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要还手?!---教孩子如何面对冲突 - babytree 宝宝树论坛 教育启蒙版

 欢快迎钱 2011-02-25
主题:打要还手?!---教孩子如何面对冲突

打要还手?!

孩子挨打时,是忍让,还是还手?

在暑假之前,我对这个问题并未去深想。在我看来,答案是简单而明确的。

然而亚亚暑假中的经历,让
我感到这个问题很棘手,也让我反思。

在亚亚的社会生活中,因为我们一直灌输“谦让”、“忍让”的原则,以及亚亚的性情使然,使得亚亚在和小朋友相处时很少有霸道的行为。当她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她的表现通常是这样的:在早教中心的乐园里,当别人冲过来抢夺她正骑着的小马时,她忙不迭地从小马上跳下来,退到一边。要是别人先拿到她喜欢的玩具,她一般便会上前问:“我们轮流玩好不好?”如果这时对方的家长没有出面做工作的话,对方往往对她的建议不理不睬,或是干脆地说“不!”。即便如此,她很少去和别的孩子争抢玩具,更不会因此动手打人。而当别人打她,她刚要还手时,就被我们制止了。在被制止几次之后,当又遇到别人动手时,亚亚就一边紧张地眨着眼睛,一边躲闪。我们一再地强调---要谦让,不要争;要忍让,不要打,有话好好说。虽然她不甘心,虽然她常会因为“好好说,别人却不听,也没有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觉得疑惑和委屈,她对我们的说法是深信不疑的。

暑假到了奶奶家后,亚亚的忍让尺度和交往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姑家的两个弟弟精力充沛、战斗力强。当几个孩子为玩具、为座位、为零食等等而产生矛盾和纷争时,两个小家伙最常用的解决办法就是---打。亚亚论体力、论反应、论速度、论经验都不是对手,所以没过几天,亚亚的眼角、额头都留下了抓伤和掐痕。我的态度是---亚亚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看到打起来时,要赶紧躲开,以免受伤。而大姑的看法和应对孩子打架的方法却与我不同。除了公平公正地解决争端之外,大姑的态度是明确的---挨打时,要还手。在看到两个弟弟多次扭打成一团后,亚亚发现“原来打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大姑的示意下,亚亚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是可以还手的”,跃跃欲试的她开始有了动作。一次吃棒棒冰时,二弟把自己的吃完后来抢亚亚手里的。亚亚利用身高的优势边吃边躲,二弟见抢不到,便动手打亚亚。大姑赶紧上前制止。就在大姑一把抓住二弟的手时,亚亚趁机打了二弟一下。大姑对她的行为予以肯定:“打得好!” 并且说:“要让动手的人知道他也会被打,这样他以后就不敢随便打人了。”从那以后,亚亚就得了理似的,胆子也大了,动手的时候也多了。经过一段时期的开放式相处后,亚亚变得比以前外向。她有了防御和进攻的意识,除了开始还手之外,有时甚至还动手抢东西。

亚亚的变化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束,反思孩子打架的原因和反应出来的心理特质,以及大人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在交往中,在产生矛盾时,选择以武力解决的原因很多。首先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让他们的占有欲很强,不愿意分享,不懂得合作,所以便会争夺玩具,打人抓人。还有,有些孩子不会或者不善于用语言或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愿望,处理问题,于是便选择动手这一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应对。而对大人们行为的模仿,也是孩子以争吵和打闹来解决问题的一个原因。当被打的孩子还手时,这应该是最本能的反应,是潜意识中自我捍卫的表现。而孩子的忍让,除了是大人的要求之外,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打架本身是不好的、不对的。不过,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在儿童社会交往中,进攻性的行为似乎是在所难免的。在攻击,被攻击以及还击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形成对力量的认知,学习公平的概念,理解友谊的意义,从而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大人对孩子的引导,及对矛盾的处理方式,又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一般来讲,大人对于孩子间矛盾的应对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如我的作法,让自己的孩子谦让、忍让;二是先批评甚至责打自己的孩子(这种情形多见于双方家长都在场),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有的是以示公平或仅是以此惩罚孩子“表现不好”、让自己“失了面子”;三是制止、批评对方孩子的行为。也有不问是由就“护短”的家长,还有的因为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心里气不过,而吓唬、斥责甚至动手修理对方的孩子(这种情形多见于对方家长不在场)。这也是我教亚亚忍让的原因之一---在遇到不懂得讲道理的孩子时,若再遇上一位不讲道理的大人,那这时的退让至少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以前亚亚上过的早教中心就有这样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家长。当这位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去抢别人的玩具并得手时,他在一旁笑笑,默许孩子的行为;当他的孩子在争抢当中处于劣势时,他就会上前教训别人的孩子,并帮助儿子抢夺成功。倘若遇到对方的家人也是“强人”,双方就很可能就会为孩子动口甚至动手。曾见过两位家长因孩子抢座位一事,互不相让,从大声谩骂到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当占上风的那位在众人的劝阻下被推开时,她还不依不饶地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掏出手机请求支援。两个引起事端的小朋友则被吓得不知所措,在一旁哇哇大哭。

这类“以暴制暴”、极端的解决办法当然是不可取的。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双方家长都不能让“情感战胜了理智”,激化矛盾,而应尽量心平气和地公平处理事件,礼貌待人,宽容待人。这样的态度,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我也在思考,一味地教自己的孩子忍让,甚至不问原因地责骂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做法恐怕也不妥当,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许就是在打与被打、防御和进攻的过程中,孩子开始逐步认识自己的强度和限度,发现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或智慧)来解决问题。虽然亚亚的躲闪退让一方面说明了她有自我保护意识,懂得避免麻烦,但同时,这样的畏缩也让她觉得自己的体力和能力肯定不如别人,所以在处理这样的矛盾时,亚亚是胆怯的、不自信的。

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动手以及还手并不是有效解决矛盾的途径。“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似是不妥,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也非总是适用。事实上,在亚亚学会还手后,对方往往会以更强的力量向她发起更凶猛的进攻。而当她动手时,别人很少让步,其结果常常是又一场的争夺战。曾见过一个孩子去推别人,在别人还击后,两个孩子扭打在一起。他的脸上手臂上多处被抓破流血,还自我安慰道:“我也打了他的!”问题是原本受伤是可以避免的,更有这样的说法“你打我,我打你,其实就是自己打自己”。在我看来,通过打架决出胜负,就对身体的伤害而言,即便是有赢家,也是双输行为。由于孩子没有轻重的把握,也缺乏安全意识,也就更容易受伤或伤害别人,这是任何家长都不愿看到的。当孩子认为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时,有时可能会有成功的快乐;但是一旦败下阵来,孩子更容易产生挫败感。有些孩子也许就会意识到,选择弱于自己的孩子进攻自己会更有优势,于是慢慢地就会恃强凌弱,欺软怕恶。因此,孩子或许可以在打架中学习,但不要学着打架。打架、还手、调解,应该是孩子们学习如何化解矛盾、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

亚亚的经历和耳闻目睹的种种,让我开始改变之前的一些做法。我希望能让亚亚明白,争抢打闹是不对的,要谦让、忍让。谦让是美德,一个总想占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一个不能吃亏的孩子在成长路上反而会吃更大的亏;在谦让忍让的同时,不要一味地软弱退缩。挨打时,不是要还手,而是要还击;可以忍一忍,但不要处处让。要学着据理力争,以坚决的态度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鉴于以往的过多干预,我开始试着在亚亚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如果事态并不严重,我先不急着介入。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清楚的语言表达和明确的态度是沟通的首要途径。现在当别人来抢亚亚的玩具时,亚亚一边护着玩具,一边说:“我先拿到的!你等一会儿就可以玩了!”有一次则看到她一只手把玩具藏到身后,另一只手则向对方递去另一个玩具,说:“你玩这个吧!这个也很好玩的!”一般而言,尽管有的孩子会得寸进尺,但只要没有家长的过度娇宠和放任,孩子还是有基本的是非观的。自己的谦让或许会换回对方的谦让;而当没有人争抢时,那个玩具也似乎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了。我也告诉亚亚,如果语言不能解决问题,那也不能动手。别人打她时,她会痛;但这并是让别人也挨打受痛的理由。如果对方来势凶猛,要学着用手臂抵挡防御,避免头部或眼睛受伤;如果可以,抓住对方的手,并用语言加以制止。遇到不讲道理的孩子,要及时向大人求助,而不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对于那种总是欺负别人的孩子,我让亚亚采取回避的方法,不接触,不交往。

如果说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矛盾激化后的必然结果,那打架不应该是解决矛盾的必然手段。在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家长是旁观者,是干涉者,是参与者,是调停者,还是引导者,对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具体的问题会是复杂多变的,虽然好的解决办法总是相对而言的,但基本原则还是有的。当然,做家长的也常会有这样的困扰:原则是明确的,但孩子对原则的理解和执行和我们的认识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而其中的“度”的问题,很多时候确实是难以把握。尽管如此,
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在孩子的自我学习中,他会慢慢学会协调,学会忍耐;学会竞争,也学会合作;懂得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也懂得如何适度地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意识到,霸道的孩子和懦弱的孩子往往是孤独的;自信而友善的孩子更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快乐相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