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三农”难题要有系统视角

 晓苦 2011-02-19

  “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最为沉重的话题之一,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目标的最终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了若干具体要求。“三农”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国家发展战略、体制、政策方面的原因,又有城乡差距的历史延续、农村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农业比较效益低、经营方式粗放、农民总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原因。“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又和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很多方面紧密关联,因此,如果试图仅仅从任何一个单一方面去着手解决“三农”问题都将难以奏效。破解“三农”难题必须要有系统视角,抓住五大关键问题,多措并举,协同推进。

  一、促进城市产业向乡村延伸,增强乡村自身发展能力

  建国后,为了加快工业化发展,我国在很长时间里实行以农补工、以乡补城的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形式,农村、农业、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使原本基础薄弱、落后的农村、农业因缺乏积累和工业支持而发展缓慢。加之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造成了城乡发展条件和机会的不均等,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战略。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向农村倾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金融、保险服务,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外,积极促进城市产业向乡村延伸,增强乡村自身发展能力则更为关键。要本着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优势互补、三产联动的原则,统筹规划城乡产业布局,优化生产要素在城乡空间的合理配置。

  鼓励城市老企业利用级差地租优势向郊区整体搬迁,一则可以解决老企业技改资金不足的问题,二则可带动郊区经济发展和就业。通过建设良好的交通运输、能源供给、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政策,引导城市的大企业到乡村工业园区办分厂。尤其要重视引导城市资本投向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GDP在农业总GDP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五大好处。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多样性,可以较好地避免产业的同构性。各地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本地农产品加工的种类、程度和等次,从而形成自己最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二是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在原料产地就地加工,可以大大降低储存、运输成本和损耗。三是能够带动城市产业资本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的持续投入,解决农村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四是可以消化城市机器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实现二者的互补。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它涉及的领域和行业很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城乡利益共同体,实现城乡产业的良性互动。城市产业向乡村的延伸和带动,不仅增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而且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最终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

  从世界看,与二、三产业充分发展相伴随的城镇化是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量减少农村人口。

  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第一,要发挥大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要将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发挥现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的发展,科学确定不同等级城镇的功能定位,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重点是加强城市政府之间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消除行政管理、市场壁垒等障碍,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整合的体制和运行、协调机制,发展各城市间的产业配套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第二,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城镇的就业空间。要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重视大型企业资本和技术构成,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同时,重视和扶持城镇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变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状况,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和旅游、物流、房地产、物业管理、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第三,要彻底破除户籍障碍。剥离附着于传统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利益差别,使户籍仅仅具有身份证意义,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最终建立起与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自由迁徙户籍制度。任何人只要在一地有稳定的住所、职业和收入来源就应允许其在当地落户,并依法拥有该市市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第四,要为进城农民做好各种服务。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进行科学指导,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二是要做好对进城农民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各类职业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以提高进城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权意识以及对城市的适应能力。三要贯彻落实好《劳动法》,健全劳务纠纷协调仲裁机构,解决好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等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打击针对进城农民工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进城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要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引导,使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观念、心理、习惯等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文化转型,最终融入城市市民阶层。

  三、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一,建立规范的多级市场体系,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目前各地的农地流转多为私下交易,极不规范,常常产生各种纠纷,迫切需要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市场。一要培育中介组织。其职能是做好土地流转规划、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收集发布土地供求信息、咨询、预测、项目推介、流转程序、指导和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档案保存以及调解处理各方关系等服务工作。二是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评估体系。由政府部门和专家组成农地价格评估委员会,参照已经颁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结合具体的评估地块,对其市场价格进行科学评估。由于在农地的承包、转包、租赁、入股经营等流转中不同的交易形式对应着不同的交易对象和权益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价格形式,因此要综合考虑农地当前的市场价格、将来的升值空间、政府对农业补贴的变化等因素,在给出一个确定基数的同时与农地将来的经营效益挂钩,形成一种动态的利益补偿机制。三是尽快建立起规范的覆盖全国、省、市(地)、县、乡镇的多级市场体系,建设全国联网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扩大流转规模,提高流转效率。四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规范农地经营权交易行为,依法解决农地流转中的各种纠纷。五是积极探索实现规模经营的具体形式。实践中出现的“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各种“专业种养协会”、“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都是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应加以总结推广。

  第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经营效益。要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特色优势、科技含量、精深加工水平、质量安全水平以及生产、管理、销售的科学水平和国际合作竞争能力,大幅度增加农业经营效益。理顺好产业化网链中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使之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民在产业化网链的各个环节中受益。

  第三,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经验、管理方法和技术,总结推广我国各地创造的成功模式,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发挥好农业的生态效益。二要搞好农业节会经济和旅游观光农业,加强组织管理,保证质量,办出效益,真正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四、要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措施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有数据标明,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另据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只占0.4%,仅及我国城市居民比例3.1%的1/8,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加之随着大量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文化水平更低的中老年人和失学、辍学儿童,这种劳动力素质状况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

  解决这一问题,一要改变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资金、办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加强对务农农民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的培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要利用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造就一批新型农民。

  五、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要好一点,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远未真正建立和健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关键方面。

  第一,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谁征地谁安排就业、谁征地谁承担保障责任的原则,有效化解因征地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完善针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贯彻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用人单位依法为农民工投保。针对进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为他们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保险账户,这样当他们在不同的城镇间流动时其保险年限能够连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将在本城镇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

  第三,逐步提高全职农民的保障水平,并最终完成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接。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各级政府的投入,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二是全面实施大病救助制度,目前此项制度还仅在少数地区试点,要在总结的基础上尽快推广。通过上述两项制度的实施,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三是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和推广步伐,力争使该项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四是在技术上解决人口迁徙后各项保障的换算和接续问题,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