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血管意外

 史石 2011-02-17
脑血管意外
基本概念介绍:转自特别专题/脑血管意外
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病因可分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两大类。临床上将局部脑缺血症状在24小时以内完全缓解者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为局限性脑梗塞或脑梗塞。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见于中年以上的人,表现为局部脑功能的突然缺失。一般在2分钟不到的时间达顶峰。多数在几分钟至1刻钟内恢复,不后遗重要功能缺陷。通常无意识障碍。病程非进行性,症状不会从身体的一处扩散至另一处。也不会是仅只数秒的瞬间发作。
   预后:大约一半的病人可有1年或更长时间停止发作,也不出现严重脑、心血管病变。但其远期发生严重脑、心血管病的机会和远期死亡率都高于相应的一般人群

   3局限性脑梗塞:局限性脑梗塞是指因局部脑动脉血供不足所致其供应脑组织急性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据统计,大约1/15~1/5的病人死于首次发病。首次脑梗塞后1年、5年、10年的累积生存率大约分别为90%,75%和50%。急性期有意识障碍者,死亡率远超过1/4,以无肢体瘫痪者的预后为最好。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复发中风或心肌梗塞。首次脑梗塞后1年、5年、10年的累积中风复发率分别为8%、28%和28%。复发很可能仍在原(中风)脑动脉系统,也可能在另一个脑动脉系统。很可能依然为脑梗塞(特别是脑栓塞),也可能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症状在半年内迅速好转,至第3年末尚有进步。但满1年半尚不能自理生活者,即使以后肢体肌力尚可望有一定程度改善,恢复正常机会很少。血压、心脏、血糖检查均异常者,恢复功能不佳。3项检查均正常者,功能恢复最好。

    4 脑栓塞:病理解剖的研究发现,近50%的脑梗塞是由栓子所引起。以原因不明性或心源性栓塞为最多。心源性栓塞的高危病因:人工瓣膜,非瓣膜病性房颤,左心耳血栓(形成),病窦综合症,新发心机梗塞(∠4周),左心室血栓,心房黏液瘤,扩张型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原因不明性血栓可见于:继发于全身疾患的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妊娠子痫,蛋白C缺乏症,癌肿等。
    15%-20%的脑栓塞可能源于粥样硬化的大动脉,当粥样斑块穿透和破坏供脑大动脉内膜时,粥样物质可脱落成为栓子。动脉附壁血栓的尾部漂浮在下游的血流内,也很易碎裂进入血液而堵塞远端脑动脉。尚可有肿瘤栓子、感染性栓子(如肺脓肿)、空气栓塞(发生于胸部手术、人工流产等)、脂肪栓塞(见于长骨损伤)以及寄生虫和虫卵等。

    5 原发性脑出血:血液从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脑组织,称原发性脑出血。其预后:15%-40%的脑出血死于中风急性期。满5年的累及生存率50%-80%。急性期呈意识障碍的死亡率超过1/4,无肢体肌力障碍的生命预后最好。死亡原因在急性期主要为脑疝,在慢性期为心机梗塞和呼吸道感染。
    脑损害症状在起病半年内迅速好转,至第4年尚可有所进步。糖代谢正常者的功能预后相对为好。急性期肢体肌力0度者的功能预后为最差。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 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 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 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 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 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 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是脑血管造影,它可以显示血 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但脑血管造影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一定要 慎重,不可盲目检查。  
    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 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 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 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 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 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 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 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 亦高,意识障碍重。脑梗塞发病时血压多较正常,亦无头痛、呕吐等症状,神志清醒。

    (5)脑出血病人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多为血性,而脑梗塞病人脑脊液压力不高,清晰无血。

    (6)脑出血病人中枢性呼吸 障碍多见,瞳孔常不对称,或双瞳孔缩小,眼球同向偏视、浮动。脑梗塞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少见,瞳孔两侧对称,眼球少见偏视、浮动。 当然,个别轻度脑出血病人临床症状轻,与脑梗塞相似,两者难以鉴别。而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时,也酷似脑出血,临床上不好区分。要力争尽早做CT扫描检查。脑出血的CT 表现为高密度阴影,而脑梗塞表现为低密度阴影,两者截然不同。 大面积脑梗塞与脑出血的鉴别 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 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 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 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突出时,与脑出血酷 似,给诊断带来困难。头颅 CT扫描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但若无条件 作CT时,以下几点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1)大面积脑梗塞常有脑 血栓病史,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常有一侧肢体乏力、麻木、头昏等前躯症状。

   (2)起病于劳动、排便、饮酒、激动时,脑出血可能性大,传统观念认为脑梗塞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3)脑出血病人70%以上 有高血压病史,且绝大多数在病初即有血压明显升高;大面积脑梗塞多无类似现象。

   (4)脑出血病人起病时,就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 高的症状;大面积脑梗塞颅内压增高出现相对较晚,多呈进行性加重。

   (5)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大面积脑梗塞 一般不易查出,或出现较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