昔人所谓三字符也。取全条而熟玩之,有贵其刚毅无私者,亦由清而致;有贵其谦抑不肆者,亦由慎而致;有贵其关防不漏者,亦由勤而致,则斯三言可以该矣。舍此三言,其亦何能为政哉?清朝康熙皇帝更是经常亲书清慎勤三字,刻石赐内外大臣,用以激励官吏约束自己。
     对把清慎勤作为为官箴言,清人方大湜解释说:晋司马炎居官三字诀,曰清,曰慎,曰勤。真西山先生云,士大夫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三字之中,自以清为第一要义。官若不清,虽有他美,不得谓之好官。然廉而不慎,则动静云为,必多疏略;廉而不勤,则政事纷繁,必多废弛,仍不得谓之好官。方大湜对清慎勤先后次序和相互联系的论述,可谓精辟、透彻。
     说白了,就是不贪,为官清廉,此乃为官者的本分,是起码的为官道德。正如包拯所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就是要谨慎,一言一行都应谦虚谨慎,善始善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是不懒,兢兢业业,勤于政务。政不勤则百事殆。为官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只能是昏官、庸官。
     历史上,恪守清慎勤的清官很多。比如,范仲淹、包拯、苏东坡、于谦、海瑞、于成龙……可谓代不乏人。倘在此类清官中选出更优者,则非诸葛亮莫属。其:在任蜀丞相时,他向刘后主自报家产: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身为丞相,位高权重,但他一贯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其:一心谋国,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清慎勤,奠定了诸葛亮作为清官的思想基础。
     崇敬清官、痛恨贪官,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代清官固然不可与当今党员领导干部同日而语,但我们不应低估古代崇廉鄙贪的思想意义和政治价值。清慎勤的为官箴言,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是留给今人的宝贵政治遗产,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
     古人云:清慎勤,三岁孩子道得,八十岁老翁做不尽。为官者要真正践行此三字,必须付出终身的努力。如今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贪官,不乏贫寒少年、勤奋青年、辉煌中年,最后却落得个悲惨晚年,有的甚至性命不保。这种人若能知道并奉行清慎勤,又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