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苏散 治燥代表方剂

 打工流浪汉 2011-02-17
杏苏散 治燥代表方剂
来源:网大夫 作者:神仙 日期:2009年05月07日 访问次数: 41

  杏苏散载于《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为: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凉燥袭人,多在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节,故有次寒、小寒之称。例如,《温病条辨》引用沈目南《燥病论》说:“燥气起于秋分之后,小雪之前,……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又吴鞠通说:“古人谓燥为小寒也。”凉燥感人,初起邪在肺卫,可见有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等。由于燥伤皮毛,寒凉束表,卫气被郁,故有恶寒无汗,头微痛。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凉燥伤肺,则肺气不宣,津液不能输布,聚而为痰,故咳嗽痰稀。鼻为肺窍,咽为肺系,又为呼吸之门户,由于肺气不宣,津液不能上奉,故见鼻塞咽干。脉弦则是干有痰饮之故。

  就上述症状看,颇类外感寒邪之证,但以有无咽干唇燥为别。凉燥治法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为宗旨,杏苏散便是按此理论组方的。方中苏叶辛温,散风解表,兼能宣肺;杏仁苦温而润,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二药合用,轻宣达表,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共为君药。前胡苦辛入肺经,功能降气化痰、宣散风邪,可助杏、苏轻宣达表而兼化痰;桔梗有宣肺通气、祛痰利咽之功,且能升提肺气,引药上浮入肺;枳壳专于降气行痰,宽胸利膈,其与桔梗一升一降,而助杏仁宣利肺气。以上共为臣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甘草与桔梗相合则为桔梗汤,功能宣肺祛痰。以上合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行津液,而为使药。诸药配合,共收发表宣化之功,使表解痰消,肺气调合,诸症可愈。

  杏苏散总的功能是温散表寒,宣肺化痰,可用治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辨证属于外感凉燥或风寒轻证者。原书在方后附有加减法,如:“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上述加减法中,无汗脉紧系寒邪较重,故加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汗后咳不止,是表寒去而肺气不降,故去走表之苏、羌,而加降里之苏梗。同时尚可加紫菀;腹满泄泻乃因脾湿不运,故加术、朴燥湿除满,而不用苦寒之黄芩;眉棱骨为阳明经头痛,白芷是肺胃本经之药,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故用以祛风止痛。兹举病案一例,以示运用之法。

  王某,48岁。主诉:头巅涨痛,恶寒咳嗽,咯痰稀,鼻塞咽干。脉象浮弦,舌苔薄白。辨证:秋燥寒凉之气外束于表,肺先受邪。治法:经云“燥凉所胜,平必苦温。”仿杏苏散主之,佐入宣泄化浊之品。

  处方:苦杏仁、粉前胡、白茯苓、白蒺藜各12克,紫苏叶、玉桔梗、生甘草、仙半夏各5克,薄荷2克,炒枳壳8克,款冬花9克。

  二诊:药后头痛已减,咳嗽痰薄,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腻,脉象弦滑。守原法出入。

  处方:粉前胡、苦杏仁、白茯苓、大玉竹、清炙枇杷叶(包)各12克,紫苏叶8克,玉桔梗、仙半夏各5克,炒枳壳6克,化橘红3克,款冬花9克。

  按语:费伯雄谓:“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吴氏杏苏散,乃治凉燥之方。苏叶温辛气香性温,入手太阴气分,温而不燥,疏风散寒;杏仁甘苦性温,入手太阴气分,润燥化痰,肃降肺气,以之为君。半夏、橘皮、茯苓燥湿化痰,前胡下气化痰,以之为臣;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开畅气机,以之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之为使。

  歌诀:

  杏苏散内陈夏前,

  甘桔枳苓姜枣全;

  轻宣温润治凉燥,

  服后微汗自安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