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论群众工作:从群众工作看落实
2010-09-15 08:33:40 来源:衡阳日报
说一千道一万,群众工作最终要靠落实。群众工作不去做,喊得再凶也是“放空炮”。做好群众工作,要靠我们的党员干部工作一个一个地去做,事情一件一件地去办。 应该肯定,目前全市各级各地党委政府把群众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工作也开始“动了起来”。但是,无论会议开得多大,文件下得再多,如果不去抓落实,群众工作最终还会落得“雷声大,雨点小”。对此,市委书记张文雄特别指出,重不重视群众工作,是个政治问题,也是个良心问题;是个感情问题,也是个能力问题。重视群众工作,就是德的具体体现;善于做群众工作,就是才的重要标志。当前,市委、市政府把群众工作放到如此之高的位置,我们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真抓实干,把群众工作落实到思想、行动和效果中去。 落实群众工作,就是要让好的政策在群众心中“落蔸”。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就是让党的政策实惠群众、温暖群众、鼓舞群众。现实工作中,群众工作没做好,问题常常是没把政策明白交给群众、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以致造成群众不满。为此,我们在政策的出台上,要多方听取民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享有充分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政策发布施行中,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藏着掖着,甚至忽悠群众,更不能吓唬群众。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向群众宣讲政策时,更不能充当“歪嘴和尚”,使好的政策变了味。一句总话,绝大多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是拥护遵守的,只要我们把政策明明白白交给群众,就没有做不好的群众工作。 落实群众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刚性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群众工作情同此理。一些地方群众工作做不好,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机制与制度,群众工作没有形成常态,以致造成“无事不动、出事盲动、结果被动”的局面。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干部定期接访制度、驻村办点制度等,重点是要建立民意沟通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矛盾排查机制、高效服务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社会管理机制、信访评估机制等。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群众工作的机制和制度,不能只是挂在墙上的“风景画”,而要成为促使和保障群众工作常态化的“高压线”,人人必须遵章办事,谁也不能越过雷池。 落实群众工作,就是要让项目建设成为“能力标准”。群众工作的目的,是发展、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经济不发展,拿什么去保障群众利益。就当前的衡阳来说,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就是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由此推断,没有项目的推进,就没有衡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群众利益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工作好不好,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项目建设。没有项目,一切群众工作就是空谈。从另一个角度看,群众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大项目、好项目就越多,项目建设推进得又好又快。而没有项目的地方,也说明群众工作没做好。这既是政治态度的体现,也是工作能力与水平的表现。所以,项目建设既是推进“四化两型”战略的“牛鼻子”,更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总抓手”。 落实群众工作,就是要在行动上体现“从我做起”。列宁说过:一打口号不如一个行动。群众工作的关键是行动。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讲起理论头头是道,俨然“思想家”,做起实际工作却畏手畏脚,十足的“低能力”。这种“只说不做”的指手划脚作派,群众是十分地反感与抵触。群众工作要做好,关键是党员干部人人“从我做起”。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带头到群众中去,到偏远的地方去,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到群众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动的地方去。市委书记张文雄倡导基层干部重拾草帽、胶鞋、手电、单车“四件宝”,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掌握“一线工作法”,把情况掌握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推动在一线、感情融洽在一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