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西葛镇中学 2011-02-21

论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 生物课堂教学应以学习知识为载体,以实验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的质疑探究 自学自悟、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激发、引导、训练学生思维为教师主导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在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实验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关键词:  质疑 探究 合作交流 创新

论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则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观察、实验和思维等基础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进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是摆在每个中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实验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造性教育,必须通过教师挖掘生物教材的创造性因素,精心设计出创造性的教学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 实验前设疑,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如介绍种子萌发时,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时是否需要光和氧气?萌发时是先发芽,还是先出根?学生平时并没有注意这些现象,不清楚,便争论起来,谁也不服输。我趁热打铁,要学生回去设置几个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亲自动手做,并观察做好记录。看谁设置的实验最合理,结果最准确。学生都想争做最好,肯动脑筋,积极思考。上课时,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置和方法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方法产生的探索结果,评定出设置最佳者。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实验中质疑,为实验教学创设一种活跃、和谐、生动、民主的气氛。从中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做无定法,但做可择法,亦可创法。教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敢想、敢怀疑、敢问。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分析错误、失败的原因,使学生产生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养成创造型人才的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如“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的教学中,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用“吃东西”也能生存呢?越多同学回答不出来,学生越困惑,就越想解决问题,学习气氛就越浓,当得出结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得营养后,学生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还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除了阳光,其它光可不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等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观察叶的结构”的实验之前,教师可安排这样两个问题:(1)叶的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2)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是腹面朝下?同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叶的结构。这些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实验教学能顺利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不仅提高了实验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培养了创新品质。

 三.在观察实验合作开放探索,深化实验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型的,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可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索型实验。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把改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而探索型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习“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内容,实验前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在温带地区的春季,热带地区的雨季,各种各样的种子纷纷萌发”一段录像。此后,教师即提出问题:“为什么自然界有这种现象?究竟是哪些外界条件影响种子的萌发?”这样学生立即明确了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激起学生好奇心,进入探索境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可能需要的条件,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最后得出结论。鼓励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学具有探究的性质。如授课老师要启发学生: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种子为什么会萌发?等等,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学生个人的思维往往带有局限性,小组合作往往可以引出丰富的多元化的猜想,初中生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这往往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创新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四. 实验后解疑,拓展创新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得出一些与书本上不同的结果。而多数学生一般都会对此置之不理,而把书本上的正确结论写上实验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一想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有改进的方法。并且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耐心细致的帮助分析解答,不要指责学生操作方法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课内外结合,拓展创新空间。除了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外、课外观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野外,田间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以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知识。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认识校内动植物,认识每种植物的叶脉类型,叶的类型,叶序类型。指导学生进行植物栽培,练习植物的繁殖技术。在青蛙的繁殖季节,捉些小蝌蚪带进教室,观察它的身体变化,从而了解它的发育史。不仅能够培养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通过实践丰富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积极开展校外、课外活动,才能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生物学教学。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设疑激趣,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观察讨论,解疑应用,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富有兴趣的最佳情境下主动地跨入生物学的领域,去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发挥生物学科实验教学优势,进行创新教育,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