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开发区资源配置及产业成长模式研究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08日 |
作者:中华论文中心 作者:谢群 |
建立和发展高新区是世界各国推动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形式和成功尝试。自1951年美国斯坦福研究园成立以来,全世界现有各类高新区800多个,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80%以上。实践表明,基于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和产业成长模式是世界众多运行成功高新区的共同突出特征。这种集群化特征体现在: (一)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美国硅谷以半导体工业集群而闻名天下;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内聚集了大量电子生产企业和相关的科研开发和销售公司,现已成为英国乃至欧洲的电子工业生产基地;中国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是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硬件加工基地;印度的班加罗尔科技园区主要集中研究和生产计算机软件,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计算机软件加工和出口基地;芬兰的赫尔辛基高新区主要从事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的研究与生产;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高新区主要从事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软件的研究与生产。 (二)产业集群发展成熟,结构复杂,竞争激烈 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起步较早,发展成熟,均具有研发和生产并重的特征,并具有四种不同的结构类型(按Markusen的分类):一是马歇尔式产业区,这类集群内中小企业密集,力量分散,企业具有高度的根植性,专业化突出;二是轮轴式产业区,以相当数量的关键企业或设施作为核心,供应商和相关活动集结在其周围;三是卫星平台式工业区,这一般是由跨国公司的分厂组成,区内联系较为松散;四是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政治力量在这里起决定作用。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对资源依赖的类型是不同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主要依赖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集群内的创新环境等。由于创新的快速度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竞争相当激烈。 (三)产业集群化发展中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从而建立起集群内部的创新激励机制和组织协调关系是促进集群发展的根本保证,而这些则依赖于企业之间基于市场机制的合作。市场机制对高新区产业集群化的作用在于:①市场机制塑造了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②市场机制为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从而使联系渠道得以不断开辟;③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在区域创新网络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因此,国外高新区资源配置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完善导入了市场机制。 (四)产业集群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紧密 在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与大学合作紧密,甚至于一些集群就是依托这些高校诞生的,最典型的是美国的硅谷。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学与企业密切合作,大学不仅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成果、高科技人才,帮助其培养和培训人才,大学、科研人员还直接投资办企业。 (五)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日渐完备 律师、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公共关系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共同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诸多有利条件,如支持研发与发展活动,提供劳动培训,进行市场调查,促进集群内的联系等等。这些机构共同搭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软环境,并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的系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1.通过优惠政策,整合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资源,快速形成集聚效应 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高新区发展,国家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财税政策。而且,高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科技人员,使我国高新区在短时间内集聚了大批人才和企业,出现了集聚效应。 2.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新区发展的不同模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新区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型的高新区在资源配置和产业成长方面也显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园区功能角度,我国高新区总体分为以下四类: (1)创新性园区。54个国家高新区中,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高新区有北京、上海、西安、武汉、长沙等。这些园区一般都设在智力资源密集区,紧靠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良好的孵化环境,因而区内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其技术研发来源的影响,有明显的主导产业,而且产业关联紧密,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 (2)出口型园区。深圳、苏州是这类高新区的典型例子,它们主要利用其地处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以及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以出口为导向,发展外向型企业,主要从事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品组装加工。这类高新区通过国外高科技公司在区内的投资或形成嵌入推动型产业,以带动整个园区发展,对高新技术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4)专业型园区。这类高新区主要依托当地经济技术条件,人才特色以及独特的资源条件,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我国有两个专业型园区:一是包头高新区。全球所用稀土总量的60%来自包头,为了充分利用其稀土资源,包头高新区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相关企业入区,几种重要而需求量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正在形成;二是杨凌农业高新区。杨凌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是我国颇具影响的农业科研与教育基地,在这里集聚了农、林、水、牧领域的众多农业科教人才,它已成为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已形成生物工程、绿色环保两大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数高新区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企业聚集效应,但这种集聚多停留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是导致我国高新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高新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产业集群化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关联性不强 我国高新区的企业多是为了获取政策收益或是靠政府行政命令集聚在一起的,不是靠价值链自然衍生而成的产业集群,所以园内企业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不强,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相联接起来的专业分工协作体系,导致企业间缺乏协同效应。另一方面,我国高新区发展总体上采用了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为了吸引跨国公司入驻,在技术与产业选择上难以进行合理规划,所吸引的跨国公司往往不是处于同一领域,企业集聚表现为空间扎堆。 2.企业集聚存在脆弱性 我国大多高新区是通过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以及劳动力价格优势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空间聚集的,由于这种企业的空间聚集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的,因而缺乏强烈的植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新区数量的增加,各地政策差距日益缩小,使得这种空间积聚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区内的企业可能随时向区位条件更好,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这种流动最终导致各高新区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进一步趋同,以及各高新区之间在低水平上的恶性竞争。 3.缺乏产业集群机制
(一)优化方向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过程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成功高新区的共同特征。因此,我国的优化方向是促进高新区企业集聚化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我国高新区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快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以实现集群化效果,产业集群化效应。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需要政府多方位的政策支持。我国目前虽然特别注重运用政府政策来促进高新区的发展,但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集群导向性,特别是过于强调吸引外资而没有建立起吸引外资之后的长远规划,因而没有能够建立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良好的产业联系。借鉴国外经验,政府应构建集群政策体系。集群政策是某国或某地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等的综合和延伸,具有政策集成和政策协调效应,涉及立法保障、优惠政策、中介机构政策、需求政策、培训政策、国际关系促进政策及环境政策多个方面。在构建集群政策体系时应该遵循系统性、集群导向性和长远规划性的原则。 (二)对策建议 1.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尽快形成相互依存的区域产业体系 一方面,高新区内的产业布局、组织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产业链为导向,有选择性地吸引产业带动能力强和关联效应强的企业进入园区。重视高新区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高新区产业配套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尤其是要积极为进入高新园区的跨国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以提高这些企业的当地根植性。 2.建立和完善高新区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积极培育一种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完善适合高新区发展的资本市场、土地市场、产品市场、产权市场、人才市场、企业家和经理人市场等,这些是高新区良好运转的基础;促进公平竞争机制、信用机制、创新激励机制、要素流动机制、人才利用机制、政府和社会监督机制等,这些都是建立集群的内在增强机制。 3.完善高新区内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高新区的资源配置和产业成长并不是独立发展的,需要一定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教育培训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包括政府、行业、跨行业的专门服务系统以及多家企业的联营或协作形式,改变过去各中介服务机构各自为政、独立行事的状况,对各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根据各企业集群的行业特点及发展状况,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服务。
政府要致力于完善相关政策框架、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高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一是构建一个以诚信为基础的园区创新文化。高新区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来支撑,而且也需要借助文化力量的支撑。政府应积极推动和引导建设一种与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需要相适应,与高新区创业者的价值观念相吻合,具有本园区个性特色的新型园区文化义。二是重视资源配置和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平衡工作,关注环境承载能力,避免环境的恶化。四是政府对高新区的评价指标须由原来的产值、利税和引进外资数等侧重于经济总量指标转到科技成果转化率指标和孵化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指标上来,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纳入新指标体系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