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兴寺公元621年,李靖奉命征伐割据湘北,湖南的梁王肖铣,驻军醴陵西山,其妻红拂随往。后来,李靖成了唐朝的开国功臣,不幸的是,红拂在醴陵染病而亡,李靖选择了山环水绕,风景优美的西山安葬了她,并且修建了靖兴寺,募僧守护。
靖兴寺因醴陵西山又名“净兴山”而得名,即仙岳山北延至界围岩一带。峰岭连绵直逼渌江江岸,林木葱郁,山色青黛如画屏。相传唐初开国名将卫国公李靖,奉命征伐南方割据势力梁王萧铣,统兵越岭桂(南岭、桂林),曾驻军醴陵西山,石壁上摩刻过李靖画像,故后人改山名“净兴”为“靖兴”以为纪念。惜石像不存。又传李靖出征,爱姬红拂曾随军从行,侍佐军幕。不幸在醴陵染病不起亡故于军营。李靖痛失知己,悲惜红颜。选西山风水佳绝林壑优美之地,建墓安葬红拂,并修建寺院,募请僧人守护。即后人所称的“靖兴寺”,又叫“李卫公祠”。 靖兴寺初为佛寺,内有大铁佛一尊,历代香火钟鼓不绝。县志曾载“相传醴陵屡遭兵燹,惟靖兴寺、金华观无恙。”金华观在城西又名“火宫殿”,今已不存。清道光间出任过渌江书院山长的湘潭副贡王继之,曾为靖兴寺题联:“英雄暂住亦留名,千百年此地布金,共仰神灯佛火;豪杰挺生须立志,二三子他山攻玉,好听暮鼓晨钟。”渌江书院原在醴陵城东,道光九年(1829)始迁移西山,曾改拓寺址为斋舍,移建祠寺于书院前左阜。所以今天的靖兴寺,实际上是道光九年所迁移复建。后因生员就读增加者日众,又改寺舍增“日新”、“又新”二斋,以供学子藏修进业。清末,庙宇改为学堂,靖兴寺的铁佛被移置城区城隍庙,暮鼓晨钟,渺不复存。1986年,政府拨款予以重修,1988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文人或在渌江书院讲学者,为靖兴寺赋联题诗不少。明正德举人丁淑就有诗一首题为《靖兴寺》极具特色: 偶陪星履步晴峦,倒听疏钟度石栏。 薄暮江空渔响断,隔溪风细竹声寒。 波涵渌浦源头远,玉种蓝田地步宽。 佳句不须红袖拂,风云千载护岩端。
醴陵历史上的七座书院 醴陵历来重视文教,在历史上,自南宋至清代,相继办起七所书院。随着书院的兴盛,醴陵一时文风蔚起,学术气氛十分浓厚,成为江南的文化中心之一。但是,醴陵人在科举场上并不顺利,自隋朝至清末整个科举时代,醴陵只有进士40人,举人217人,贡士393人,没有出过一个状元,成为醴陵人永远的遗憾。 醴陵最早的书院是莱山书院。莱山书院始建于宋朝,地址在古莱山,就是现在八步桥乡枫树桥村的癞子山。创办人就是和朱熹同时代的吕东莱。朱熹评价“足以为范”。乡人羡慕他的才学,相继登门就教,东莱先生就在讲学之地建起莱山书院。明正德二年改为东莱书院。现在渌江书院山门对联中的“道接东莱”就是指秉承东莱书院流传的理学正统学术理论。 宋代“朱张会讲”期间,朱熹多次到醴陵讲学。和醴陵大儒吕祖嫌相交深厚,两人一同研读注解二程的学说,撰写出理学巨著《近思录》。醴陵人仰慕二人才学,为纪念两位理学大师共同著书这段盛事,建起《近思书院》,地址就在朱子祠旁边,现在的醴陵一中校园内青云山上。 宋乾道年间,朱熹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从福州途径醴陵上任,邀请他的学生醴陵贡生黎贵臣(字昭文)到岳麓书院讲学。后来,黎贵臣回到醴陵,就在居住的城南玉屏山建起“昭文书院”。 宋醇佑年间,醴陵人还在西山将有西山书院,就是现在渌江书院的前身。 明朝,醴陵人在江东坊建有江东书院,地址就是现在的江源小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东堡人彭之冕捐资对书院进行修缮,在院前建起一座大观塔,也就是现在的财源塔。 明代另一座书院和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名儒、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守仁有关。明正德二年(1507),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任途经醴陵留宿泗洲寺,曾作七律《过泗洲寺》:“风雨偏从险道当,泥深没马陷车厢。虚传鸟道通巴蜀,岂必羊肠在太行。远道渐看连暝色,晚霞会喜见朝阳,水南昏黑投僧寺,还理羲编坐夜长”。诗句反映其身处险恶仕途中的郁愤心情,却又企盼东山再起的愿望。三年后,刘瑾伏诛,王守仁奉诏还京途中,仍住泗洲寺,但是心态截然不同,又题诗一首《重过泗洲寺》:“渌水西头泗洲寺,今过转眼又三年。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不似前。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王守仁两次客寓醴陵,先后在泗洲寺和靖兴寺旁的渌江书院讲学,留有《过靖兴寺》诗二首。其一“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磬来。已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庭藏日月,潭穴隐风雷。欲寻兴废迹,荒碣满蒿莱。” 其二“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王守仁复出后,后官至兵部尚书,死后谥文成。嘉靖二十三年(1544),王守仁门生,名学者邹守益来醴,在泗洲寺右首金华观(又名火宫殿,后被拆除改建为市糖果糕点厂)讲学。二年后,著名学者罗洪先也到泗洲寺讲学。崇祯六年(1633),知县朱三才在城北文昌阁旁建超然书院,以纪念这位理学大师。清康熙六年(1667),改名文成书院。 醴陵书院之中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渌江书院。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地址在城东青云山学宫旧址(今一中校园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迁建于西山今址。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院前有千年古樟,右下方有泉水清澈见底,水味甘甜,饮后精神振奋、焕然一新,称为“洗心泉”。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分别祭祀南宋三位醴陵籍名臣和唐将李靖,书院鼎盛时期,均辟为斋舍。院内正中为讲堂,祀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右边有一排清代考棚,考棚前院保存着国民党元老于佑仁书写的“宁太一纪念碑”(此碑原来立于太一墓旁,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后由教师进修学校找回,暂立于此。)左侧为斋堂。民国,书院被改为学堂。1979年,创立醴陵教师进修学校,至今进行教学活动。书院从创立至今,历时两百五十余年,是湘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书院。 渌江书院继承宋明理学道统,为振兴醴陵文教作出巨大贡献。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治国治军人才,其中杰出代表有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南社创始人之一傅雄湘,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和领导人李立三、左权、程潜、陈明仁等。也算是弥补了状元洲无状元的遗憾吧。 2007年12月1日 位于醴陵市郊渌水西岸的西山,始建于唐。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记,唐大将军李靖曾在西山驻兵,石壁上曾刻有李靖像,西山故又名靖兴山。据唐张说《虬髯传》、民国《醴陵县志》载,
红拂女夜奔李靖,后随李靖征战平桂岭,驻军醴陵,染疾而亡,葬西山。李靖置寺募僧守护,即靖兴寺。沿山径而上,有渌江书院、宋名臣祠、古井洗心泉、红拂墓、金牛洞,马蹄石、五老峰、锯钱石、佛字石、水帘洞等名胜,历为醴陵风景游览区。清道光九年(1829),知县陈心炳迁建渌江书院于靖兴寺右侧,以寺为斋舍,另建新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 6l平方米,前为正厅,后为住房。寺内原有一大铁佛,后移置城隍庙。明代著名道士袁明空,曾住靖兴寺,募资倡修。1984年当地政府拨款修葺靖兴寺,湖南省政协主席程星龄为其题写了寺名。1985年定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故事之二――太师府红拂夜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