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贝叶承载傣族传统文化

 闪闪星1978 2011-02-23
神奇贝叶承载傣族传统文化


文/铁锋 李传宁 图/马萱


取贝叶


刻写

   贝叶树,傣族称“戈兰”,高大伟岸,全身浑圆笔直,堪称热带雨林中的“伟丈夫”,象征着傣族人民的正直与善良。一顶树冠像一把伞,笼罩头上。树叶像人的手掌,呈放射状散开,以坦荡的胸怀承载了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
    当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的土地后,贝叶便被从树上砍下,历经“修炼”,由绿变黄,加工成文字载体,用来记述佛教的教规教义和社会历史、诗歌传说、法律法规、科学技术,被傣族人民奉为“教科书”和生活中的“百科全书”。用贝叶刻的经书囊括了傣族社会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被傣族人民世代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贝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傣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被称为贝叶文化,一是因为这种文化保存于用贝中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二是因为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贝叶经本作为教科书,传承和蕴育了以“贝叶经”文化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
    贝叶文化具有6个基本特征:一是涵盖广,体容大,综和了傣族全民性传统文化的内容;二是覆盖面广,不仅覆盖了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以及云南所有的傣壮民族地区,而且覆盖了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三是一种生态文化,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世俗化了的宗教文化,体现在傣族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注重佛教的律己精神,追求个人的解脱;五是“兼容和开放型”的文化;六是先进的道德文化。
    西双版纳的贝叶经分为叶质形和纸质形两种。叶质形是由民间用特制的铁锥笔刻写在贝叶片上制作而成,是傣族最早的经文。其规格有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四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棉纸经书。西双版纳贝叶经典籍数量巨大,卷帙浩繁,相传仅佛教经典《三藏经》就有84000部,至今保留在西双版纳地区的贝叶文化典籍从书目上看有5000余部,目前已收集到贝叶典籍3000余部。所收集到的典籍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按内容和形式可划分为哲学历史、政治经济、佛教经典、天文历法、法律法规、礼仪章程、伦理道德、农田水利、医药医理、书画艺术、建筑工艺15个方面。
    在贝叶经出现前,傣族社会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绿叶信”时代。根据现存的有关傣文史料记载,这个时代约在公元前5世纪,距今2600年。在“绿叶信”时代,傣族用树叶作书写材料记录傣文。树叶最初是用来记录古歌谣,后来发展到男女青年之间的书信往来,内容主要是些情诗,如“凤凰情诗”、“花卉情诗”、“祈求词书”等。傣族把写在树叶上的信称“绿叶信”。“绿叶信”时代就是用树叶书写傣文的时代。男女间用“绿叶信”表达感情的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民俗,一直沿续到是20世纪50年代。用植物叶子作为书写材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容易变形变质,时间稍长或遇水遇热,字迹便难以辨认,无法长期保存。傣族先民为探寻新的书写材料又进行了漫长的探索,终于发现了一种优质的书写材料———贝叶。
    贝叶经的制作主要是经过四道工序:
    1、取贝叶。从贝叶树上砍下叶片,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按三至五片的数量捆成一卷,放入锅中煮。煮时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贝叶一般需煮半天,直至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中捞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收起来摆放一段时间进行风干。
    2、制匣。制作贝叶经以两片木尺为标准。木尺长约一尺半长,宽约四寸,距木尺两端约半尺处钻有一个小孔,把一片片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尺中间,木尺两端用绳子扎紧,用特制的钉子沿着木尺两边的孔把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线,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用刀沿尺匣把贝叶修光滑,然后用墨线弓按照书写格式,把墨轻轻打在贝叶上。
    3、刻写。贝叶经的刻写工具,最初是用小尖刀把傣文刻写在打好墨线的贝叶上。后来觉得用刀尖刻写不但费力,而且速度太慢,改用铁锥刻写。刻写好后,用植物果油掺锅底的黑灰,涂在刻好字的贝叶上,用扭干水的湿布擦拭一道,使贝叶上的文字清晰显现。
    4、装帧。这是最后一道工序。把刻写好的贝叶装订成册,在贝叶的四周涂上一层金粉或红漆、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
    贝叶经字迹清晰,字体飘逸,制作精细,规格统一,质地考究,美感极强,在许多人眼里是一种比较独特而珍贵的工艺品。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处理,不但不变形,且防虫蚁蛀,御水能力强,经久耐用。
    贝叶,像一支巨大的“佛掌”,承载着傣族人民的历史和未来,把傣族人民的过去和将来紧紧地拧在一起,架起了一座金桥,托起了傣族人民的明天。21世纪知识经济奔来眼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贝叶文化仍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作为最基础、底蕴最厚实的主流文化在傣族民间继续传承。贝叶文化根植于傣族社会的肥沃土壤,生长茂盛,有些专家学者因此把贝叶文化称之为“活”形态的文化。

背景链接贝叶经制作技艺 
(2008年进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贝叶经傣语称“坦兰”,贝叶经制作技艺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傣族对傣文贝叶经十分珍惜,视之为传世之宝,“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
    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记录并世代相传。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并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人们在佛事活动中经常需要“赕经书”,这时就需要贝叶经。但是贝叶经的价格不高,制作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此外,现在很多人都选择赕纸质经书,对贝叶经的需求也越来越少。做贝叶经没有师徒传承,大家都是从寺院学习。保护贝叶经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现实是,会说傣语的人不少,但能看懂会写傣文的人却不多,能写贝叶经的就更少了。所幸对“活化石”的保护一直在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