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意识的美丽流动
那个美丽娴静的女孩,有一天在城隅约我相会。我满怀喜悦赶赴城隅,但是,姑娘隐藏起来不露面,我焦急地徘徊,又是挠头,又是顾盼。那个漂亮娴静的姑娘,赠送我华美的彤管。彤管真是好看啊,我的心情像花儿般盛开。我心爱的姑娘从田野采到象征爱情的嫩茅草赠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特殊,因为是心爱的人送给我,它就是世上最美的茅草啊。
男主人公想象女孩主动邀约相会,然而,“爱而不见”的场景突现,映射出其潜意识里的担心与猜疑。“搔首踟蹰”的细节折射出他担心女孩并未有意于他,一切仅是他单相思的焦虑。这种焦虑很快切换成甜蜜的图景:女孩又是赠彤管,又是送茅草。男主人公的兴奋、高兴之情像一朵花,由含苞待放转向盛情绽放。
嬉戏:挑逗的别样情趣
娴静漂亮的女孩,约好了与男孩在幽僻的城角楼见面。男孩欢天喜地地来到约会地,女孩故意躲藏起来。这意外的变化让男孩挠头徘徊,心急焦躁。正当他不知所措之际,姑娘突然出现,献上表白情意的彤管和茅草。男孩先前的焦虑融化,快乐像涓涓细流于心底流淌。他借物赞人,也向女孩表露自己的爱慕之情。
因为女孩子的挑逗,男孩的心理经历了美好的期待、不明所以的焦虑、峰回路转的惊喜和两情相悦的陶醉4个阶段。
回忆:爽约的甜蜜慰藉
男孩兴致勃勃地来到女孩约定的地点约会。遗憾的是,那个爱他的姑娘因故并未出现。她是有事缠身不能赴约,抑或是父母反对?他焦急地走来走去,猜不透答案。他想起了往昔女孩送他彤管的美妙时刻,送他定情物茅草的幸福场景。回想到这些甜蜜往事,他释然,爽约仅是意外,她怎么可能会变心呢?
在这里,《静女》可以解读为一个现实与回忆交错的故事。它借助男主人公心理的时空转换,回溯男、女主人公相知、相爱的恋爱经历。男主人公赴约,女主人公“爱而不见”。这是男主人公后面记忆链接和心理转换的基础。之后,男主人公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了两人的相知阶段——女主人公送他表达情意的彤管。接着,记忆转化为两人的相爱阶段——女主人公送上象征爱恋的茅草。男主人公的心理在现实与回忆中交织,于抑扬之中显示错落起伏之美,故事情节也凸现出跌宕回环之韵。
《静女》男主人公心理的不同解读所构建的故事大异其趣,充分显示了古典文学作品包孕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元素和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涵咏之,深味之,拓展之,别有一番美趣。

美丽文静的姑娘,
和我在城角相约。
可她偏要躲藏要我寻找,
让人搔首难以捉摸。
文静的姑娘多么漂亮,
她将一只彤管赠我。
彤管鲜艳有光,
姑娘的美丽更让人喜悦。
放牧时她采下嫩生生的白茅,
多么美妙多么奇异。
白茅啊,不是你样子美妙,
美人所赠,让我倍加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