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率市场化近在咫尺

 勤劳的老郑 2011-02-17

尽管央行对“允许个别银行试点存款利率自主定价”进行了辟谣。但是,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其实早已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推进。比如,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银行一直没有太多使用这样的自主权,但如今不一样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平均贷款利率开始大幅攀升,银行在积极使用自主权,提高贷款的收益性。

 

与此同时,银行也在存款上大做文章,尤其是大幅提高的短期融资利率,所谓存款上限在货币市场已经毫无意义。比如,现在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3%,但货币市场平均利率折年计算早已远远超出,甚至一倍有余。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平均折年利率也在3%以上。

 

所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也只是对资本市场还有些意义,其它金融市场毫无意义。更不用民间金融的利率,那就更没意义了。

 

这其实是说,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后小额,先贷款后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步骤,现在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开始触及最后一道防线――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1995年开始的,当时以国债利率市场化作为突破口,到1999年开始央票发行,从此逐步实现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而后的改革便转向银行系统,同时逐步理顺国债利率、金融债利率、企业债利率、货币市场的拆借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等利率大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走到今天16年过去了,中国距离完全的利率市场化还有一步之遥。估计,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点就在眼前。

 

可能的几种选择:第一,彻底放开存款、贷款利率是小概率事件;第二,彻底放开贷款利率,适当加大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在我看,发生概率85%;第三,适当放宽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贷款利率的下浮空间,发生概率70%

 

真对第一种情况,我之所以认为它是小概率事件,原因是认为这样的步伐有点过大,风险性比较大。有其在当前银行流动性极度短缺的前提下,如果放开存款利率,势必加剧银行间的存款竞争,以致快速推高存款利率,如果贷款利率不能相应提高,那银行的盈利能力就会下降,银行风险骤增。所以,周小川近期说过,强行维系银行一定程度的存贷款利差对中国而言是必要的。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认为发生概率最大。因为,目前的条件相对比较合适。首先,银行流动性短缺,用48万亿贷款供养73万亿存款,尤其是贷款额度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银行经营压力非常大,因此它们愿意将贷款利率向上定价,而实际也这样;

 

其次,现在贷款基本上是卖方(银行)市场,买方(企业)谈价能力有限,尤其是银行更愿意把有限的贷款额度拆碎,投放给愿意支付高息的企业,而不是集中大客户低息贷款的时候,贷款利率下限很难击破,这就为贷款利率彻底放开提高了有利条件。

 

第三,存款利率上浮空间适度调高,依然设限管制,这既保证了银行的收益,减低了恶性竞争的风险,同时也为货币市场利率赢得了更大的浮动空间。现在,银行之间拆借短期资金比企业向银行贷款还贵,这是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是市场利率体系的严重扭曲,也是货币过调的典型现象。

 

至于第三种情况,我认为步伐可能太小。但也不失为一个短暂的“过渡性”方案。

 

有人认为,障碍中国利率市场进程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这当然有关系,但这都属于硬件条件,解决起来的难度不会太高。所以我认为,制约利率市场化的因素更多地来自于“软件”。

 

比如,国有企业的“预算硬约束”问题。过去,国企拿贷款根本不问价,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多高的利率都敢要。利率信号对它们没多少作用,这将大大弱化利率市场化的作用。所以我肯定,即便利率市场推进,贷款的规模管制依然会长时间存在。

 

再比如,政府干预。当银行取消活期存款利率,老百姓不干,政府要不要管?如果不管,社会秩序受到影响;如果管了,那还是市场化吗?

 

存贷款利率市场要求所有金融商品的利率都充分市场化,这恐怕不是中央银行一家说了算的事。这需要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发改委、财政部等诸多政府部门的协调努力,但这又谈何容易。

 

另外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一旦存贷款利率抬高,热钱会不会大规模地流入?这是否会严重干扰央行货币政策,那利率市场化是不是变味儿?

 

所以利率市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又是非做不可的事,如何推进,在多大程度上推进,需要认真考量,权衡利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