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茶的源流 “闪闪星1978的个人图书馆” 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一、茶文化的源流 茶,周汉时期又称为“苦茶”,它原是一种野生的山茶科常绿灌木的芽叶。后来随着饮茶的普及,茶的需要量日益增多,渐渐把它引入庭园栽种,唐朝的茶产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唐代齐已有“尝茶”诗道:“旗枪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这两句诗表明,唐朝已经能够生产高级“旗枪”茶,在早春时节,“旗枪”生长繁茂,一片嫩绿充满茶园,谷雨之初的晴天正是采摘的最佳季节。当时也已经能收获野生的更高级的茶——荣茶笱(茶芽)。唐代陆羽《茶经》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厥始抽,凌露采焉。”正所谓“褒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皮日休诗句)。此种野生茶芽,其植株矮小,长不过三五寸,生长于烘石沃土或岩洞之畔,当属茶中珍品,品位之高,可想而知。 茶到唐朝时,已由文人雅士的享用品,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之物,人们普遍嗜茶,《新唐书》称之为“尚茶成风”。部分茶瘾大者,竞以茶叶掺入米粥中同煮,谓之“茗粥”。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白居易曾亲手种植茶树,作诗说:“平生无所为,见此心依然。” 唐代陆羽对茶颇有研究,对茶文化造诣很深,被视为当代的“茶神”。他撰写的《茶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茶的专门著作。《茶经》的问世,是茶文化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的标志。诸如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饮茶器具等,书中均作了论述。 唐朝时的茶叶品质已有明显的档次,如旗枪、茶旗二者近似,“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避暑漫录》)皮日休说:“茶旗经雨展,石笋带云尖。”说明茶的嫩叶叫做旗,茶的“云尖”“雀舌”称作枪。又如茶简、茶枪,都属茶的芽尖,所谓“茶萼未展者曰枪”,品质比前者更胜一筹。他的“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是指采得早的茶叶较嫩,采得晚的茶叶较老。可见茗虽然是茶的通称,但在古时一度寓有老茶之意。 茶叶的焙制,在唐朝已经有了专门的设备和器具。皮日休作《茶焙》诗称:凿级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于琼液。九里皆焙茗,相望在山侧。 诗中指出,在碧岩之下凿一个2尺深的坑,坑上置“茶培”,坑中文火烧,使“茶焙”中的鲜茶渐渐被烘干,直至鲜茶中(揉出)的浆液干燥。像这样的以焙茶为名的坑有许多,在山中绵延几里路。这一焙茶的设备规模,真可谓蔚为壮观。那么,所指“茶焙”是什么?原来是焙茶之具。宋朝蔡襄在《茶录》中注解说:“茶焙,编竹为之,裹以苗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大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关于煮茶技艺、饮茶用水和茶具的选择,唐朝时已相当讲究。茶鼎,是煎茶用的器具,系由铁铸成。皮日休有《茶鼎》诗描写说:“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关于煎茶用水,《茶经》指出:“其水用山水(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龟蒙也说:“新泉气味良”。饮茶用的杯盅,称做“茶瓯”。这种茶瓯十分精致,被形容为“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语林》记载:“李琦性又嗜茶,能自煎……客至不限瓯数,竞日执茶器不倦。” 茶道,在唐朝已经盛行,当时的茶屋中,从茶的煎烹到澈茶、饮用,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在茶屋中有“茶博士”专执其事。陆羽《茶经》问世,当时的德宗皇帝李适召陆进宫煮茶,喝后称赞不已,于是“茶道大利,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茶经》问世以后,有关茶书著述很多,迄至清朝,约有100多种。这些茶书均在《茶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充实,有所创新,构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茶文化的花环,把茶文化从唐朝的鼎盛时期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点。 时至今日,我国仍是产茶大国,并把茶文化传往世界各地。 二、药茶的历史沿革 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以后历代医药学著作均有茶剂的记载。 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用茶治疗下痢脓血。 至梁代,名医陶弘景认为茶“(主)好眠”,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唐宋时期,茶疗理论基本形成,《唐本草》对茶叶的功效记载已趋完善:“(茶叶)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消宿食”。 唐代《外台秘要》中有“代茶饮方”的记载,应是较早的茶疗方。 宋代茶疗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各种医药专著收载的茶疗方也比较多,尤其是由朝廷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由官方颁布的带有法典性质的专著中都有专章介绍“药茶”,如《太平圣惠方》九十七卷中载有“药茶诸方”,列有茶疗方10余种。 至此,“药茶”一词首次载于医书。 宋代以后,药茶的应用日益增多,元代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及主治,是记载茶疗法内容较全面的专著之一。 明代朱棣等编的《普济方》设有“食治门·药茶”篇,收载有葱豉茶等茶疗方8首。李时珍对茶的药用研究极为深入,在《本草纲目》中除了对茶的功能主治有精辟的论述外,还载有治疗“气虚头痛”、“热毒下痢”、“解诸中毒”等茶疗方16首。 清代茶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更为普遍。从近代编撰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可知,药茶为清代宫廷用药的组成部分,如安神代茶饮、清热代茶饮、利咽代茶饮、平胃代茶饮等颇有效验。 随着茶疗法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茶剂由最开始的单纯茶叶剂型,逐渐发展为茶叶单用、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和不含茶叶以药代茶三类剂型。 茶叶单用剂型也由最原始的绿茶一种发展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砖茶、沱茶等数种。 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始于花茶,如菊花茶、桂花茶、茉莉花茶等,继之就有了人参茶、姜片茶、栀子茶、蛇胆茶、午时茶、芝麻养血茶、连梅止痢茶、慈禧珍珠茶、降脂减肥茶以及酥油茶、果茶等数百种。 将茶叶置于杯中,开水一泡,即成茶剂,既制作简单,又服用方便。 借用茶剂的优点,将茶叶与天然药物分用,即出现了不含茶叶,以药代茶的“药茶”,如独参茶、净菊茶、五花茶、苦丁茶、绞股蓝茶、溪黄草茶、万应甘和茶、王老吉凉茶等近千种,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骨伤、五官诸多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茶疗法不仅仅在临床和民间中广为使用,而且“茶剂”作为一种剂型已被《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小儿感冒茶、板蓝根茶2种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收载的茶剂则更多,有甘和茶、降压袋泡茶、八珍袋泡茶、清热明目茶、石歧外感茶等20多种。 目前我国已制成成品并上市销售的药茶达100多种。其中罗汉果茶、五加参茶、天雁减肥茶、虫草茶、绞股蓝茶、三花减肥茶等多种药茶,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红火,而且已批量打入国际市场,受到国外各界人士的青睐。这表明茶疗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茶疗法将会为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三、药茶的应用前景 近些年来,药茶日益兴起,减肥、降脂类的药茶风靡城乡,畅销国外,而且久盛不衰。这说明药茶这种剂型受到了广大饮用者的欢迎。如何使药茶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要深入挖掘药茶品种和开拓其应用范围,必须做到制备工艺合理、充分保证药物效能以及简便经济等等。 1、时行药茶的不足 当今流行的药茶,就其品种说,不外乎减肥、降脂、降压、健身、健美、解酒、益寿延年等冲泡剂。方剂的组成多以药物与茶叶并用,且多以茶叶为基质。这虽然是典型的茶剂,但是药物选择和适应范围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于保健。 最近国外兴起的听装茶,完全用茶叶加工而成,则纯粹属于保健饮料,主要供健康人饮用,很少有治疗效能。 另有治疗系列的药用冲剂,多为定量一次性服用小袋装,开水冲后即刻可服,比上述药茶冲服使用还要方便快速。例如,感冒冲剂、退热冲剂、清凉防暑冲剂、降压养血冲剂、消风止痒冲剂、肝炎冲剂、排石冲剂、胃炎冲剂、脉安冲剂、调经冲剂、肥儿康乐冲剂、健脾补血冲剂、脑乐静冲剂、咳喘冲剂、润肺止咳冲剂、鼻窦炎冲剂等属于这一类。 这些冲剂都是以中药组方为基础,用现代制药工艺加工而成,一般加入糖作为赋形基质。究其实质,冲剂应该也属于药茶一类,只是其处方经过改造,显得微型化。此种剂型的不足之处:一是加工过程中一般要经过煎煮取汁,而后掺入赋形剂,再喷雾烘干为颗粒(或粉)。在煎煮过程中,其中部分有效成分被破坏,致使疗效降低或不稳定。二是以糖为赋形基质,对于不宜食糖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不宜服用。三是经临床观察发现,不少冲剂的疗效平平。若以冲剂所含的原生药冲泡制成茶剂,其治疗效果可得到明显的提高。 2、推广药茶的古法新用 古人制作药茶自有其独特的法度。 首先,完全取用天然生药,根据需要加工成粗末或细末,或者只捣碎,然后煎煮数沸或用开水直接冲泡为茶饮。 这里所说“煎煮数沸”,几乎与“煎煮以开为度”同义,它比用开水直接冲泡的温度虽然略高,但是控温至沸点,不致破坏生药有效成分。特别是花类以及其他含有芳香挥发油类中药,久煎温度过高必然会导致有效成分丢失;还有一些中药并不含有芳香挥发油,可是若经久煎温度过高,部分生物活性类有效成分也会遭到破坏。所以采用沸点以下的开水冲(浸)泡中药,最能保全各药的性能,充分发挥方药的治疗效能。这有力地反映了古代医家创制药茶制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其次,药茶所用中药,大都先要粉碎为散,而后泡饮。 常识告诉我们,中药“为散”与水溶媒接触,大大增加了接触面,可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水,因而可以节省生药用量,并且每次药量取多取少,可因人因病灵活变通。这是古人药茶制剂的又一优势。 再次,古人药茶制剂不加任何矫味剂,保持中药的原汁原味。 按照中医“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加不加矫味剂和加用什么矫味剂,可因人因病而异,丝毫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可以说,这也是古代药茶制剂的一大特色。 上述种种表明,药茶的古法泡制,今天仍有实用价值,尤其在保持中药药性、高度发挥中药效能方面,足以弥补时行药茶的不足。而且此类药茶制备简便易行,毋需复杂的设备,城乡皆可为之,非常有推广意义。 3、拓宽药茶的开发品种 近几年来,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回归自然的热潮。 所谓回归自然,就是一切要顺应自然,食品要求是天然产品。这一热潮的兴起,不是没有缘故的。大量化学制品问世,给人类带来了公害。在医疗保健方面,化学药品、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酿成了许多医源性疾病,其毒副反应令人咋舌。人们面临这一严峻形势,不得不开辟新的途径,从自然界中寻求天然医疗保健新品。“中药热”在国外兴起,就是很好的说明。不少外国朋友宁愿用一碗中药苦水,却畏惧应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而药茶使用方便,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满足口服中药水剂的需要。 目前推出的药茶,有保健系列和医疗系列两大类。从市售品种来看,治疗系列的药茶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拓宽药茶品种,开发药茶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 如何拓宽药茶品种?完全依靠现代制药工艺制作是不现实的,而只有古法新用,振兴古人药茶剂型,才能做到品种丰富多彩。 古法药茶剂最大的优点是:纯用天然生药,泡制后可以保持性味和药效,还可以因人因病改变配方和药量,城乡皆可推行,非常有利于开发和普及。 然而,问题总是一分为二,并非药茶治万病,并非诸药皆可入药茶。 至少以下几类药不宜入药茶: ①含有乌头碱类中药,如川乌、草乌,必须经过久煎才能减弱或破坏乌头碱之毒性。 ②蛇虫类中药,如乌梢蛇、水蛭,前者煎煮时间太短而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后者腥秽不堪入口。 ③贝壳、矿石类,如牡蛎、石决明,需要先煎(久煎)其有效成分才能溶出。 ④辛辣刺喉而不堪入咽者,均不宜入药茶泡饮。 上述表明,我们今天在大力开发推广药茶时,必须做到保证其保健医疗功能,取药茶简便易行之长,舍弃不宜掺入药茶的各种药物,以兴利除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